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於公元前210年(始皇帝三十七年),在第六次巡遊天下途中患病,最終駕崩於沙丘平臺。始皇帝在駕崩前給公子扶蘇寫了一封蓋有皇帝璽印的詔書,讓扶蘇回鹹陽主持喪禮,秦始皇是讓公子扶蘇繼承帝位,但詔書被中車府令趙高扣留,隨後趙高同始皇帝幼子胡亥、丞相李斯謀劃篡位,開始篡改詔書,改立幼子胡亥為太子,並另外寫了賜死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的詔書,命令扶蘇和蒙恬自殺。
公子扶蘇收到詔書就預自殺,將軍蒙恬感到不對勁就阻止扶蘇,扶蘇對蒙恬說:「父親命兒子死去,還要請示什麼!」扶蘇說完這句話後就自殺了。蒙氏兄弟,蒙恬管軍事在外統兵,蒙毅掌朝政在內輔佐秦始皇,此時想支持公子扶蘇繼承皇位也來不及了,並且使者下達詔書之時,蒙恬也失去了兵權。蒙恬雖然沒有當時自殺,也被使者交給法吏囚禁起來,而弟弟蒙毅是個文臣,也無兵權,在秦始皇駕崩前被派出去禱告,並不在秦始皇身邊,無法阻止趙高等人的合謀。
秦始皇嬴政是秦國第36位君主(從秦國始封君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周孝王姬闢方封秦地算起),嬴政因父親秦莊襄王嬴異人早年在趙國為質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因當時秦、趙兩國經常發生戰爭,導致關係惡化,嬴政的幼年過的並不好,這樣辛酸的生活一直持續了9年,9歲的嬴政才第一次踏上秦國的土地,父親在位3年後英年早逝,13歲的嬴政繼位秦王,因年幼也並未行冠禮無法親政,22歲時嬴政在秦國舊都雍城舉行冠禮開始親政。
秦王政即位時掃平嫪毐叛亂,免除丞相呂不韋的相權,開始全面執掌秦國政權,隨後開始推行統一戰略,最先對趙國進行了多次攻伐,攻取了趙國的閼與、轑陽、河間、安陽等地。之後從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滅韓開始,到公元前221年滅亡齊國,秦王政用了十年時間吞併六國,一統天下,至此結束了春秋戰國幾百年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嬴政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嬴政滅六國,以王號不足以顯其業,首稱「皇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建立秦朝後,在2年後,公元前219年(始皇帝二十年年)開始巡遊天下,「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次年(始皇帝二十八年),秦始皇開始東巡,多次到東方沿海,江淮流域以及北邊等地巡遊。秦始皇在位十二年中(統一六國,建立秦朝算起),總共有六次浩浩蕩蕩的巡遊天下。在公元前210年(始皇帝三十七年),秦始皇第六次巡遊天下,左丞相李斯隨從,小兒子胡亥想跟著一起巡遊被秦始皇答應,在巡遊到平原津時患病,最終駕崩於沙丘宮。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鹹陽而葬。」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在第六次巡遊到平原津時已經患病,但是始皇帝忌諱提到死,跟隨巡遊的大臣們也不敢提到死的事情,之後始皇帝的病情日益加重,於是寫了一封蓋有皇帝璽印的詔書準備送給公子扶蘇,遺詔的內容就是讓扶蘇將兵權交給蒙恬,回鹹陽主持喪事,秦始皇的意思就是讓公子扶蘇繼承帝位,但是詔書雖然寫好並封好,但還沒有送出去,是放在中車府令趙高代替符璽郎掌管印璽符節事務的地方,還沒有送給負責傳送詔書的使者。最終始皇帝在死於沙丘平臺。
秦始皇是死在巡遊的途中,因為不在秦國都城鹹陽,此時丞相李斯為了防止秦始皇的諸多兒子們以及天下百姓有變,就封鎖了消息,此時知道秦始皇駕崩消息的只有趙高等幾個人知曉。然後將棺材裝在輥涼車中,秦始皇的一切日程照舊,還是由原來親近的宦官陪乘,所到之地,照舊送上飯食。百官和過去一樣上奏國事,宦官就假託皇帝在車中批覆百官上奏的事。趙高將秦始皇賜給扶蘇的詔書扣留。
趙高對胡亥說:「上崩,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長子至,即立為皇帝,而子無尺寸之地,為之柰何。」趙高為了自己的私慾,開始勸說秦始皇幼子胡亥,趙高對胡亥說:「皇帝去世了,沒有詔書封諸子為王而只賜給長子扶蘇一封詔書。長子到後,就登位作皇帝,而你卻連尺寸的封地也沒有,這怎麼辦呢?」胡亥本來是純真的一個孩子,胡亥向趙高表明這本來就是應該的,胡亥還表示:聖明的君主最了解臣子,聖明的父親最了解兒子。父親臨終既未下命令分封諸子,那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趙高反對,對胡亥表示,當今天下的權柄,存亡予奪就在胡亥、趙高和李斯手裡掌握,讓胡亥考慮。胡亥認為廢除兄長而立弟弟是不義,不服從父親的詔命而懼怕死亡是不孝,自己才能淺薄,依靠別人的幫助而勉強繼承帝位是無能。三件事都是大逆不道的,天下人也不會服從,不僅自身遭受禍殃,國家還會滅亡。可以看出胡亥的初心不壞,也能看出當時人們對仁義、忠孝很是看重,也就能明白扶蘇為何看到詔書沒有反抗便自殺了,蒙恬和蒙毅束手就擒。
