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死後,蒙毅、蒙恬為何沒有支持太子扶蘇,反而束手就擒?

2021-02-13 歷史紫陌閣

秦始皇於公元前210年(始皇帝三十七年),在第六次巡遊天下途中患病,最終駕崩於沙丘平臺。始皇帝在駕崩前給公子扶蘇寫了一封蓋有皇帝璽印的詔書,讓扶蘇回鹹陽主持喪禮,秦始皇是讓公子扶蘇繼承帝位,但詔書被中車府令趙高扣留,隨後趙高同始皇帝幼子胡亥、丞相李斯謀劃篡位,開始篡改詔書,改立幼子胡亥為太子,並另外寫了賜死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的詔書,命令扶蘇和蒙恬自殺。

公子扶蘇收到詔書就預自殺,將軍蒙恬感到不對勁就阻止扶蘇,扶蘇對蒙恬說:「父親命兒子死去,還要請示什麼!」扶蘇說完這句話後就自殺了。蒙氏兄弟,蒙恬管軍事在外統兵,蒙毅掌朝政在內輔佐秦始皇,此時想支持公子扶蘇繼承皇位也來不及了,並且使者下達詔書之時,蒙恬也失去了兵權。蒙恬雖然沒有當時自殺,也被使者交給法吏囚禁起來,而弟弟蒙毅是個文臣,也無兵權,在秦始皇駕崩前被派出去禱告,並不在秦始皇身邊,無法阻止趙高等人的合謀。

秦始皇嬴政是秦國第36位君主(從秦國始封君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周孝王姬闢方封秦地算起),嬴政因父親秦莊襄王嬴異人早年在趙國為質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因當時秦、趙兩國經常發生戰爭,導致關係惡化,嬴政的幼年過的並不好,這樣辛酸的生活一直持續了9年,9歲的嬴政才第一次踏上秦國的土地,父親在位3年後英年早逝,13歲的嬴政繼位秦王,因年幼也並未行冠禮無法親政,22歲時嬴政在秦國舊都雍城舉行冠禮開始親政。

秦王政即位時掃平嫪毐叛亂,免除丞相呂不韋的相權,開始全面執掌秦國政權,隨後開始推行統一戰略,最先對趙國進行了多次攻伐,攻取了趙國的閼與、轑陽、河間、安陽等地。之後從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滅韓開始,到公元前221年滅亡齊國,秦王政用了十年時間吞併六國,一統天下,至此結束了春秋戰國幾百年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嬴政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嬴政滅六國,以王號不足以顯其業,首稱「皇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建立秦朝後,在2年後,公元前219年(始皇帝二十年年)開始巡遊天下,「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次年(始皇帝二十八年),秦始皇開始東巡,多次到東方沿海,江淮流域以及北邊等地巡遊。秦始皇在位十二年中(統一六國,建立秦朝算起),總共有六次浩浩蕩蕩的巡遊天下。在公元前210年(始皇帝三十七年),秦始皇第六次巡遊天下,左丞相李斯隨從,小兒子胡亥想跟著一起巡遊被秦始皇答應,在巡遊到平原津時患病,最終駕崩於沙丘宮。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鹹陽而葬。」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在第六次巡遊到平原津時已經患病,但是始皇帝忌諱提到死,跟隨巡遊的大臣們也不敢提到死的事情,之後始皇帝的病情日益加重,於是寫了一封蓋有皇帝璽印的詔書準備送給公子扶蘇,遺詔的內容就是讓扶蘇將兵權交給蒙恬,回鹹陽主持喪事,秦始皇的意思就是讓公子扶蘇繼承帝位,但是詔書雖然寫好並封好,但還沒有送出去,是放在中車府令趙高代替符璽郎掌管印璽符節事務的地方,還沒有送給負責傳送詔書的使者。最終始皇帝在死於沙丘平臺。

秦始皇是死在巡遊的途中,因為不在秦國都城鹹陽,此時丞相李斯為了防止秦始皇的諸多兒子們以及天下百姓有變,就封鎖了消息,此時知道秦始皇駕崩消息的只有趙高等幾個人知曉。然後將棺材裝在輥涼車中,秦始皇的一切日程照舊,還是由原來親近的宦官陪乘,所到之地,照舊送上飯食。百官和過去一樣上奏國事,宦官就假託皇帝在車中批覆百官上奏的事。趙高將秦始皇賜給扶蘇的詔書扣留。

