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19日消息(記者張棉棉 杜希萌 馮爍)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8日閉幕。根據會議,今年作為「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受到疫情影響帶來的世界經濟衰退形勢,我國定力十足,年末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科技創新取得重大進展,改革開放實現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
但同時,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復甦不穩定不平衡,疫情衝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2021年,中國經濟怎麼幹?
會議指出,明年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閆敏認為,「精準有效」正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核心。「我們要做好疫情防控和穩定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統籌關係。整個財政貨幣政策,一方面就是要退出,像2020年我們國家這種超常規的較寬鬆的財政貨幣政策,包括發行特別抗疫國債、擴大專項債的規模等,我們國家的GDP增速在逐步恢復。」
要退出但不代表所有的重要經濟政策、措施都會「退潮」。對中國經濟來說,在疫情衝擊下,今年一季度受到嚴重影響,二季度開始反彈,三、四季度逐漸向好,但明年依然在恢復中,同時,儘管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此外,還要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經濟形勢,可以說,中國經濟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曹遠徵認為,正是考慮到今年這樣的特殊背景,會議提出「不急轉彎」,也就是說,很多支持實體經濟的政策有望延續。曹遠徵說:「仍然以『六穩六保』為基礎,這話意味著明年的政策和今年的政策有了一個連續性。這給市場吃了一顆定心丸,也給經濟吃了一顆定心丸。」
根據會議,明年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保持適度支出強度,在促進科技創新、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調節收入分配上主動作為。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韓保江說:「因為我們國家這幾年槓桿率也很高,很多地方政府的財政風險很大。如何把這個錢花好,通過花好財政的錢進而做到結構性減稅,能夠確保各類市場主體的發展活力,仍然是今年政策要實施的重點。」
圍繞宏觀政策大方向,會議提出多項明年將實施的重要舉措,排在首位的就是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要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支持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帶動中小企業創新活動。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分析,明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新徵程的第一年,創新任務艱巨,通過領軍企業的強強聯合來推動創新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說:「對一個產業鏈供應鏈來說,在產業鏈供應鏈的核心位置,把控都是需要領軍企業來擔負責任的。我覺得首先要加快、加大基礎研發能力的投入。其次是培養起來,就是我們要使它這種應用轉化為真正的經濟效果,這也需要大企業來推進。」
會議同時提出,要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儘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在產業優勢領域精耕細作,搞出更多獨門絕技。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全國政協常委張連起認為,這與推進需求側改革同樣有關,也就是在「雙循環」戰略下,政策將在打通「內循環」的堵點方面下更大力氣。張連起說:「因為我們出現了一些『卡脖子』問題,出現了一些經濟安全、國家安全的問題,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兩條都表明我們要補短板、弱項,補漏洞,特別是要把統籌發展和安全結合起來。」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看來,在全球產業體系當中,中國產業體系完整性高,規模大。在這一基礎上,實現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是有條件的。「第一,技術創新要對整個產業鏈供應鏈形成有效的支撐和保障。第二,我們要把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能力不斷提高,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顯著增強。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通過產權制度的完善、要素市場的發育,真正把我們產業做優做強。」張立群說。
除了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以外,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從擴大內需、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反壟斷等多個維度描繪了2021年中國經濟藍圖。如何進一步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開放的市場環境還需要破除哪些壁壘?反壟斷動真格給迅速猛漲的投資版圖發出怎樣的信號?
