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雄鷹杯」小動物醫師技能大賽現場
■本報記者 溫才妃
「1、2、3……」
「大狗」的前肢和後肢分別被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專業大五本科生張晗與同伴抓住,在統一的口令聲中,倒向病床。
別看這只是一個幾秒的動作,在實際操作中,稍有不慎,就會被狗掙扎逃脫或咬傷。雖然比賽所用的「大狗」只是玩偶,沒有安全之憂,但是從選手的細緻程度上來看,絲毫不亞於對待活體動物。
這裡是不久前在中國農業大學舉辦的第五屆「雄鷹杯」小動物醫師技能大賽現場,每張潔白的「手術臺」上都有一隻毛茸茸的「狗」,「醫師」正在給「狗」看病,仿佛回到兒時「過家家」的畫面。但它可比「過家家」難多了。
大賽分為理論比拼和實操比賽兩部分,在實操比賽的動物打結保定環節中,張晗抽到的是「大型犬雙人側臥保定」項目,利落地完成了動作後,她向裁判報告「保定完畢」。穿著藍色刷手服的她,望向不遠處的同伴,給了一個「棒」的手勢。
高校寵物醫療的「全運會」
「37、63、82」,如果你夠細心,就會發現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雄鷹杯」小動物醫師技能大賽的參賽院校數量呈現遞增趨勢。第五屆參賽的高校達到82家,數量如此之多,以至於在中國農業大學奧運會場館中都要分成A、B兩組進行。
寵物醫療行業是在城市興起的熱門產業。有關數據顯示,寵物產業鏈在2018年創下的產值高達1700億元,2020年這一數字將突破2000億元。目前全國共有12000多家寵物醫院。寵物醫療正在迎來它的發展春天。
據悉,「雄鷹杯」小動物醫師技能大賽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動物醫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中國獸醫協會教育工作委員會支持、中國農業大學與新瑞鵬寵物醫療集團共同承辦的小動物臨床技能競賽。本屆大賽共設立大學生組、全科醫師組、專科醫師組三個競賽組別,覆蓋中國小動物臨床獸醫師、獸醫師助理及獸醫類專業在校學子等全面人才,堪稱高校寵物醫療的「全運會」。
值得一提的是,這還是一個本科生與專科生同臺競技的舞臺。大賽總裁判、中國獸醫協會副會長汪明告訴《中國科學報》,過去因為培養層次的不同,本科與專科的比賽像豎了一堵牆,難有同臺競技的機會。而這項比賽拆除了這堵牆,在往年的賽事中,特等獎的獲得者甚至還出現過「專壓本」的情形。
「服務行業發展、提升實踐技能培養是獸醫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任務。動物醫學本專科人才培養就應該以培養合格獸醫師為目標。」教育部高等學校動物醫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建忠在開幕式上說。
「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
記者在後臺採訪的同時,操作臺上,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大四本科生李桐正在戴帽子、口罩、手套,限時2分鐘。
術前準備是本次大賽新增加的考查內容。「術前準備不是比誰的手套戴得快、刷手刷得好不好看,而是要強調無菌觀念的樹立。」李桐的指導老師、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副教授劉波說。
國外的獸醫專業隸屬醫科,而國內的獸醫專業隸屬農科。「我們的培養方向在向國外靠攏,強調醫生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劉波說。劉波是中美聯合培養執業獸醫博士DVM(Doctor of Veterinary Medicine)項目的畢業生,她和其他海外留學人才的加入為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專業國際化,推開了一扇窗。
李桐抽到的是「康奈爾縫」。在縫合之前,還要先迎接一場器械挑選的「考試」。尖剪和鈍剪、止血器和止血鉗……手術臺上的「十八般武器」一一呈現在她的面前。她麻利地選擇了鈍剪、止血器。「尖剪剪組織,鈍剪管縫合。」她在心裡默念。
