記者 | 董子琪編輯 | 黃月1
《東課樓經變》
費瀅 著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0年1月為了寫出「非常規中學時期」,費瀅寫下《東課樓經變》這部小說。東課樓是金陵中學的一棟樓,現已不復存在。這棟樓以及校園只是故事發生的空間之一,南京更多地點成為了故事的座標,也由此透露出作者成長的底細與記憶的場所:校門口是人民中學,珠江路上有中山大廈,往左走是廣州路、小粉橋、學人舊書店。——只是,故事並不帶有通常意義上的地方風味,作者並沒有刻意穿插穿插方言或描寫風物,以讓讀者相信這是個地道的南京故事。朱天心將費瀅的小說特色總結為「在現實與虛構奇想成分比例配方恰當」,既不是老老實實地貼著現實,也不是完全架空在虛幻之中,而是正兒八經地講述著少年的天真事。
費瀅,1986年生,江蘇南京人,巴黎高等實踐學院(EPHE)博士班在讀,曾獲得臺積電文學首獎,愛好古玩花鳥。費瀅認為自己寫的東西或許和大陸其他年輕人不一樣,大陸許多年輕作者都是中文系出身,思維與行文取向一致,而她作為歷史系的學生,自高中起就不怎麼閱讀文學作品了,接觸的更多的是地點、時間、記憶和事件的真確性,從這個角度來說,她自認敘述脫離出大陸的「流行趨勢」。除了《東課樓經變》,小說集還收入了《佛說naga救疾》《朝天宮》和《鳥》等幾篇作品。
《熱月》
[阿根廷]曼波·賈爾迪內裡 著 龍敏利 譯灕江出版社 2019年12月《熱月》是阿根廷著名作家曼波·賈爾迪內裡的代表作。故事的背景是1977年12月的阿根廷,處於軍人獨裁的白色統治之下,軍人可以隨便收買公民,或對他們進行威脅勒索,使其為軍政府效力。年輕有為的男主人公剛剛從法國留學歸來,在故鄉得到了親友熱情的歡迎,但歡迎晚宴結束僅僅幾小時後,他就變成了一個殘酷無情的施暴者……
在上世紀下半葉的拉丁美洲,各國普遍遭受軍人獨裁統治,知識分子被迫流亡,進步人士遭到迫害,反對獨裁成了當時拉美知識分子的共同使命。《熱月》中的大查科其實也是拉丁美洲的縮影。作者一再強調,獨裁統治能夠長期存在,其唯一的武器就是暴力;而主人公和阿根廷乃至拉丁美洲一代知識分子的宿命就是對抗。這部小說將犯罪故事、政治寓言、懸疑驚悚題材融為一體,可讀性強,也為作者贏得了1983年的墨西哥國家小說獎。2009年《熱月》被改編為電影,由西班牙導演文森特·阿蘭達執導。
《摩滅之賦》
[日] 四方田犬彥 著 蕾克 譯一頁folio·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20年1月四方田犬彥是日本知名的比較文學學者、隨筆作家與詩人,他的《論可愛》《日本電影110年》等作品之前已被譯介為中文。他的《磨滅之賦》最早在1993年發表於他與友人合辦的同人雜誌《三藏》上,2000年在山內直樹的邀請下繼續連載,最後在連載基礎上補上幾篇而成書。這本書可以視為四方田犬彥從廢墟出發、思考毀壞與消逝的哲思錄:從三島由紀夫到普魯斯特,從達文西到當代藝術,從吳哥窟的廢墟到逐漸剝落的古羅馬壁畫……作者以「摩滅」這一美學視角來重新觀看世界、解讀經典、追溯歷史,進而探索「摩滅」和日本美學傳統的關聯,還原出一種日本式的審美觀與生命觀。
何謂「摩滅」?作者在旅經中、韓、泰國古寺廟的過程中發現,它們大多被重新上漆,唯獨在日本的京都和奈良,人們任由它們褪色,「當寶貴的事象或物體產生闕乏或毀損,反而能發掘出其中的美」——這樣帶有時間推移、萬物無常的美感,尤為日本人所偏愛。觀照摩滅,就是觀照自己和事物之間橫亙著的時間,就是包容衰敗、接受消亡、理解無常,因為不管是權力者的肖像還是法律秩序與時間意識都會摩滅在漫長的時間之中,而摩滅本身就是文明的印記,或如他在書中所說,「天地自然,是人眼看不見的巨大石磨,我們的身體,是時間縫隙裡的短暫存在。」本書屬於「一頁folio」出品的日本美學關鍵詞系列,此系列還包括《日本色氣》和《日本侘寂》。
