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位大學校長、14位院士、33位科研院所領導,上周,這些來自全國的「最強大腦」齊聚蘇州,《中國產學研合作蘇州宣言》正式發布,「大院大所合作熱力圖」為蘇州「發展熱力圖」再加一碼。
而幾乎在同一時間段,放寬落戶限制、簡化落戶和居留流程、擴大人才優購房規模.……涵蓋6方面18條硬舉措助力青年人才發展的《姑蘇人才「青春無憂」計劃》對外發布。
在全省上下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的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定位,在新起點上不斷開創「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新局面的重要時點,蘇州發力集聚青年人才,廣邀「最強大腦」,這是在下一盤什麼樣的大棋?
牽手大院大所集聚大智慧
近百家高校、科研院所,近千名院校專家和企業代表齊聚,11月19日,大院大所合作發展大會在蘇州召開。
為什麼在這個時間點舉辦這樣的大會?
「更大力度推動開放創新,更深層次開展院地合作、校地合作,進一步匯聚國內外優質創新資源,不斷提升蘇州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許昆林在歡迎致辭中說。
科技創新是贏得未來的關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再次指出,「要勇於創新,堅持把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圍繞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發揮協同聯動的整體優勢,全麵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並要求,「建立促進產學研有效銜接、跨區域通力合作的體制機制。推動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實驗室建設,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水平。激發各類主體活力,破除制約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藩籬,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連續11年居江蘇首位,科創板上市企業數列全國第三,「最強地級市」蘇州有責任也有條件率先破局。
先來看看大會取得的成果:包括校地合作、重大科技創新載體、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在內,當天共有112個項目籤約落地,投資總額575億元。
大會還現場發布「蘇州·大院大所合作熱力圖」,以蘇州科技產業發展信息空間布局為宗旨,以大院大所、重點產業、高新企業為點,以科技孵化、載體資源、金融服務為線,著力打造創新創業全產業鏈。同時發布的,還有《蘇州大院大所合作政策》。
「瞭望君」注意到,政策涉及載體建設、人才創新、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科技合作五個方面20條舉措,加大力度支持大院大所建設科技創新載體、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開展科技創新和實施科技成果轉化。
在載體建設方面,鼓勵大院大所在蘇州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對新建的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給予不低於5000萬元支持。對大院大所在蘇州新建的國家質量基礎建設基地、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分別給予最高3000萬元、1000萬元、500萬元支持。
在人才創新方面,實行「揭榜掛帥」機制,面向海內外大院大所引進頂尖人才(團隊),「一事一議」給予量身定製、上不封頂的特殊支持。支持大院大所發揮人才「蓄水池」作用,對產業發展急需引進的全日制碩士及以上青年人才先行給予一次性生活(租房)補貼,其中博士不低於5萬元/人,碩士不低於3萬元/人。給予博士後進站生活補貼、配套科研項目資助、留蘇安家補貼、公積金貸款優惠等「一攬子」支持。
在科技創新方面,蘇州鼓勵大院大所建設的科技創新載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項目,每個項目給予最高100萬元的支持,承擔多個項目的科技創新載體最高支持500萬元。對大院大所建設的科技創新載體獲批國家協同創新中心、江蘇省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的分別給予最高300萬元、100萬元的支持。
再來看看蘇州與「大院大所」的淵源。
目前,與蘇州建立合作關係的大院大所有238家,共建平臺載體130多家、產學研聯合體1870個,實施合作項目1.36萬項、總經費超260億元。
「瞭望君」注意到,早在1998年,蘇州就與中科院籤署全面合作框架協議,正式拉開院地合作序幕。中科院在蘇州建設的科技載體機構已達34家,佔中科院在全國布局總數的20%,集聚各類人才5000多人,形成特色鮮明的「中科院效應」。
「大院大所」集聚「大智慧」。作為高端「創新源」,「院所合作」正持續提升蘇州整個區域的「人才集聚度」和「創新濃度」。根據《蘇州日報》報導,目前,蘇州人才總量達293.4萬,其中高層次人才總量突破27萬,引進海外留學人員超4.8萬,多項人才指標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
有了人才,才會有創新成果。去年,蘇州新增省級以上工程研究中心16家、企業技術中心163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31家,位列全省第一。蘇州還成功創建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這是江蘇首個、全國唯一的由民企成立並建設的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
此番蘇州深化與「大院大所」合作,如何各展所長、強強聯合?許昆林提出希望:
在謀求創新成果落地上出更多實招,努力解決基礎研究「最先一公裡」和成果轉化、市場應用「最後一公裡」有機銜接問題,推動一批原創性、引領性的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
在搭建重大創新載體上出更多硬招,聚焦產業轉型發展、創新未來需求,攜手共建一批產學研聯合體,合力爭取一批國家級創新平臺,加快鍛造蘇州高端科創資源的「新長板」;
在深化人才交流培養上出更多新招,源源不斷地向蘇州輸送高素質人才、服務地方高質量發展。
為各路英才搭建完美舞臺
事實上,這些年,從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到姑蘇實驗室再到「科學家日」,再到蘇州市領導率隊赴高校攬才的「校園蘇州日」,這些舉措透露出經濟強市蘇州對人才的渴求、對創新的迫切。
同樣在上周,「校園蘇州日」以走進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圓滿收官。
這場由蘇州市市長李亞平親自帶隊的引才活動,可以說將這座城市滿滿的引才誠意、含金量十足的引智舉措,都帶到優秀畢業生面前。
今年9月啟動的「校園蘇州日」,由蘇州市領導帶隊赴14個城市、20所高校招攬人才,並同步推出海外線上招聘。
數據顯示,蘇州龍頭企業、領軍人才企業、外企、科研院所、金融機構等1723家次單位,此次帶去4.2萬個崗位需求,吸引1.3萬畢業生參與,收到簡歷超2.3萬份,達成意向6600多人,達成校地合作、產學研合作250餘項。9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留學生,通過雲端平臺同步參與相關活動,直播瀏覽量超1.1萬人次。
端出「金飯碗」,引來金鳳凰。每場招聘會都開闢「專業化青年人才定崗特選」專區,針對名校優生,提供市縣兩級國有企事業單位崗位。根據統計,專區共提供市縣兩級國有企事業單位崗位405個,計劃選聘637人。
「瞭望君」注意到,與常規的校園日活動不同,蘇州創新搭建與高校的合作橋梁,推出「技聯高校」系列產學研對接會,從人才招引的「必答題」發展成為校地深入合作的「加分項」。
不僅要引才,更要留住才。蘇州對科學、對創新、對人才的禮遇也從不吝嗇。上周,《姑蘇人才「青春無憂」計劃》對外發布,明確給予落戶、居住、就業、創業和生活一條龍保障。「瞭望君」注意到,這是自繼7月推出「人才新政4.0版」後,蘇州向各路人才拋出的又一誠意滿滿的「橄欖枝」。
根據計劃,蘇州將——
★加快培養集聚一支以35歲以下為主體,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人才隊伍。
★力爭3年內實現新增參保大學生超過200萬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不少於60%。
「蘇州將以更優越的人才新政、更舒心的服務新政,全面營造更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全力打造『創業者樂園、創新者天堂』,為各路英才搭建完美舞臺。」許昆林說。
答好聚才用才留才必答題
按照計劃,明年,蘇州要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數位化轉型項目5000個;到2023年,「智能化」「數位化」要實現規上工業企業全覆蓋。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在國內各大城市人才爭奪戰不斷升級的今天,蘇州要保住「第一方隊」的位置,必須依靠人才為城市的發展不斷賦能。
應該說,在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時代背景下,蘇州把人才工作擺上更重要位置,不僅是對標國內先進城市的客觀現實,更是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需要。
「人才是第一資源,蘇州今天所取得的發展成就與一直以來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密不可分。」10月15日,許昆林在蘇州市委人才工作專題會上強調:
要勇於擔當、大膽探索、凝聚合力,加大人才工作力度,持續優化人才政策,營造適合各類人才成長的最優環境,不斷為蘇州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強大支撐。
如何更好地聚才、留才、用才,是每一座城市必答的綜合題。針對更加系統全面營造適合人才成長的最優環境,許昆林提出明確思路——
要加強政策梳理,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不斷完善全鏈條服務,分門別類、精準施策,使人才政策更有針對性、更有效率;
要積極對標先進地區,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努力實現蘇州人才政策「綜合更優」;
要更加注重發揮市場力量,積極推動「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堅持「誰是主體誰主導」原則,通過政策引導、資金配套等手段做好支撐、保障和服務,為用人主體賦權,為市場力量加碼,多渠道多元化吸引海內外人才。
說到底,人才引進是一場持久戰,拼的不是一時的政策優惠,而是人盡其才的磁場效應。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許昆林鼓勵蘇州各地各部門勇於擔當、大膽探索:
要解放思想,通過改革不斷破解各領域碰到的難點堵點問題,努力以人才高地策應產業高地建設,以高層次人才引領助推高質量發展。
要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從源頭抓起,遠近結合、長短結合提高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水平。
要搭建更多「雙創」孵化平臺,強化基金支持,更好發揮財政引導作用,為創新創業「鬆綁減負」,激發人才活力。
要加強人才政策宣傳力度,讓廣大創新創業主體知曉政策、善用政策。
要切實優化配套服務,在探索建設不同標準和模式的人才公寓等方面加大力度,讓各類人才在蘇州工作和生活更舒心。
既要吸引人才落戶蘇州,也要加快本地人才的培養。10月18日,在蘇州大學紀念建校120周年發展大會上,許昆林希望蘇州大學繼續發揮特色學科優勢,在匯聚創新要素、引育卓越人才、增強城市能級等方面主動擔當、積極作為,為蘇州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中始終走在全省全國前列作出新貢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