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人的困惑:遼、宋、金這三個朝代裡,究竟哪個才是正統?

2020-12-12 讀史求道

正統論發源於東周,興起於宋代,歐陽修和蘇軾等都寫過《正統論》。當時爭議最多的就是魏晉時期的正統問題,《三國志》和《資治通鑑》都以曹魏為正統,而有人則認為季漢延續了東漢,應為正統,例如朱熹的《通鑑綱目》裡就採用這種說法。至於南北朝,司馬光的《通鑑》以南朝為正統,隋朝雖然與陳朝同一時期出現,但直到滅陳之前,隋都不是正統。也有人建議南北朝分統,將東晉、宋、南齊和梁視為正統,西梁被北周滅亡後,北周取得正統地位,然後傳給隋乃至唐,但這種觀點影響甚小,沒被主流接受。這些朝代的正統地位雖然都存在爭議,但不如遼、宋、金三朝來得大。

歷史上的遼宋金時期

什麼是「正統」?

歐陽修認為「正統」的說法來自於春秋學,《公羊傳》裡說:「君子大居正」,又說:「王者大一統」,二者合起來就是「正統」。「正」表示的就是正當、正義、正道、公正,「統」則代表統一。古人認為夏商周的政權不僅是正當的,而且還是統一的。到了後世,秦國以武力兼併天下,卻不得人心,故而被認為只有統一沒有正當,一個正當的政權應是廣為人民所接受與認可的;三國時期,一般來說蜀國得人心,被視為正當,但疆域狹小,未實現統一,所以也沒有得到「正統」的名號。

因此,一個政權要想獲得正統的地位,首先它得是正當的,能夠得到歷史的承認,否則只能稱為「霸」;第二它又是統一的,並非偏安一隅。

之後,蘇軾又對正統論進行了具體化,他說:「正統之為言猶曰有天下云爾,人之得此名而又有此實也」。通過正當的手段來取得天下,贏得民心,便是正統。例如商湯順天應人,討滅夏桀,取得了天下,故而商朝就是正統,周文王父子也是如此。但蘇軾放低了正統的標準,認為「一身之正,是天下之私正也;天下有君,是天下之公正也」。故而秦皇、漢祖、晉武、隋文、唐宗雖然都有著各種人格缺點,但他們能統一天下,形成唯一的政權,也應算入正統裡。三代因道德而獲得正統,漢唐因功績而獲得正統,秦隋則利用強力來掃定一切割據政權,也算正統。

根據這樣的正統觀,宋朝人認為他們的本朝是正統無疑。因為宋太祖篡奪後周的時候沒有出現流血事件,並且善待後周皇室及大臣,得到人民的擁護,故而為正;之後宋太祖兄弟南徵北伐,統一了除幽雲之外的中國本土,疆域不下於秦朝,故而為統。

關於三朝正統地位的爭論

元世祖中統二年,蒙古統一中原,開始命史臣編修《遼史》與《金史》。之後南下滅宋,董文炳於臨安擔任留事,曾說:「國可滅,史不可滅。」於是將宋史館中的典籍全部運往元大都,世祖又下令修《宋史》,然而花費了好多年,始終沒有出定稿。這是因為義例未辯,正統未定,爭論不絕的緣故。人們不知道是修三本各自獨立的史書,還是修一本統一的正史。

當時遼、宋、金三朝各自有著獨自的國史,蒙古混一天下後,覺得把諸史分開不符合大一統的需要。而且究竟元朝究竟是繼承了誰的正統,議論也不一。議者或欲仿《東觀記》及《晉書》之例,以宋朝為正統,遼、金附於載記;又有人想以遼、金為《北史》,北宋為《宋史》,南宋為《南史》,各持論不決。之後,以遼、金為正統的呼聲日益高漲,因為元朝的都城與遼金接近,而且金先滅遼,元後滅金,時間上正好相繼。南宋因臣服於金朝,正統地位備受質疑。

到了元順帝時,開始下詔擱置爭議,命宋、遼、金各為一史。是年《遼史》《金史》成書,次年《宋史》完稿,是為今天所見之三史。然而《遼史》失於簡略、《宋史》過於繁蕪,唯有《金史》最善,三史參差不齊,此其敘事不分正統之弊。

為什麼說遼、金不能成為正統?