《民族的重建》
[美]蒂莫西·斯奈德 著 潘夢琦 譯 三輝圖書·南京大學出版社 2020年1月民族是何時產生的?是什麼導致了種族清洗?國家間如何達成和解?這三個問題與這本書的時間順序正好一致。此書起始於近代早期歐洲歷史中最龐大的共同體、16世紀的波蘭立陶宛王國建立之時,追溯了近代早期王國時期(1569—1795)、19世紀帝國瓜分時期(1795—1918)以及獨立國家和隨之取代它們的蘇聯加盟共和國時期(1918—1939)。
作者蒂莫西·斯奈德是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維也納人文科學學院終身研究員。他發現,近代早期的波蘭民族在瓜分後倖存,並在帝國統治時期逐漸繁盛,從19世紀末期開始瓦解;現代民族觀念是在近代早期民族觀念的激烈競爭中逐漸顯現的;傳統愛國主義和種族民族主義膠著的競爭狀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確立的政權中依然存在。至於現代民族國家的觀念,是在二戰的大規模暴力衝突後才取得了支配地位。此書也聚焦于波蘭人與烏克蘭人互相種族清洗的原因,並試圖提出問題:究竟是民族主義導致了種族清洗,還是種族清洗給不同人群貼上了民族標籤?
斯奈德分析認為,民族主義宣稱的所謂「民族的歷史」並不是最重要的,每一種現代民族主義都忽略了近代早期傳統,反而在想像中貼近中世紀的歷史。此外,現代化也與民族主義關係密切,現代化的政治意識形態、民主政體與宣傳技巧都與民族主義的興起有關。
《恐懼:推動全球運轉的隱藏力量》
[英]弗蘭克·菲雷迪 著 吳萬偉 譯聯合獨創·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9年12月末日來臨?暴力事件?子女早逝?人們恐懼的對象究竟是什麼?到底為什麼感到恐懼?恐懼情緒四下滋生,又將如何影響我們的文明?在這本書中,肯特大學社會學榮休教授弗蘭克·菲雷迪寫道,雖然無法比較現代人心懷的恐懼是否比過去人更多,但可以認定的是,現代的機構和文化都陷入了極度恐懼之中,甚至「心懷恐懼已經成為了當今半官方的公共教義」——人們被持續不斷地提醒要小心翼翼避免冒險,要聽從形形色色的專家給出的五花八門的警告。與恐懼文化相關的是,悲觀論調層出不窮,「喪失信心」「喪失膽量」「喪失自信」等說法越來越常見了,這也表明了社會對應對挑戰和威脅的能力感到焦慮和緊張。
恐懼文化是這本書的關鍵詞,這本書旨在釐清恐懼文化產生的原因及其後果,考察我們現在恐懼的方式與過去有何不同。作者從不斷變化的恐懼故事中總結認為,「道德困惑」推動著恐懼文化發展,未知的不確定的世界挑戰了人們早已習慣的意義體系;「恐懼視角」也是恐懼文化成功的「訣竅」,因為「恐懼視角」可以將正常生活變成「威脅」,他否認將恐懼看作是人們無法應對變化得太快的世界的焦慮,也不願將恐懼看作是人們受到媒體誤導做出的過度反應。
書中一個值得關注的觀點是,在當代人們通常會將媒體與恐懼聯繫起來,認為是媒體催生了大眾恐懼,而事實上並沒有有力的證據證明媒體傳播製造了大部分的恐懼。與其說媒體製造了恐懼,不如說提供了讓人們間接體驗到恐懼的媒介。這本書最初出版於1997年,20年後,恐懼文化已經滲透入政治選舉甚至日常生活當中。
《花園裡的哲學》
