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般用戶來說,選處理器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天梯圖」,然而,評估「綜合性能值」的時候,多核總會佔據大多數權重,會導致如下情況發生—— 明明買的是八核,用起來卻沒隔壁老李的四核快。原因很簡單,很多日常應用軟體對多核優化並不好,更依賴於單核性能。
第十一代酷睿處理器首發低壓版,一共9款,領軍人物為i7-1185G7,看起來好像不思進取,仍然是4核/8線程。然而,由於單核性能提升幅度太大,很多日常應用(如:網頁瀏覽,word,execel,powerpoint,photoshop、primere等,不含渲染),AMD的R7-4800U(八核十六線程)也不是對手。
上圖帶*號型號,需等到2021年才出生,讓人想到成語「望梅止渴」。
為了製作「儘可能簡單易懂」的CPU天梯圖,站長沒有區分「單核」和「多核」,只給出唯一的「綜合性能值」(下圖左側標尺),目前採用的算法仍然是多核佔大部分權重。
上圖解讀——
1、截止發文日期,有詳細評測成績的只有i7-1165G7\i5-1135G7,其餘型號的性能值均根據公式推導。
2、重點看i5-1135G7,一些輕薄本由於TDP和散熱的局限,i7-1165G7可能無法完全發揮它應有的實力。
3、11代酷睿的核顯提升巨大,但上圖的排序不考慮,核顯性能在顯卡天梯反應。
核心多不一定更快
相比R7-4800U,表面上看,酷睿十一代首發的9款「全軍覆沒」,但實際並非如此,特別是輕薄本,很多高頻應用不需要太多核心,此時不能被天梯圖上的高度所迷惑,更高的單核性能才是提升辦公效率的關鍵因素。如同萌妹選男友,他個子雖高,然而可能並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