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學老師:這節課體育老師病了,我來講兩道數學題。
日本數學老師:這節課體育老師病了,所有男生馬上給我上操場跑20圈!女生排球!
曾有人這樣形容中日體育的差別,日本對體育重視程度令人驚嘆,而日本的體育教育也不止「運動」本身。
文/ 瑪麗
在日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畫面:冰天雪地的冬天,穿著短褲短裙,露著兩條光溜溜大腿的學生,走在去往學校的路上。
這樣的打扮,在冬天的日本隨處可見,很多人都想知道,難道日本民族真的不怕冷嗎?
「他們習慣了!」其實,並非這些學生天生有什麼「抗凍技能」,這種「美麗凍人」也是迫於學校的規定,日本中小學要求:學生上學必須穿校服,但日本小學的校服一般是上衣加短褲短裙,即使冬天也是如此。
這種「中小學生冬天戶外穿短褲鍛鍊」,大多數家長認為,孩子凍凍更健康,這也是強健體魄,培養他們堅韌不拔意志的一種體現。日本有句諺語「孩子是風之子,大人是火之子」,越是這樣從小放養鍛鍊,孩子長大以後體質就會越好。
相比中國的體育,日本更注重人的體質,這從日本的體育課中就能看出。
01
日本的體育課這樣上
提到日本中小學體育課,我們經常能看到它和「變態」這樣的字眼聯繫在一起。
輕輕鬆鬆就能倒立行走
側空翻
倒立也是說來就來
跳箱都是從10段開始,熟練程度讓人懷疑人生
這是來自日本九州島的一所幼兒園,孩子們在5歲畢業時,就已熟練掌握了各種運動技能。
在日本,無論是三十多攝氏度的夏天或者飄著雪花的嚴冬,你總能看見學生穿著短褲汗衫上體育課。
日本體育課注重的是讓學生得到完整的運動體驗,並非單一技術的重複性學習。這裡的體育課有著很大的運動量,項目特徵明顯。在小學、中學和高中都有不一樣的要求。
小學時,要讓學生喜歡上運動,注重興趣和態度的培養;初中則是發現喜歡的運動項目;高中專注於喜歡的項目,進行訓練、提高水平甚至進入職業聯賽。
日本的小學體育課大概每周有三課時,即使課餘休息時間,大部分學生也會選擇到操場活動。
日本小學體育課的一些要求:
1-2低年級:遵守規則,重視協調性,通過各種運動遊戲為今後先打下基礎;
3-4中年級:增加了「保健」單元,在各類運動課程的基礎上,還增加了講義形式的課程,由老師給學生們講解一些相關的理論知識;
5-6高年級:要求一定的記錄挑戰。
此外,體育課還會按照季節不同,劃分不一樣的內容。在日本小學,冬有耐力跑,夏有遊泳課。
從進入冬季開始,日本的小學生會利用空閒時間,去操場跑步訓練耐力,參加最後的「冬季持久走大會」,這是日本學校冬季體育訓練的一部分,大部分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接受這種訓練。
200米一圈的操場,一、二年級需要跑2000米,五、六年級則要跑4000米。
寒假結束後,一年一度的」冬季持久走大會「就來了,只要能按照要求完賽的,都會獲得學校頒發的」完走證書「。
到了夏天,便迎來了令孩子們開心的遊泳課。
作為島國國家,日本非常重視遊泳這項運動。在日本,按照文部省的要求,一般的日本公立學校都會修建屬於學校自己的遊泳池。日本還將每年的8月14日定為「國民皆泳日」,在這一天,全國各地會舉行各式各樣的遊泳運動會。
在日本,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有遊泳課。一、二年級學生主要是」玩水「,習慣和水接觸;三、四年級則要初步學會遊泳,掌握漂浮,潛水;五、六年級掌握這項運動技能,比如自由式或蛙泳要遊到50米。
體育課項目豐富多樣,也是讓人十分羨慕日本體育的一點。除了體操、跑、跳遠、跳高、倒立、翻滾等身體活動之外,日本的小學體育課還有跳繩、足球、籃球、棒球、排球、跳山羊、單雙槓、呼拉圈、獨輪車、自行車、等器械或球類運動。
有的學校六年級體育課,就包含了12項體育運動
日本從小學就開設了心臟急救課程,給學生們普及AED(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等急救設備,而這種課程在國內很多大學甚至都還沒有。
這麼豐富的課程,學生會不會有很大的課業負擔、成績壓力呢?相比於國內,日本對這些體育運動沒有硬性的達標要求,比如跳遠沒有具體的距離要求,學生只要能每一次比前一次距離跳的遠,有所進步就好。
日本的體育課考試大概涉及到4項內容:出席率、課上發言、技術動作規範、態度行動。
相比較掌握一項運動技能,態度行動成了日本體育考核重要的一項。態度行動是什麼呢?如足球比賽中,對於裁判判罰的態度、對對方選手是否尊重、訓練時,是否以自己和同伴的安全為最優先。
這種在上學初期,對學生態度行動的重視,不僅能保證比賽公平性,更對學生以後的人格培養有著重要意義。
在學校看來,體育不只是「運動」,作為一種教育,體育是培養人的運動精神,不斷超越自己便是其中的一種。