[西] 聖地牙哥·貝魯埃特 著 李曉偉 譯低音·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9年10月人們為什麼修建花園?因為花園令我們感覺幸福與舒適嗎?還是說,人類總是執著於將一方水土變作伊甸園,以滿足對寧靜、祥和的渴求。這是一部梳理花園文化與哲學、數學、建築學、社會學等多學科之間關係與影響的編年史。24節正文篇目既是編年式也是主題式的,像是「從古希臘羅馬到中世界:花園——烏託邦前的烏託邦」一章先後講述了花園的概念、哲學的花園與概念的花園、古羅馬的花園中的空間詩學,以及阿拉伯統戰西班牙時期噴泉的語言。 在文藝復興到巴洛克時期,作者又將花園的話題拓展至了科學透視和徵服無限時空的欲望。在當代部分,作者關注的是公共花園、田園城市的「烏託邦感」,包括對綠色植物的崇拜與迷戀。
作者貝魯埃特是哲學家、建築師與歷史作家,通過介紹花園概念與內含的歷史演變,他想告訴我們的是,花園不僅僅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建造物,同時也是腦力的創造物,每個花園都有一套關於美的理論和幸福道德觀,許多花園既是美好生活的象徵,也是培育美德實踐的空間。在此基礎之上,貝魯埃特也指出了花園在政治層面上的意義——對美好生活與美德的追求,會使花園成為一個社會凝聚與公眾動員的空間。
《川久保玲:邊界之間的藝術》
[英]安德魯·博爾頓 [日]川久保玲 著 王旖旎 譯重慶大學出版社 2019年12月 川久保玲,日本時裝設計師,出生於東京,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1973年成立了服飾品牌 「Comme des Garcons」。她對當代服裝設計影響最大的設計師之一,和山本耀司、三宅一生並稱為「日本時裝設計的三駕馬車」。她是如何從一位時尚界的破壞者,逐漸成長為破舊立新者與引領者的?此書以近10萬字的訪談、她歷年來的著述整理,配合200餘張時裝攝影作品和川久保玲手繪稿,詳細解讀了她的美學與設計理念。
這本書出自重慶大學出版社「時尚文化叢書」,這個系列中值得關注還有此前出版的山本耀司自傳《山本耀司:我投下一枚炸彈》,以及我們曾推薦過的講述時尚危險的《時尚的受害者》。
《DK醫學史:從巫術、針灸到基因編輯》
[英] 史蒂夫·帕克 著 李虎 譯中信出版集團·新思文化 2019年11月我們如今理所當然地認為,現代手術室應該具備嚴格的無菌環境和消毒設備,事實上,病菌是傳染病的傳播者這一概念直至19世紀方才出現。這本書呈現了從史前時代到21世紀的世界醫學歷史,包括一些現在看起來略顯古怪的現象:史前時代的巫醫將疾病視作對靈魂的詛咒,東方的古老醫學則用針灸和艾草調節體內的「行氣」平衡,中世紀醫生曾把水蛭吸血當成萬能良方。
書中指出,縝密觀察與細微探究工作在醫學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比如,英國醫生威廉·哈維(William Harvey)在1628年出版其關於心血循環的巨著之前,曾用20多年時間解剖了分屬60多個物種的上千隻動物的心臟,以進行實驗。戰爭和衝突也成為了醫學發展的催化劑,16世紀,法國外科軍醫安布魯瓦茲·帕雷採用了藥膏、繃帶等創新性醫療用品,之後這些用品又從戰場走入了普通外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醫生們發現芥子氣會影響身體中快速增殖的細胞,醫學界據此研發出了抗癌化療藥物;就連最致命的武器原子彈,也從間接上促進了幹細胞療法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