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注意啊,一定只採成熟花蕾和接近成熟的花蕾,不帶幼蕾、不帶葉子,把好質量關啊!」近日,在禹州市淺井鎮書堂村金銀花基地裡,該村黨支部委員陳國奇反覆叮囑採摘金銀花的群眾。
在書堂村村後的山坡上,記者看到,一壟壟金銀花枝條上,開滿了一串串黃白相間的花蕾,10多位村民提著籃子緊張採摘。為確保藥效,剛採摘的花蕾被第一時間送到村裡的烘烤車間。
金銀花,還有一個名字——「禹密二花」,是禹州市原產的道地中藥材,以產於禹州、新密交界處的山區命名。2018年,田軍濤當選書堂村黨支部書記,他和禹州市政務服務中心駐書堂村工作隊帶領村組幹部,到封丘縣等地考察,併購進2萬棵產量高、花期長的金銀花苗,發動黨員群眾栽種。
村幹部陳國奇、李少傑帶頭栽種,由於管理用心,成活率超過90%。 「就咱這望天收的山地,種一畝小麥頂多能打200多斤,連本錢都顧不住。種金銀花就不一樣了,一年種,年年收,花期從5月一直到9月,產量也是逐年翻倍增,這條路走對了!」李少傑高興地說。
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去年10月,該村統一流轉一組和十組土地60多畝,連片種植金銀花2.8萬棵。前3年每畝土地支付群眾400元租金,第4年、第5年分別送給群眾40%、50%的股份。5年後,畝產純利潤能達到5000元,給群眾60%的股份,並安排貧困群眾到基地務工增加收入。
四組村民馬雲霞流轉土地5畝多、馬昌流轉土地3畝多……在黨員幹部的帶動下,書堂村群眾看到了希望,紛紛流轉土地種植金銀花。其中,貧困戶馬根營、馬青華也都流轉土地3畝以上,依靠金銀花收入,再加上公益崗位工資,順利脫了貧。71歲的貧困戶馬軍也把自家的近3畝土地流轉出去,每年收取租金1000多元。同時,他還負責整個金銀花基地的管理,每月有固定工資。
金銀花打苞後,必須及時採摘,儘快曬乾。而過去一直沿用的自然晾曬法,容易受到天氣影響,從而影響藥用價值,也影響價格。今年4月份,該村投資9.79萬元,建起了烘乾車間,購置了熱泵除溼烘乾機。從5月15日開始裝入第一炕,每天都要即時採摘、即時烘乾。目前,該村已烘乾金銀花50多公斤,按照近期市場價格每公斤300元計算,也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收入。
「目前,中藥材市場上,幹品金銀花供不應求。下一步,我們還要研究育苗技術,降低種植成本,擴大種植規模,帶動更多的鄉親共同致富!」田軍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