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歲學唱戲,3歲初登臺,6歲上春晚,8歲卻不幸離世,被稱童子命
如果要問大家,孩子是父母的什麼?估計很多人會立即脫口而出,孩子是父母的寶貝。特別是現在的小孩,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父母對孩子的溺愛程度簡直不忍直視。
不能讓寶貝累著,不能讓寶貝餓著,不能讓寶貝哭泣,年輕的父母們無所不用其極,只為讓自己的孩子感受到愛意。
我想,鄧鳴賀如果在天上看到的話,一定很羨慕吧。說起鄧鳴賀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提起「年畫娃娃」,一定能夠想起是誰。
沒錯,鄧鳴賀就是當年在春晚表演的「年畫娃娃。」他出生於一個普通的河北家庭,父母只是普通的工人,為了賺錢養家,小小的鄧鳴賀與父母告別,在爺爺的關照下漸漸長大。
因為爺爺是當地的一個琵琶手,很小的時候鄧鳴賀就愛上戲曲。2歲的孩童在幹什麼呢?是被爸爸媽媽逗弄,還是在家人的親吻中醒來呢?
鄧鳴賀不是很清楚,他只記得他2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學唱戲,爺爺嚴格把關,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唱腔都親自教導,就這樣,他與戲曲結下了緣分。
同齡人還在玩泥巴的時候,3歲的鄧鳴賀已經登上了舞臺,後來在《梨園春》彼時只有四歲的他。一年後,在少兒戲曲小梅花獎中拿到了第一名,由此走紅,他也因此通過各種舞臺表演,賺到了不少錢,改善了家人的生活。
2010年,鄧鳴賀的家人決定把他送到了河南專門學戲曲的學校,從此,他意識到自己好像成為了「工具人」,不能有自己的想法,無法為自己的人生做任何的決定。
雖然心中有過怨恨,但小少年鄧鳴賀是真的熱愛戲曲的舞臺,他努力學習,很快就展露頭角。兩年後,他站在了春晚的舞臺上。觀眾對這個可愛的男孩印象深刻,紅肚兜、虎頭鞋、桃心頭的裝扮,他被觀眾親切稱為「年畫娃娃。」
6歲在春晚亮相後,越來越多的邀約電話打來,鄧鳴賀的父母這才意識到自己的兒子終於紅了,為了讓兒子的商業價值最大化,他們停掉了手中的工作。於是大家可以在各個節目還有不少活動中看到鄧鳴賀的身影,他的笑容打動著每個人。
身體的勞累,內心的孤獨,小鄧鳴賀忍受著身心的巨大苦楚,參加了一個又一個的節目。直到有一天,他倒下了,緊急送往醫院,經過詳細的檢查,醫生告訴他的父母,「年畫娃娃」患上了白血病,而且已經進入了晚期。
這時候,家裡人才意識到,原來第二次登上春晚時,鄧鳴賀不是簡單的發燒,那時他的身體就已經表現出了白血病的症狀,只是大家沒有引起重視,耽誤了最好的治療時機。
在醫院,滿是消毒水味道中,鄧鳴賀和家人一起度過了自己七歲的生日,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吹生日蠟燭。
昂貴的醫藥費壓垮了這家人,好在,鄧鳴賀的病情得以穩定,出院回家那天,醫生把他的父母拉到一旁,一字一句囑咐道不能讓鄧鳴賀勞累,可是沒有人聽了醫生的話。
回家之後,等待鄧鳴賀的還是商演,每次很累很累後,母親便一次次重複,「沒什麼問題,他可以繼續站在臺上」。
就這樣又過去了一年的時間,鄧鳴賀永遠閉上了眼睛,白血病復發,他沒能搶救回來。可以說,他的離世父母佔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如果不是被當作搖錢樹,生病時也在表演,他不會這麼快就離開人世。
鄧鳴賀的離開對妹妹打擊很大,在出殯典禮上,她的淚水令人動容。可是她也沒有逃過相同的命運,年僅5歲就出現在山東衛視的春晚上,《穆桂英掛帥》極為精彩,可是她的臉上卻再也沒有當初和哥哥在一起時的笑容,小小孩童無奈成長為大人。
來到人間八年,鄧鳴賀感受到了戲曲的魅力,可是戲曲同樣成為了他的催命符。如果當初沒有跟著爺爺學戲曲,悲劇就不會發生,他會快樂長大。或許他一輩子也不能站上春晚的舞臺,可他卻能安穩度過8歲的生日,他會讀大學,參加工作,然後結婚生子。
可惜,現實是殘酷的,童子命的鄧鳴賀直到生命的最後一秒鐘都是戲曲。戲曲給了他快樂,可也帶來了病痛的折磨。今天,我們在為鄧鳴賀的短暫一生唏噓時,更應該思考一個問題,孩子到底是父母的什麼呢?金錢真的比孩子的健康,比孩子的生命還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