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簡稱「鄂」,因位於長江中遊、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有「千湖之省」之稱。湖北位居華中腹地,是楚文化的發源地,各地地名也各有淵源,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武漢
簡稱「漢」,湖北省省會。武漢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發展而來,近代國民革命軍攻克武漢國民政府隨即將武昌與漢口(轄漢陽縣)兩市合併作為首都,並定名為武漢。
襄陽
簡稱「襄」,襄陽是楚文化、漢文化、三國文化的主要發源地。已有2800多年建制歷史,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建襄陽縣,因城位於襄水(今南渠)之陽而得名。1950年以襄陽、樊城兩鎮合併置襄樊市,取二鎮首字為名「襄樊」,2010年更名為襄陽市。
鄂州
鄂州歷史悠久,帝堯時為「樊國」,夏時為「鄂都」,殷商時為「鄂國」,春秋時期楚鄂王封地,修築鄂王城,這也是湖北簡稱「鄂」的由來。
宜昌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宜昌古稱夷陵,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春秋時為楚夷陵,漢為夷陵縣,夷山在西北,因而得名。隋時稱宜昌,宜昌由夷陵雅化而來,並附昌盛新意。
荊州
荊州為古九州之一,荊是古代楚國的別稱,因楚曾建國於荊山,故古時荊、楚通用。荊州歷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人類就在這裡創造了大溪文化等原始文化。荊州系楚文化的發祥地,春秋戰國時屬楚。
荊門
荊門素有「荊楚門戶」之稱,地處湖北省中部,漢江與漳水之間。唐置荊門縣,以境內荊門山得名。《荊門直隸州志》:「荊門山即虎牙關,唐尉遲恭築。在州南五裡,東西兩山對峙如門」,故名。
孝感
孝感的地名源於《天仙配》,南北朝時期,南朝孝武帝為宣傳孝行,以漢孝子董永故鄉安陸東境置孝昌縣。後唐時為避皇祖國昌名諱改孝昌為孝感,意為董永「孝感動天」。
黃岡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廢齊安郡改為黃州。忽必烈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黃州路,治黃岡縣(今湖北黃岡市)。據《今縣釋名》:「西北有黃岡山,因古黃國得名」。
黃石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江之右岸有黃石山,水逕其北,即黃石磯也,一名石茨圻,有西陵縣也。」據《大冶縣誌》載:「黃石磯:即黃石港口亦名石茨圻。」之所以稱黃石山,黃石磯,《湖北通志》明確注釋:因其「石色皆黃」故名。
隨州
以西周封國隨為名。戰國末,楚滅隨建縣。晉設義陽郡,西魏隨升為州。隋仍設州,後廢州設漢東郡。唐改郡為隨州。
鹹寧
唐置永安鎮,南唐為永安縣,宋真宗(趙恆)景德四年(1007年),為避宋太祖趙匡胤永安陵諱,按《易·乾象》中「萬國鹹寧」與「永安」近義之意,改為鹹寧縣。自此,「鹹寧」這方土地的域名正式確立。
十堰
清置十堰堡,堡北有牛頭山,為百二河發源地,向北流入江漢。當地居民利用百二河攔水築堰,共有頭、二、三、四、五等十條堰渠。在頭堰附近設了一個管理水利的機構,駐地名為十堰,意在標示管理範圍。十堰以此得名。
天門
天門因境內西北有天門山而得名。戰國時期為楚竟陵邑,因大洪山餘脈在此終止,即「陵之竟也」而得名。五代後晉天福元年為避晉高祖石敬瑭名諱(敬竟同音),改為景陵縣。雍正四年因避康熙皇帝陵寢景陵名諱,於是改景陵縣為天門縣。
潛江
潛江,自公元965年(宋乾德三年)建縣,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因境內有河道分流漢水入長江。據《水經注》:「潛水蓋漢水枝分潛出,故受其稱耳」。宋朝取「漢出為潛」意,在此設潛江縣。
仙桃
仙桃市古為沔陽縣,據有關資料記載,古時漢水之南,有一支流名曰「錦瑞河」,因漢江水至此流速減緩,使得水上過往舟楫漁船在此停泊,形成碼頭,由此得名「尖刀嘴」,傳揚於千裡漢江。明嘉靖年間,船民認為「尖刀嘴」不吉利,於是根據它的桃形地勢稱之為「仙桃渡」。明末,李自成起義軍逼近沔陽,官府增兵駐守布防,取名曰「仙鎮哨」,繼而設行政機構於此稱「仙鎮公署」,形成集鎮,後諧音為仙桃鎮。
恩施州
東晉築城臨施水,號施王城。後周因置施州。據《水經注》:「施水出施山,北流會於沅。」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施縣,七年改為恩施縣。取皇帝恩賜與施縣之意。
神農架林區
神農架因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在此架木為梯,採嘗百草,救民疾夭,教民稼穡而得名。
看完各個地方的地名由來,你覺得哪個最好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