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皮膚科腫瘤裡面,有一種疾病就是這麼表裡不一,迷惑了很多患者,甚至醫生。它就是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DFSP),它長著類似瘢痕疙瘩的外表,實則是皮膚惡性腫瘤。
近日前來深圳中山七院就診的 羅女士(化名)今年47歲,平素體健右腹股溝區出現不明腫物長達10餘年,由於近半年來出血伴疼痛在該院被診斷為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羅女士在該院成功接受了「右側腹股溝惡性腫瘤擴大切除+植皮術」,目前已出院將定期複診。
羅女士接受了「右側腹股溝惡性腫瘤擴大切除+植皮術」
「1元硬幣」腫物潛伏多年腫大如鵝蛋
這個腫物說來有意思,長了有10餘年,初表現為約1元硬幣大小腫物,外觀像「瘢痕疙瘩」,色澤微紅,質硬,偶有瘙癢及針刺感,緩慢增大,羅女士在老家多家醫院就診,均診斷「瘢痕疙瘩」,建議觀察,未予處理。2年前,腫物表面出現數個黃豆大小結節凸起,羅女士至深圳市區幾家大醫院就診,仍診斷為瘢痕疙瘩,予抗瘢痕治療(曲安奈德注射液局部封閉4次),效果不佳,後腫物增大較快,約鵝蛋大小。5月餘前腫物表面出現小破潰、出血伴疼痛,羅女士來到中山七院皮膚科門診就診,當時接診的皮外組朱林榆副主任醫師,結合病史及臨床表現,考慮DFSP可能性較大,建議羅女士行病理檢查。術後病理回報為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與臨床診斷相符。
那麼問題來了,對於這麼大的惡性包塊(10*6cm),又處於腹股溝區域,腹股溝解剖結構比較複雜,有大血管神經走形,如果損傷後可能導致下肢截肢等嚴重併發症,手術難度可想而知。經過反覆考慮,羅女士決定在中山七院皮膚科住院,進行手術治療。住院後,醫生完善術前檢查及做好充分術前準備。術前,羅女士腹股溝區核磁平掃提示腫物右上方可見與皮下筋膜向延續,也就是「筋膜尾徵」,實質上為腫瘤局部筋膜侵犯。另外術前腫瘤處血管超聲定位示股動脈、股靜脈於腫物內側走形,最近處僅距瘤緣0.5cm。
專家提醒:
有瘢痕疙瘩樣病變建議檢查
結合患者病史及輔助檢查結果,皮膚科進行了術前討論,最後決定術式選擇「右側腹股溝惡性腫瘤擴大切除+植皮術」,擴大切除範圍到3cm,術中進行類「Mohs」定位標記切緣,切緣一周及腫瘤底端組織均送術中冰凍,若檢測結果為陽性,局部可在切緣被定位標記基礎上再次擴大切除,直至切緣陰性。最終,手術很成功,術後皮瓣成活良好。目前羅女士已經出院。
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DFSP)是罕見的低度惡性皮膚腫瘤,約佔所有惡性腫瘤發病率的 0.1% 。其開始往往臨床表現為無痛性斑塊,質地較硬,經歷一段緩慢生長期(數月至數十年),可進入到加速生長期 ,發展為凸起於體表的單結節或多結節狀增生物,極易誤診為瘢痕疙瘩。最大徑一般為2-5cm,主要呈浸潤性生長,亦可見遠處轉移。
手術擴大切除是 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DFSP)主要治療手段,術後局部復發率高是其臨床治療棘手問題。日本學者曾報導一女性DFSP患者31次復發及手術史,為最大程度減少復發,外科切緣通常要求為3cm。 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極易被當成瘢痕疙瘩,中山七院專家提醒,如果自身有瘢痕疙瘩樣病變,建議到正規醫院進一步診治,切不可掉以輕心。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鮑文娟 通訊員: 侯崇超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何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