「康奈爾縫」的一個難點是穿透兩層無紡布,昨晚她還在研究兩層無紡布怎麼夾更好,練習到凌晨1點多,幸運的是,今天就抽到了。
東北農業大學選手趙光卿同樣經歷了兩個緊張的備賽之夜。指導教師開完會後,回到酒店講述比賽的細則,他們卻突然發現其與練習階段所準備的項目有些許出入。面對突發情況,趙光卿和同學擠出一切閒暇時間,練習徒手打結,「說實話,上場比賽之前,對這個項目很是懷疑和擔心」。
只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李桐、趙光卿都憑藉著努力,獲得了大賽特等獎。
回想起剛剛緊張的比賽現場,李桐感恩於平時的訓練比正式比賽嚴格,「比如,平時我們縫合的傷口是6釐米,比賽的時候是4釐米。正應了那句話『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
趙光卿則對賽場規則肅然起敬,「每個項目都有專職負責人,甚至一位選手有三位評委跟評,我感受到組委會對比賽的重視和選手的尊重,以及對本行業的敬畏之心。這樣的比賽令人難忘」。
「真愛粉」越來越多
「最大的變化就是,學生真心喜歡上了臨床獸醫。」曾擔任1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動物醫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的汪明眼見著「生泰爾杯」大學生動物醫學專業技能大賽、「雄鷹杯」小動物醫師技能大賽,從無到有。
前者注重牛、羊等經濟動物臨床技能比拼,每兩年舉辦一次;後者側重貓、狗等寵物臨床技能測試,每年舉辦一次,由於屆數頻繁、參與面廣,「雄鷹杯」有後來居上的勢頭。
記者了解到,動物醫學專業有三塊主陣地,分別是動物疫病診斷與防控、小動物臨床疾病診療和獸醫公共衛生。其中動物疫病診斷與防控是保障畜牧業健康發展的國民經濟主戰場,獸醫公共衛生對於保障動物源性食品安全、人獸共患病防控和公共衛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作為動物醫學專業由冷變熱的見證者,教育部高等學校動物醫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副院長張國中深有體會。
1994年,他參加高考填報志願時,根本就沒注意到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還設有獸醫學(現動物醫學)這個專業。當年全系招收60名學生,其中53名學生是從外專業調劑而來,報考該專業的7名考生全部是北京人。
十多年後,這一情形發生了巨大變化,動物醫學專業現在是中國農業大學炙手可熱的專業。由於自由轉專業制度的存在,其他學院學生紛紛轉入動物醫學院,轉入學生多是其他專業前10名。
與之同步變化的,還有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專業的實踐教學。
在中國農大配套的教學動物醫院裡,科室被細分為內科、外科、產科和中獸醫,新興的專科包括眼科、腫瘤科、影像科、神經科……迎面走來的「病人」可能是一隻萌萌的大狗,也有可能是一隻高冷的小貓。學生在醫院輪轉,一年的實踐教學、臨床不少於90天,通過實操培養自身的學科興趣,幫助他們做好研究方向的選擇。此外,他們還會在畜禽疫病診斷研究中心和校外教學實踐農場接受實踐教育。
正是平日「練兵」練得勤,才有了賽場上的底氣。劉波坦言,「能夠選上參加『雄鷹杯』的學生非常幸運,並不是每名學生都能體驗高強度的培訓。讓每名學生都得到高強度的比賽訓練,是未來動物醫學的一個教學目標。我們正在為此而努力!」
從第一屆大賽到如今,5年匆匆而過,「雄鷹杯」小動物醫師技能大賽的認可度越來越高。作為主要承辦單位的新瑞鵬寵物醫療集團,其寵物醫院店面也已經由300多家擴張到1000多家。大賽方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那就是「提高動物醫學專業學生實踐教育水平,全面提升學生培養質量,促進高校培養出更多行業優秀人才」。
《中國科學報》2019年11月6日第8版
責任編輯:劉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