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足球天文臺》的一起周報總結了各國球員在外海效力的人數以及在頂級聯賽的百分比。統計樣本是來自93個國家和地區的141個聯賽。巴西作為足球大國,以1600人在海外效力名列第一,其中在活躍在頂級聯賽的佔74.6%。
法國緊隨其後,一共1027人在國外效力,活躍在頂級聯賽佔比74.0%。再次是阿根廷,一共972人在海外效力,頂級聯賽佔比75.5%。
在亞洲,日本排名第一,目前日本海外球員共161人,活躍在頂級聯賽佔比79.5%。這個數據確實可以體現目前日本亞洲第一的實力。除了歐洲五大聯賽,日本在亞洲中東國家,歐洲二三線聯賽都有他們的身影,他們並不拒絕歐洲二流聯賽的邀請,相反,海外尤其是歐洲踢球的機會他們基本都不會抗拒。這就是日本國家隊幾乎都在歐洲踢球或踢過球的原因。(參考去年10月份世預賽40強賽的大名單,23人有20人在海外踢球)。
除了日本,亞足聯當中澳大利亞和韓國海外效力球員也超過100人,分別是124人,121人。超過60%的人活躍在各個國家的頂級聯賽。隨後第四名的是中國,雖然是第四名但是海外效力人數只有29人,活躍在頂級聯賽的不到一半。
這就是殘酷的現實!我們的聯賽球員高薪,大俱樂部又能請到好外援,基本成績好的俱樂部清一色是外援為軸心!這就是市場化的必然結果。一個熟悉的環境加不錯的待遇,沒理由去工資不高,陌生環境去鍛鍊,去走出去。年輕人到是很多在國外鍛鍊的,但最後的結果是大部分出口轉內銷,因為在外面真的沒啥競爭力。比如,歐洲很多國家,聯賽級別能有5,6級,低級別聯賽工資又不高。海外踢球的國人,高級別聯賽競爭不過別人,低級別聯賽工資太低,回國可能能進一線隊,從個人角度出發沒理由不回國。
當然,這裡邊也有堅持想在歐洲踢出名堂的國人,但目前看真的沒有踢出來。這不得不讓人想起日本的久保健英,韓國的李康仁都是在國內踢出了名號,年紀很小,十八九登陸歐洲(久保健英在巴薩青訓待過),然後進入五大聯賽一線隊。
如果小編沒記錯的話,中國只有董方卓是走的這個路子,在國內很年輕就嶄露頭角,被曼聯相中,然後租借鍛鍊也踢得不錯,可惜後來被傷病影響早早退役。
中國人口很多,足球人口佔比很小,制約國足發展的條件很多,比如,足球市場沒有看上去火爆、低級別聯賽養不了家,大部分老百姓對足球也沒那麼熱心,尤其是現在足球普及比二三十年前感覺上差遠了。上了年紀的80後可以回憶一下,自己的小學初中足球氛圍什麼樣子,現在家鄉的小學初中足球氛圍什麼樣子,想想心都涼了。當然有一點不可否認,現在的孩子是真的少了,可玩的,可娛樂的真的太多了,孩子們為何要選擇玩足球?足球是國球嗎?足球好能減少作業嗎?能加分嗎?有場地,有人一起玩嗎?受了傷,出了意外有人負責嗎?如果我們不能把足球培育成全民的基礎娛樂運動,那中國足球的永遠是塔尖那一群人在玩。(歐洲足球時評-大帝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