其實,在元朝時有人曾提出過很好的意見,認為遼、金都不夠資格做正統。當時會稽有一個人名叫楊維楨,他寫了《三史正統辨》,文中雄辯的駁斥了遼、金正統論,認為兩宋才是中國正統。雖然當時沒被朝廷採納,但是在這篇文章的影響下,明朝人編寫了《宋史新編》,以兩宋為正統,遼、金作載記,水平不在《宋史》之下。

楊維楨認為,正統者「出於人心是非之公」,不以土地廣狹、人眾多寡而奪其分。故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必待武王滅商後方入周統。秦莊襄王滅周遷九鼎,然必待始皇一統天下、人心始定後方得正朔;漢統不始於破關滅秦,而繫於高祖斬項羽稱帝後;西晉始於平吳而不始於代魏,唐朝不始於入關而始於平定諸雄,此皆史家義例。元朝也當不始於滅金而始於平宋。

宋朝雖然未能實現國土上的一統,幽雲之地先為遼所據,中原又淪陷於金,但這不能否定兩宋的正統地位。契丹最初只是一個野蠻部落,直到阿保機時才變強起來,因此遼國只是唐朝的一個邊夷而已。唐朝滅亡後,正統在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五代間傳遞,遼國最初稱臣於後梁,約為兄弟於後唐,之後才憑實力滅亡了石晉,強佔幽雲之地,但實際上仍與十國一樣,都只是偽政權。相反,宋朝承繼了後周的正統,掃滅十國,因形勢變化,才使遼國倖存了下來。宋朝雖然向遼朝交歲幣,但性質不過是像西漢和親於匈奴,唐朝和親於吐蕃一樣,並不足以損其地位。

因此,北宋之於遼國來說,據有正統地位是無疑義的。唐朝就像東漢,五代則如三國,北宋便是西晉,而遼國猶如匈奴,夷狄再強也不能成為正統。這樣,按照邏輯推論下去,五胡十六國相當於金,東晉相當於南宋,十六國雖然佔有兩都,然而華夏正統依然隨著晉宋的衣冠南渡而南移,所以金也不是正統。

楊維楨力辯兩宋的正統地位

為什麼南宋也擁有正統地位?

北宋相對於漢隋唐來說,佔有著漢地本土,只是失去了遼東、西域及安南等地區,但華夏文明的主體部分仍為宋人所據。北宋結束了唐朝滅亡後的分裂局面,佔有正統地位,幾無疑問。問題在於屈辱的南宋,是否也配得上正統呢?

楊維楨認為,首先如果承認北宋為正統的話,那就難以否認南宋的正統地位,因為兩宋是一脈相承的,他們的關係甚至比兩晉還親密。司馬睿與晉懷帝屬於遠親關係,宋高宗卻直接是宋徽宗的兒子。即使張邦昌的偽楚的政權依然奉宋太后為主,所以南宋與北宋的關係就像東漢與西漢一樣,都是正統。

南宋曾稱臣於金,然而唐高祖也曾稱臣於突厥,人們並未以唐高祖時候的突厥為正統,為何又要以宋高宗時候的金國為正統呢?唐太宗滅亡突厥,洗刷了稱臣的屈辱。宋孝宗雖然達不到那樣的高度,但他也通過「隆興和議」,取消了稱臣的地位,轉為正常的敵國關係,改「歲貢」為「歲幣」。而且最後南宋曾與蒙古聯手滅亡金朝,佔領其南部疆土,因此金國雖佔有中原,但不足以移易南宋的正統地位,它不能代表中國。

為什么元朝應當尊兩宋為正統?

元朝入主中國的模式與遼金相似,都是通過侵略從夷狄變為中國皇帝。所以否定遼金的正統地位似乎會威脅到元朝的合法性,為了說服元朝統治者,楊維楨不得不進行「開導」。他說金、宋之於元,只是滅亡的先後次序不同,並非元朝先代金的正統,然後才滅宋。這與隋朝先代北周然後滅陳並不一樣,而且就算一樣,也應像《資治通鑑》那樣,始終以陳(南宋)為正統,直到隋(元)滅陳(南宋)後,正統才歸於隋(元)。

從天數上來看,宋太祖生於丁亥年,建國於庚申年,這與成吉思汗一模一樣。宋朝滅亡南唐發生在乙亥丙子年,與元朝滅亡南宋也一樣。從大一統的角度來說,元朝真正統一天下的時間應該在平定南宋之後,只有從那時起才算獲得了正統地位。就如西晉只有在滅亡吳國後,才真正實現大一統一樣。

細推前代史書,《晉》《隋》修於唐代,《新唐》修於宋代,《宋》修於元代,所以元朝只要修一本《宋史》就行了,將西夏、遼、金、大理等蠻夷收入載記或傳記裡,這才是史家的公論。

楊維楨的觀點雖然未被採納,但卻迎合了元末漢民族覺醒的潮流,表現出元朝末年主流的正統觀。《正統辨》也成為了明朝人看待遼宋金元這段歷史的標準,成為柯維騏編修《宋史新編》的理論來源,他將《宋史》和《遼史》、《金史》合為一書,「尊宋為正統」,「遼、金附之」。完成了楊維楨的心願。在清朝時,畢沅主修《續資治通鑑》也採用楊維楨的觀點,尊兩宋為正統,書中只有「宋紀」與「元紀」,並無「遼紀」與「金紀」,可為史學定案。