趙高對胡亥說:「上崩,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長子至,即立為皇帝,而子無尺寸之地,為之柰何。」
胡亥曰「固也。吾聞之,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捐命,不封諸子,何可言者」趙高曰「不然。方今天下之權,存亡在子與高及丞相耳,願子圖之。」出自《李斯列傳》

趙高為了自己的私慾,開始勸說秦始皇幼子胡亥,趙高對胡亥說:「皇帝去世了,沒有詔書封諸子為王而只賜給長子扶蘇一封詔書。長子到後,就登位作皇帝,而你卻連尺寸的封地也沒有,這怎麼辦呢?」胡亥本來是純真的一個孩子,胡亥向趙高表明這本來就是應該的,胡亥還表示:聖明的君主最了解臣子,聖明的父親最了解兒子。父親臨終既未下命令分封諸子,那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趙高反對,對胡亥表示,當今天下的權柄,存亡予奪就在胡亥、趙高和李斯手裡掌握,讓胡亥考慮。胡亥認為廢除兄長而立弟弟是不義,不服從父親的詔命而懼怕死亡是不孝,自己才能淺薄,依靠別人的幫助而勉強繼承帝位是無能。三件事都是大逆不道的,天下人也不會服從,不僅自身遭受禍殃,國家還會滅亡。可以看出胡亥的初心不壞,也能看出當時人們對仁義、忠孝很是看重,也就能明白扶蘇為何看到詔書沒有反抗便自殺了,蒙恬和蒙毅束手就擒。

趙高在勸說丞相李斯之時,李斯開始也是不同意的,認為這種事情是大逆不道,不是做為人臣所應當議論的事,是持反對態度,最終胡亥和李斯還是在趙高的勸說下,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和趙高狼狽為奸,三人開始商議謀劃,於是偽造了秦始皇給丞相李斯的詔書,立胡亥為太子。又偽造了一份賜死長子扶蘇和將軍蒙恬的詔書,這就是歷史上的「沙丘之變」。

改後詔書:「朕巡天下,禱祠名山諸神以延壽命。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秏,無尺寸之功,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日夜怨望。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蒙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出自《李斯列傳》

詔書大意就是扶蘇和將軍蒙恬帶領幾十萬軍隊駐守邊疆已有十幾年了,不能向前進軍,還造成士兵大量傷亡,公子扶蘇不僅沒有立功,反而誹謗父親的所作所為,因此不能當太子,扶蘇作為人子還怨恨不滿是不孝,賜劍然公子扶蘇自殺。將軍蒙恬和公子一同在外,不糾正扶蘇的錯誤,作為人臣不忠,一同賜劍自殺,然後將軍隊交給副將王離。然後蓋上皇帝璽印封好,讓使者送達上郡。

使者送到扶蘇手中,扶蘇看了詔書就哭泣,隨即準備自殺。蒙恬表示秦始皇並沒有立下太子,並讓扶蘇擔任守衛北方邊疆30大軍的監軍的重任,現今只有一個使者前來下達詔書,其中可能存在詭計。蒙恬讓扶蘇請示後再做決定,扶蘇對蒙恬說:「父親命兒子死去,還要請示什麼!」扶蘇說完這句話後就自殺了。從一份蓋有璽印的書面詔書就能直接賜死一國的公子,可見秦朝的法令的執行力,也能看出皇權的至高無上。

在秦始皇22歲即將加冠親政之時發生的嫪毐之亂,也能看出蓋有璽印詔書的權利有多大,皇權的至高無上。嫪毐雖然因為太后趙姬寵信成為長信侯,但是也無法隨意調動兵士,嫪毐最終是偷取了太后和秦王的御璽,然後發布蓋有御璽的詔書才調動兵士發動兵變,攻擊雍城的蘄年宮和鹹陽。蓋有皇帝御璽印章的詔書就代表著權利,代表至高無上的皇權。