在八個重點任務中,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位列其中,並明確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紮實推進共同富裕。閆敏表示,我國現如今已經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階層,要想進一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核心在於穩就業、減稅收。閆敏說:「最核心的擴大中等收入階層的(方式),就是讓整個中等收入階層不滑坡,保證他們的就業水平是穩定的,這就要我們實施持續擴大就業的相關政策。在減輕個人的稅收負擔上保障個人中等收入的社會保障水平上,作出積極的政策安排。」
要想擴大內需,最關鍵的還是要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近年來消費已經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的重要力量。此次會議明確,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費購買的規定。什麼消費是行政性限制消費?曹遠徵以購買新能源車為例進行了解釋。不過,他表示,具體取消哪些行政性限制消費還要等待具體政策出臺。曹遠徵說:「比如汽車領域,能不能對新能源汽車不再限制,鼓勵使用。城市堵車、『大城市病』的問題用其他辦法來解決,而不是通過限購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可能就是一個新的思路。」
同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要放寬市場準入,促進公平競爭,保護智慧財產權,建設統一大市場,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表示,只有讓更多資源進入市場,才可以有效激發企業活力。「我們要把更多的資源、更多的企業搬到市場,讓它擴大。所以我覺得市場準入負面清單還要縮小,還要縮短。無論是市場準入,還是外商準入,我覺得還可以減,讓更多的企業煥發出活力。」
有一種形象的說法是,政府的基本養老稱作第一支柱,企業的企業年金稱作第二支柱,個人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稱作第三支柱。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規範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閆敏分析,這有利於完善我國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增強養老保障。
近期相關部門接連出臺的反壟斷政策以及多次進行強化反壟斷的表態,預示著反壟斷「強監管」時代已經到來。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申,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並指出要完善平臺企業壟斷認定、數據收集使用管理、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規範。
張連起表示,在鼓勵平臺企業創新發展的同時,的確需要警惕「大樹底下不長草」的風險。張連起說:「一些網際網路平臺企業通過交叉持股或者控股等做的模式創新,有可能導致對別的一些業態的擠出,事實上就可能形成壟斷。反壟斷的根本就是要促進市場公平競爭。」
魏建國表示,從法律法規上對壟斷進行約束,既掃清了地雷,也大大提升了平臺經濟的安全性。「平臺經濟產生了一種無序的資本擴張。現在我們還沒嘗到無序的資本擴張的苦頭,所以中央及時發現這個問題,明確地提出在平臺經濟裡面採用反壟斷的措施,採用法律規範的制度,我覺得確確實實為我們下一步平臺經濟提供了一個更好的發展環境。」
民以食為天、要住有所居,同時環境也不能降低水平,這是老百姓在生活中最基本的一些需求,對於這些需求,會議又會作出怎樣的安排?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仍然是明年的關鍵任務之一。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明確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說,我國在種源上也存在「卡脖子」問題,包括大宗農產品育種關鍵環節差距等方面的技術短板將是未來一個階段的攻關重點。「『卡脖子』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現有一部分農業產業裡面的品種,蔬菜花卉,甚至水果和畜禽對外依存度比較高;另外一個是大宗產品,像我們在玉米、大豆這樣一些重要農產品的種業技術研發方面、在生物育種方面,要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還要長期的努力,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這個種子放到一個空前高的位置,明確提出來要在種源上打一個翻身仗。」
在涉及房地產方面,相比於2018、2019年更多強調「房住不炒」,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除了重申這個要求,還首次提出「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重點部署「租賃市場」,明確要「要高度重視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土地供應要向租賃住房建設傾斜」。張立群說,未來租賃市場成為重點發展對象將有助於解決大城市住房保障問題。「這次會議特別指出來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這方面既要充分發揮好市場的作用,要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也要進一步發揮好政府在提供基本住房保障方面的作用。」
曹遠徵認為,「逐步使租購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務上具有同等權利,規範發展長租房市場」的提法也意味著未來租賃市場賦權管理制度體系將加快構建。曹遠徵說:「長租房的安排是一整套社會體制的改革,既包括教育、就醫,也包括社會保障、保護住房,用付租金的方式比一次性購買房子方式對家庭來說更加便宜,更加合算,也能讓(新居民)在城市定居。」
此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部署「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同樣傳遞出重要信號。今年9月,我國明確將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爭使二氧化碳排放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認為,此次會議明確為上述目標提出了路線圖。「最主要的是控制煤炭消費量,上面也提到雙控制度,既要控制能源的消費總量,也要控制單位GDP能源的強度。」
會議明確,「要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何建坤說,未來減碳降耗將成為地方決策的出發點之一。「有一些省,經濟轉型做的比較領先,或者是可再生能源資源比較豐富,發展潛力比較大應該在『十四五』期間能夠率先達峰,有個別的省可能還會延後,所以為了保證全國2030年達峰,有條件的城市必須要率先實現。必須要發展高新科技產業,降低能源的消費,多發展可再生能源,這樣就能夠促進碳排放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