看完上面日本體育課是怎麼上的,我們或許感到他們的訓練很殘酷,但其起到的效果也是十分明顯。根據數據統計,「日本兒童近30年來身高變化不大,至2000年肥胖兒童有所增加,2000年以後肥胖幾乎沒有變化,反而,偏瘦兒童不斷增加。」
反觀中國,近十年則是肥胖率增長了兩倍,是將近5300萬的肥胖兒童。
02
令人汗顏的日本體育教育
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一,日本在這一天全國都會放假,這就是專門為體育設置的「體育節」(「スポーツの日」,就是此前的「體育の日」),這個旨在「愛好體育、培養健康的心身」的體育節,是為了紀念1964年舉辦的東京奧運會特別設立的,而這也讓日本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為體育專門設立節日的國家之一。
在日本,體育已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熱愛體育已成為一種社會文化。打開日本文部科學省(日本中央省廳之一,負責統籌日本的教育、科學、學術、文化與體育事務。)的官網,在首頁便能看到直接切入四大主題:教育、科學技術、體育、文化。
2018年日本文部科學省公布的一項數據調查顯示,在日本喜歡體育的男女生高達90%以上,也有高達70%的人,表示自己在上小學時,就非常喜歡運動會。
如果要追溯日本的現代體育的起源,則要從150多年前的明治維新說起。日本通過明治維新開始了近代化腳步,學校成為了日本體育教育的傳播地。很多西方體育項目通過學校傳到日本、普及到整個社會,比如日本廣受歡迎的棒球運動。
在1968年到1970年,日本又先後修改了小學、初中和高中的體育學習指導要領,由過去的提高運動能力徹底轉向增強體力。這也讓日本青少年的體力大幅度提高。
但因為過於注重體力的增強,體育課成為了機械化的身體訓練,學生漸漸開始厭煩體育課,一些教師和相關學者主張改革,提出「快樂體育」這一觀念,調動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從而形成終身參與體育運動的志向和習慣。這也是日本到現在都一直推崇的「終身體育」觀念。
為了實現這一思想,日本還將其定為新世紀學校體育的基本目標「通過學校、家庭和社區整個過程促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體育活動,提高學生的體力和運動能力,使之能夠精力旺盛地生活和學習。培養學生終身愛好體育、保持增進健康,並自主地進行體育活動的能力和態度」。
在日本,體育祭(學校運動會)和「部活(社團活動)」更是教育重要的一環。體育祭是各個學校和地區的傳統節日,學校十分重視,每年的春季或秋季,所有的日本學校的學生都要參加。
日本的運動會以集體項目為主,更加注重團隊精神。比如二人三腳、拔河、疊羅漢等項目並不屬於競技體育,但卻常出現在日本運動會上,因為他們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個人意志品質和團隊精神。
而在小學中,全體學生幾乎要參加所有項目,家長也要全程參觀助威甚至要參與部分項目。學校運動會已經不僅僅是項學生參與的運動,甚至超過了體育本身,成為了連接校園、家庭和社會的紐帶。
這種團隊意識,也在「部活」中有著重要體現。「部活」集培養興趣、集體活動、人際交往等多功能於一體,長期以來都是日本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日本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就有「部活」,基本利用課前課後的空餘時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報名參加。學校出於鍛鍊教師、人員不足等原因,會安排學校的各任課老師指導「部活」,管理社團,這也佔用了教師大量的課餘和周末時間,給老師增加了不少負擔。但也能側面反映出日本「部活」的受歡迎程度。
最早出現的「部活」就是以體育比賽為主,現在日本無人不知的甲子園,就是校園「部活」的偉大成果,也是日本校園體育青春與熱血的最佳代表。
在2017年的一項關於中日青少年體質健康比較結果數據顯示,中國青少年的身高體重大部分年齡段顯著高於日本,但身高更高不代表我國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更好,從數據來看中國青少年體能方面明顯落後。
當我們還在討論體育中考應不應該100分時,在日本,成為一名棒球運動員已成為孩子最想從事的職業,在這裡體育早已成為了一種社會文化,已經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
日本體育教育的成功,不僅是對體育課的重視,更是整個學校、社會的關注和制度完善後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