在公子扶蘇身邊的蒙恬雖是秦國的大將,率領三十萬大軍守衛邊疆,並且官至內史,位高權重。蒙恬的弟弟蒙毅官至上卿,是朝廷大臣,職權相當於丞相,並且蒙毅深受秦始皇的親近,蒙毅在秦始皇外出可以同乘一車,居內則侍從秦始皇左右。兄弟二人,蒙恬管軍事在外統兵,蒙毅掌朝政在內輔佐秦始皇,那麼二人為何沒有支持公子扶蘇,反而束手就擒,就是因為有蓋有御璽的詔書下達,詔書就是皇權,是皇帝的命令。

從扶蘇接到篡改的假詔書後就自殺,就能看出皇帝詔書的執行力。公子扶蘇自殺後,蒙毅並沒有在同一時間自殺,蒙恬內心存在疑慮,準備請求上訴,但是傳達詔書的使者就將蒙恬交給了法吏,關押在起來。可見帶有詔書的使者權利有多大,詔書下達之時,蒙恬的兵權便失去了,蒙恬就是想反抗也不行,蒙恬除非事先知道消息進行準備才有可能進行反抗。

使者下達詔書後,此時北邊的30萬大軍只有詔令才能調動,之後就等詔令來派人代替蒙恬掌兵。蒙恬被使者下令囚禁在了陽周,胡亥、趙高、李斯等人得知公子扶蘇自殺身亡的消息,便加快趕往鹹陽,到鹹陽後發布喪事,太子胡亥立為二世皇帝,此時更是說啥也晚了,最終蒙恬又被胡亥下令賜死,蒙恬吞藥自殺。

蒙恬的弟弟蒙毅在秦始皇駕崩之前被派去禱告,並不在身邊,後秦始皇去世的消息被封鎖,蒙毅並不知情,而公子扶蘇自殺後,蒙毅第一時間也是不知情,在蒙恬被囚禁後,胡亥聽從趙高之言也將蒙毅囚禁在代郡,蒙毅更是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最終胡亥回到鹹陽發布秦始皇喪事,胡亥繼承帝位。蒙毅雖然權利大,受秦始皇親近,但此時秦始皇已然去世,幼子胡亥繼承了帝位。

並且蒙毅此時還不如哥哥蒙恬,蒙恬好歹是個將軍,手握兵權,而蒙毅只是個文臣,手中並無兵權。就算公子扶蘇沒有自殺,蒙毅擁立扶蘇登基稱帝也需要兵士來加持,和胡亥等人進行反抗對峙。蒙毅作為一個文臣,在詔令下達囚禁後已然起不到什麼作用,只能束手就擒,最終被胡亥派遣御史將蒙毅殺死。

從公子扶蘇、大將蒙恬、上卿蒙毅最終之死,也能看出秦朝律法的執行力,皇權的至高無上,皇命下達,即刻生效。即使蒙恬和蒙毅想支持公子扶蘇,也是心有餘力而不足,蒙恬在接到詔書之時,雖然感到有詭計的可能,但是蒙恬第一時間想的並不是用兵權解決問題,而是準備上訴,也能加以印證蒙恬此時已經失去了兵權,並且私自帶兵去都城也是死罪。蒙恬弟弟蒙毅被囚禁殺害時也是同樣,蒙恬和蒙毅在蓋有御璽的詔書面前只能束手就擒。