相關焦點

  • 元朝是中國正統朝代?同樣是蒙古帝國,為何四大汗國不算?
    客觀來講,元朝無可置疑是中國正統朝代之一。但是,與元朝並列的四大汗國不是,不屬於中國古代朝代範圍。以前常聽人說,你看我們蒙古帝國時期,四大汗國疆域多大多牛逼啊。這其實是很膚淺的看法。因為當他看到有人質疑元朝是不是正統王朝之時,就知道,不用說四大汗國,元朝尚被人們懷疑呢。
  • 南宋和金議和,南宋又偏安一隅,那麼金能不能算是正統王朝?
    關於宋、遼、金這三國誰是正統王朝的爭議一直都有,但我一直認為,如果只有一個正統王朝的話,那麼就只能宋朝才能算是。元朝時期為什麼會同修三史,明清又是什麼樣的態度?元朝元朝在經過四十餘年的戰爭之後,終於滅亡了南宋,統一了全國,這個時期就需要修為前朝修史書,當時的元朝為了宋、遼、金的正統問題爭論十分激烈,並由此導致了元朝在修史時直接修了《宋史》《遼史》和《金史》三部,但是這也僅表明當朝統治者對這一問題的官方態度,在當時的朝野人士中爭議非常大
  • 蒙古人寫元朝和中國人寫元朝,為什麼如此不同?文末圖見真相
    我們首先按照中國史觀來論述一遍,金朝末年,蒙古草原之上的蒙古族首領鐵木真,建立了大蒙古國,隨後吞併西夏、金、大理、吐蕃、南宋,最終統一了中國。在這裡,不論是蒙古國,還是西夏、吐蕃,我們都認為是存在中國區域內的一個地方政權,最終滅了南宋的元朝,才是一個大一統王朝,能夠代表中國。用古人的角度而言,這裡便存在一個正統問題。
  • 中國歷史上十八個朝代名稱來歷
    春秋國家諸如秦、晉、齊、宋、漢、周、趙、魏、楚、吳等等這些明星國號(為什麼「秦、晉、齊、楚」這四個封號中當皇帝的最多?),在後代也經常反覆出現,就是因為胡漢建國或者起兵或者領袖的封地,都在禹貢九州的體系下活動。建國者都能找到各自對應的地望。即使是南北朝時期,五胡建立的政權,國號也嚴格依據地望,如北涼、南燕、前秦、後趙等等。
  • 別說元朝和清朝不是「中國」!到底什麼是「中國」,來了解一下
    甚至,還被古人代指為當年恆河中流一帶的中印度,中天竺所謂中國也,所以說要問元朝、清朝是不是中國,本身維度就得先搞清楚。要看你對中國的定義具體是什麼,要是指最後一個肯定不是中國。我們現在拿來討論這兩個朝代是不是屬於中國,若說不是,其爭論點,大概是說這兩個王朝是不是屬於華夏文明正統這個角度來界定。
  • 歷史尋蹤 | 中國古代18個朝代名稱的來歷
    春秋國家諸如秦、晉、齊、宋、漢、周、趙、魏、楚、吳等等這些明星國號(秦、晉、齊、楚這四個封號當皇帝的最多),在後代也經常反覆出現,就是因為胡漢建國或者起兵或者領袖的封地,都在禹貢九州的體系下活動。建國者都能找到各自對應的地望,即使是南北朝時期,五胡建立的政權,國號也嚴格依據地望,如北涼、南燕、前秦、後趙等等。
  • 元朝到底算不算中國的朝代?為何一些西方人不承認元朝是中國的?
    其次,蒙古族是起源於額爾古納河流域的一個少數民族,也是曾經我國東北地區室韋人的一支,後來是通過遷徙,才來到外蒙古,形成眾多的蒙古部落的。所以,追根溯源起來,蒙古族還是中華民族血統的一個部分。而西方人之所以不認為元朝是中國的一個部分,首先是覺得元朝並非漢人所建立,而且元朝的疆土太過於遼闊,整個亞歐非大陸都被它佔領了,和中國長久以來的版圖不相符合。但是,我們要搞清楚的一點是,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雖然漢族佔了絕大部分,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就不是中國了。
  • 元朝真不是中國的朝代嗎?為何世界上這麼多國家都不願承認?
    筆者認為,判斷少數民族政權是否屬於「中華王朝」應該有四個標準: 一、是否使用漢法(即秦制);第二,是否尊重儒教為國教;三、是否使用科舉;是否融入中國文化。 首先,在整個朝代,有三個非漢族政權:北魏,元和孟,滿清。 根據以上標準,北魏、滿清就不用說了。
  •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表及開國皇帝
    中國歷史上共有多少個朝代?分別是哪些?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一說24個,一說25個,都不盡然。廣義來說,中國一共出現了83個王朝(包括地方政權)。在中國歷史上耳熟能詳的朝代一共有12個,包括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
  • 看完我國10個朝代的版圖,原來,大清帝國貢獻最大