趙高在勸說丞相李斯之時,李斯開始也是不同意的,認為這種事情是大逆不道,不是做為人臣所應當議論的事,是持反對態度,最終胡亥和李斯還是在趙高的勸說下,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和趙高狼狽為奸,三人開始商議謀劃,於是偽造了秦始皇給丞相李斯的詔書,立胡亥為太子。又偽造了一份賜死長子扶蘇和將軍蒙恬的詔書,這就是歷史上的「沙丘之變」。
改後詔書:「朕巡天下,禱祠名山諸神以延壽命。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秏,無尺寸之功,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日夜怨望。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蒙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出自《李斯列傳》詔書大意就是扶蘇和將軍蒙恬帶領幾十萬軍隊駐守邊疆已有十幾年了,不能向前進軍,還造成士兵大量傷亡,公子扶蘇不僅沒有立功,反而誹謗父親的所作所為,因此不能當太子,扶蘇作為人子還怨恨不滿是不孝,賜劍然公子扶蘇自殺。將軍蒙恬和公子一同在外,不糾正扶蘇的錯誤,作為人臣不忠,一同賜劍自殺,然後將軍隊交給副將王離。然後蓋上皇帝璽印封好,讓使者送達上郡。
使者送到扶蘇手中,扶蘇看了詔書就哭泣,隨即準備自殺。蒙恬表示秦始皇並沒有立下太子,並讓扶蘇擔任守衛北方邊疆30大軍的監軍的重任,現今只有一個使者前來下達詔書,其中可能存在詭計。蒙恬讓扶蘇請示後再做決定,扶蘇對蒙恬說:「父親命兒子死去,還要請示什麼!」扶蘇說完這句話後就自殺了。從一份蓋有璽印的書面詔書就能直接賜死一國的公子,可見秦朝的法令的執行力,也能看出皇權的至高無上。
在秦始皇22歲即將加冠親政之時發生的嫪毐之亂,也能看出蓋有璽印詔書的權利有多大,皇權的至高無上。嫪毐雖然因為太后趙姬寵信成為長信侯,但是也無法隨意調動兵士,嫪毐最終是偷取了太后和秦王的御璽,然後發布蓋有御璽的詔書才調動兵士發動兵變,攻擊雍城的蘄年宮和鹹陽。蓋有皇帝御璽印章的詔書就代表著權利,代表至高無上的皇權。
在公子扶蘇身邊的蒙恬雖是秦國的大將,率領三十萬大軍守衛邊疆,並且官至內史,位高權重。蒙恬的弟弟蒙毅官至上卿,是朝廷大臣,職權相當於丞相,並且蒙毅深受秦始皇的親近,蒙毅在秦始皇外出可以同乘一車,居內則侍從秦始皇左右。兄弟二人,蒙恬管軍事在外統兵,蒙毅掌朝政在內輔佐秦始皇,那麼二人為何沒有支持公子扶蘇,反而束手就擒,就是因為有蓋有御璽的詔書下達,詔書就是皇權,是皇帝的命令。
從扶蘇接到篡改的假詔書後就自殺,就能看出皇帝詔書的執行力。公子扶蘇自殺後,蒙毅並沒有在同一時間自殺,蒙恬內心存在疑慮,準備請求上訴,但是傳達詔書的使者就將蒙恬交給了法吏,關押在起來。可見帶有詔書的使者權利有多大,詔書下達之時,蒙恬的兵權便失去了,蒙恬就是想反抗也不行,蒙恬除非事先知道消息進行準備才有可能進行反抗。
使者下達詔書後,此時北邊的30萬大軍只有詔令才能調動,之後就等詔令來派人代替蒙恬掌兵。蒙恬被使者下令囚禁在了陽周,胡亥、趙高、李斯等人得知公子扶蘇自殺身亡的消息,便加快趕往鹹陽,到鹹陽後發布喪事,太子胡亥立為二世皇帝,此時更是說啥也晚了,最終蒙恬又被胡亥下令賜死,蒙恬吞藥自殺。
蒙恬的弟弟蒙毅在秦始皇駕崩之前被派去禱告,並不在身邊,後秦始皇去世的消息被封鎖,蒙毅並不知情,而公子扶蘇自殺後,蒙毅第一時間也是不知情,在蒙恬被囚禁後,胡亥聽從趙高之言也將蒙毅囚禁在代郡,蒙毅更是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最終胡亥回到鹹陽發布秦始皇喪事,胡亥繼承帝位。蒙毅雖然權利大,受秦始皇親近,但此時秦始皇已然去世,幼子胡亥繼承了帝位。
並且蒙毅此時還不如哥哥蒙恬,蒙恬好歹是個將軍,手握兵權,而蒙毅只是個文臣,手中並無兵權。就算公子扶蘇沒有自殺,蒙毅擁立扶蘇登基稱帝也需要兵士來加持,和胡亥等人進行反抗對峙。蒙毅作為一個文臣,在詔令下達囚禁後已然起不到什麼作用,只能束手就擒,最終被胡亥派遣御史將蒙毅殺死。
從公子扶蘇、大將蒙恬、上卿蒙毅最終之死,也能看出秦朝律法的執行力,皇權的至高無上,皇命下達,即刻生效。即使蒙恬和蒙毅想支持公子扶蘇,也是心有餘力而不足,蒙恬在接到詔書之時,雖然感到有詭計的可能,但是蒙恬第一時間想的並不是用兵權解決問題,而是準備上訴,也能加以印證蒙恬此時已經失去了兵權,並且私自帶兵去都城也是死罪。蒙恬弟弟蒙毅被囚禁殺害時也是同樣,蒙恬和蒙毅在蓋有御璽的詔書面前只能束手就擒。
大家對公子扶蘇,大將蒙恬,上卿蒙毅之死怎麼看,認為幾人是否有反抗的機會。下方留言說說你的看法。
參考文獻:《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李斯列傳》
文/歷史紫陌閣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讚,謝謝大家的支持。
本文聲明原創,文中配圖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