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火炬區組團結對幫扶雲南昭通大關縣兩年多來 取得明顯成效
@扶貧概況
中山市火炬區組團工作成效評價結果為『好』
昭通,地處烏蒙山區腹地,是雲南省脫貧攻堅主戰場。複雜的自然地理環境,薄弱的經濟基礎,要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昭通面臨著諸多困難。2018年開始,中山市以火炬開發區、石岐區、東區、小欖鎮為牽頭單位,動員全市25個鎮區組成4個組團,分別與昭通市大關、鹽津、綏江、永善4個貧困縣結對,舉全市之力組團結對開展幫扶,開展攜手奔小康行動。
2020年5月11日,雲南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通報了2019年度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成效評價結果,中山市火炬區組團對口幫扶的大關縣,綜合評價結果為「好」,是昭通市10個貧困縣區中唯一一個。
新的一天,從雲南昭通大山中走出來的王彥華、吳永巧夫妻,在廣東中山廣盛公司的生產車間開始了工作;1400公裡之外,從昆明回到家鄉大關建廠的譚國均,欣慰地看著老鄉們在家門口打上了工;縣城的冷鏈物流基地裡,一輛輛貨車駛出,將以往只能埋沒在深山中的鮮活農產品運往全國各地……地處烏蒙山區的大關縣,原本的國家深度貧困縣,在廣東中山火炬開發區組團鎮區的結對幫扶下,開始了蛻變。中山火炬區組團堅持「大關所需、火炬區組團所能」的原則,緊緊圍繞產業、勞務、智力「三個對接」,做好資金支持與使用、人才交流、產業合作、勞務協作、攜手奔小康行動等方面工作,2019年投入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7050多萬元,其中財政援助資金5028萬元,社會幫扶資金2022.25萬元,實際完工項目36項,帶動貧困人口16709人,取得明顯成效。
建冷鏈物流基地 為農產品鋪就出山路
大關縣自然資源豐富,但產業發展基礎薄弱,深山中豐富鮮活的農產品走不出去,守著寶貝卻無法創收。
在東西部扶貧協作中,中山火炬區組團把產業幫扶作為重中之重,創新思路,重點解決農產品外銷問題,在大關縣投資2400萬元建設了集冷凍、冷藏、加工、包裝、銷售為一體的農產品冷鏈加工物流基地。該基地擁有900立方米的農產品冷藏庫、100立方米的冷凍庫、4000平方米的分揀中心,以及一條日生產1.4萬個泡沫箱的自動化生產線,不僅可以為大關縣農產品提供專業化、規範化、高效率的冷鏈物流服務,還可以為昭通市、雲南全省乃至全國,提供標準化的冷鏈配送服務。
基地的建成和運營,為當地農產品鋪就一條出山路,擴大了優質農產品外銷半徑,帶動大關縣農產品規模化發展。今年以來,中山火炬區組團發揮冷鏈物流基地作用,開展訂單式消費扶貧,促進大關縣優質農產品適度規模化生產,帶動當地貧困村集體經濟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讓貧困人口能夠居家務工實現增收。
支持鄉賢回家創業 扶貧車間開到家門口
在脫貧攻堅戰中,除了投資建設大型產業,中山火炬區組團還善用政策,支持鄉賢回家創業,將扶貧車間開到貧困戶的家門口,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就近就業,加快了貧困戶的脫貧步伐。
在一次招商活動中,廣東省中山市派駐大關縣委常委、副縣長唐國偉認識了在昆明開服裝廠的大關人譚國均。當了解到譚國均一直都想為家鄉脫貧盡一分力的想法後,唐國偉積極動員譚國均回鄉創業,並將其納入東西部產業合作扶貧車間項目,享受東西部勞務協作就業穩崗相關優惠政策。有了政策支持,又能為家鄉辦點實事,譚國均領辦的大關縣藍鷹服飾有限公司應運而生。服飾公司第一期共投入資金700多萬元,經營面積3000平方米。據記者了解,公司第一批招聘了員工7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佔27人。
「發展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產業發展是一條促就業、穩增收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中山火炬區組團聯合大關縣立足實際,精準施策,看準一個產業,發展一個項目,2019年,中山火炬區組團引導到大關縣開展扶貧投資企業5個,引導企業實際投資3000萬元,通過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人口1977人,貧困人口人均增收約3000元/年。援建扶貧車間3個,扶貧車間吸納就業199人,其中貧困人口66人。
安排崗位發補貼 讓大關務工人員在中山安家
「在家時散漫慣了,覺得上班不自由。」2018年,中山火炬區與大關縣開始開展勞務協作,王彥華一家是第一批抵達火炬區就業的大關籍務工人員,第一次到車間工作時王彥華的感受和大多數從山裡過來的務工人員一樣,有著許多的不適應。
王彥華說,到中山之前,他們夫妻在江蘇、貴州、廣西等地也打過工,但都是在建築工地上,沒有在車間生產線做活的經驗。跨行進車間,什麼都要從頭學,「看到人家做的時候,你自己動不了手,心裡就著急。」正所謂萬事開頭難,最初的磨合期一度讓王彥華夫妻萌生過打退堂鼓的念頭。
「堅持住,再試試看!」在大家的鼓勵和幫助下,王彥華夫妻倆慢慢適應了新的工作環境和崗位要求,工資也節節攀升,工作到第三個月,夫妻倆工資加起來有近12000元。自此,夫妻倆就在中山紮下了根。
王彥華說,以前在工地上工,受天氣等客觀因素影響較大,遇上下雨天,半個月都無法開工,有時工資還不能及時發放。當時要供兩個孩子讀書,一年到頭攢不了多少錢。現在,他家的兩個兒子都已成年,也在廣盛公司工作,工資水平也和王彥華夫妻差不多,一家人吃住在一起,每月還能積攢不少的工資。兩年來,他們不僅實現了脫貧,擁有了私家車,大兒子還在火炬區成了家。王彥華驕傲地說,現在老家的近鄰鄉親都羨慕他們一家「在外面掙到錢了」。
大關縣山高坡陡,缺少平地,勞動力存量多,能為企業提供大量的勞動力,能夠滿足企業的用工需求。大關縣在中山火炬區成立了駐廣東省勞務工作站,通過東西部扶貧協作,2019年幫助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就業共2677人(其中到廣東省就業1089名,省內就近就業1247名,在其他地區就業341人),已在廣東省穩定就業貧困人口656人,做到「就業一人,脫貧一戶」。
為確保重點企業用工和助力大關縣務工人員就業,今年3月,中山火炬區與大關縣聯手打出了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最「硬核」組合拳——設立勞務輸出滾動發展基金,對大關縣集中組織輸出到中山的務工人員,前3個月月工資不足5000元的,由政府實施穩崗補貼予以補齊,讓異地務工人員安全返崗,安心就業。同時,火炬區出臺了穩崗補貼政策,對在火炬區企業就業滿3個月以上的大關籍建檔立卡戶人員,給予每人每月200元就業補貼,最多可補貼1年。對大關籍建檔立卡戶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個人繳納部分)給予補貼,最長可補貼1年。對大關籍建檔立卡戶人員給予節日慰問、返鄉、返崗路費補貼,每人每年最高可補貼1000元。
接下來,中山火炬區組團還將制訂適合貧困勞動力需求的培訓計劃,加大勞動力技能培訓力度,同時著力調動貧困戶內生動力,千方百計創造條件讓不宜外出的貧困勞動力實現就地就業。
■採寫:新快報記者 楊升華
■圖片:受訪者提供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