    雖然元朝比清朝版圖還大,但它對我國現在版圖的影響卻不如清,因為它們中間還隔了個明,明的版圖明顯不如清,清雖在近現代屢次喪失國土,但它卻在明的基礎上一舉奠定了現在中國的版圖。這一點,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好了,接下來我們就結合秦朝到清朝之間的10個朝代版圖來看看誰對現代中國版圖的影響最大。1、秦朝秦朝統一中華,中國第一次進入封建統一王朝,此時的版圖僅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原諸侯國。
  • 北宋之後是哪個朝代?熊孩子給出獨特答案,不是南宋也不是元朝
    北宋以後是中國歷史上的哪個朝代?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最正確也是最普遍的答案是南宋,也可能有人忽視了北宋與南宋的區別,或忘記了北宋與南宋的先後次序,而將之稱為元朝。但是我看過一個例子,北京某重點小學的學生,在參觀國家博物館被問到這個問題時,一個熊孩子回答是「偽楚」,其他在場的所有人,包括小孩子,大人都很吃驚。許多成年人認為這個孩子的回答是錯誤的,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聽說過有一個「偽楚」。
  • 歷史班往事:宋、遼、金的座位之爭
    歷史班有一個不成文的潛規則:誰坐第一排,誰就是班裡的正統老大。於是,座位之爭就成了班裡同學之間明爭暗鬥的焦點。這其中最為波瀾壯闊的莫過於宋、遼和金之間的交鋒了。首先來說說宋朝,其實宋朝當家的並不姓『宋』,而是姓趙,就像遼國的當家不姓『遼』而姓『耶律』一樣。
  • 中國十八個朝代的名字由來
    夏商與西周,唐宋元明清,說起朝代名稱小學生都能朗朗上口,但是大家能不能很清楚的說出這些朝代名字怎麼來的呢?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中國歷史上具體的國號及其由來。每朝的創建者要首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朝代名稱)。國號就是一個國家的稱號。名不正言不順,確立了國號就名正了,代表一個新的國朝從此誕生。
  • 涮羊肉的起源於哪個朝代 涮羊肉由來的說法
    今天小編就告訴你涮羊肉起源於那個朝代,希望這樣的美食典故可以為您和朋友在餐桌上提供一點談資。  涮羊肉起源於哪個朝代 元代  據傳元世祖忽必烈南下遠徵,在人困馬乏的時候,吃水煮羊肉,感覺味道極其鮮美。戰後,忽必烈又要廚師再做,廚師將羊肉切成均勻薄片,配上多種佐料,涮後鮮嫩可口,忽必烈賜名「涮羊肉」。
  • 大一統王朝:元明清,從國號看元明清三朝和之前朝代的不同
    中華文明有四千多年的建朝史,夏商周秦西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國,遼宋夏金元明清。這些朝代在我國歷史上一一登場,都確立了屬於自己的國號,我們國家今天的國號叫做中華人民共和國,意為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那麼歷史上的這些朝代是怎樣確立自己的國號的呢,又有何意義?
  • 專家:元朝是一個徵服王朝 不是中國的朝代 歷史
    宋、遼之間,雖然敵對,卻因為雙方僵持,實際上是一個停滯的對峙。宋國只是同時幾個國家中之一,然而在中國自己本土,宋人確實是一個以中國人治理中國的朝代。女真從東北崛起,挑戰契丹,並沒有得到契丹全部的領土和勢力範圍。在中國部分,女真的金代,統治了秦嶺、淮河線以北的部分,中國的大部分領土,還是在南宋的治理之下。
  • 盤點我國22個朝代國號的由來
    可見,國號是一個朝代至關重要的標誌。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下我國古代各個朝代(政權)國號的由來。 1.夏 夏朝歷史過於久遠,關於國號由來也有很多種說法。
  • 女真取國號「金」,本為克遼,無意中把宋也克了,請仔細看這兩字
    國號,就是一個政權的稱號,比如:宋、遼、夏、金等。國號是政權的標誌,也代表政權的形象和國運,所以,定國號是非常講究和隆重的事情。比如趙匡胤定國號為「宋」,是因為他發跡在宋州,宋乃龍興之地,所以定國號宋。
  • 中國皇帝順序大全,16個朝代225位皇帝,收藏這張表就夠了!
    由於曹魏在三國之中佔據最大地區,盤踞中原一帶,而這區人口也是最多;加上有漢室禪讓,向來被視為正統王朝。期間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後司馬炎以接受禪讓為名,代魏為晉。歷五帝,共四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