大家對公子扶蘇,大將蒙恬,上卿蒙毅之死怎麼看,認為幾人是否有反抗的機會。下方留言說說你的看法。

參考文獻:《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李斯列傳》

文/歷史紫陌閣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讚,謝謝大家的支持。

本文聲明原創,文中配圖來源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秦始皇死後,蒙毅、蒙恬為什麼沒有支持太子扶蘇,反而束手就擒呢?
    秦始皇死後,由於長子扶蘇的迂腐,蒙毅、蒙恬兄弟極其窩囊的被殺了。
  • 秦始皇死後,蒙毅、蒙恬為什麼沒有支持太子扶蘇,反而束手就擒?
    不是不想反抗,也不是不想支持扶蘇上位,而是因為蒙氏家族根本沒有反抗的資本!秦始皇生前,就對太子扶蘇持有警戒之心,對皇族宗親一直採取限制措施,避免做大威脅政權穩定。為了避免之前皇族宗親同室操戈手足相殘的悲劇,秦始皇稱帝後並沒有分封皇室子弟為王拱衛皇權,而是採取內廷、外廷、皇族三者相互制衡方式維持政權穩定,三者代表人物分別為趙高、李斯、扶蘇。為了防範扶蘇提前上位逼宮,秦始皇把扶蘇派去戍邊。秦始皇死後,趙高、李斯迅速聯手,控制了政局。
  • 秦始皇駕崩後,蒙恬手握三十萬大軍,可否幫助公子扶蘇即皇帝位?
    秦始皇在巡遊到沙丘時突然染病身亡,趙高與李斯篡改詔書,賜死公子扶蘇。公子扶蘇不疑詔書有假,立即自殺。三代忠良之蒙恬與蒙毅,忠心擁護之公子扶蘇已經死亡,失去了支持的對象,為忠孝節義之名,也為數千族人計,只能束手就擒。
  • 趙高為何要處死蒙恬蒙毅兄弟?
    秦始皇、公子扶蘇特別尊重、推崇蒙氏兄弟,非常信任賞識蒙恬、蒙毅的才能。尤其對蒙毅特別寵幸,封賞他為上卿。外出就陪著秦始皇,同乘一輛車子,回到朝廷就侍奉在國君跟前。蒙恬在外擔任軍事重任,蒙毅在內為朝廷出謀劃策,被譽為「忠信大臣」。因此,朝廷中的將相們沒有一個敢和他們相比的。蒙毅法治嚴明,從不偏護權貴,滿朝文武,無人敢與之爭鋒。趙高,是趙國王族疏遠的一支中的後代。
  • 蒙恬蒙毅之死:手握三十萬精銳也無力回天?
    秦始皇死後,趙高等人偽造遺詔要賜死扶蘇。遠在軍中的扶蘇接到詔書,哭著到內室,要自殺。將軍蒙恬有戒心,勸道:「陛下在外巡遊,還沒立太子。臣帶領三十萬精銳守邊,陛下讓公子你來監軍,這是託付天下的重任啊。現在來了一個使者,讓你自殺,怎麼知道不是有詐呢?懇請去查實一下,再死也不遲。」
  • 秦始皇駕崩後,若扶蘇不死,蒙恬的三十萬秦軍能否擁其為秦二世?
    談秦說漢(347)秦始皇駕崩後,若扶蘇不死,蒙恬的三十萬秦軍能否擁其為秦二世?歷史沒有假如,但可以分析。在當時的情況下,公子扶蘇與蒙恬率領大秦30萬精銳開進鹹陽城,在得到嬴姓宗親、外戚及朝臣的支持下,胡亥矯詔自立為二世皇帝的真相將會大白於天下。公子扶蘇於南面稱孤,大事可成矣。
  • 李斯為何不擁立扶蘇?不是擔心蒙恬取代自己,而是擔心當背鍋俠
    趙高不太喜歡扶蘇,而且,他和秦朝大將蒙毅有仇,蒙毅的兄長蒙恬卻是扶蘇一系的。更重要的是,趙高跟秦始皇的幼子胡亥關係非常好,史載:趙高故嘗教胡亥書及獄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胡亥當時正在沙丘宮,還是唯一在的王子。於是,趙高跟胡亥合謀,準備讓胡亥來繼承皇位。
  • 秦始皇死後,蒙恬對胡亥大喊:我雖被囚,但我30萬兵仍可反叛!
    蒙毅也是因為蒙恬的關係,他很受秦始皇賞識,官至卿。根據《史記》的記載,秦始皇不僅每次出門都要帶著蒙毅,連坐車也要和他同車,即使是在宮中,蒙毅也要一直侍奉自己,可以說,蒙毅在當時的地位是無與倫比的。與蒙毅接近,與上卿接近,出與參乘,入與御前。那時,蒙恬兄弟三人一文一武,一個管外一個管內,默默地維護著秦國得之不易。於是,秦國一步一步地走上正軌,雖強盛,但秦始皇的日子並不多。
  • 手掌秦軍精銳30萬,扶蘇、蒙恬緣何乖乖就範
    蒙恬、扶蘇掌握的30萬長城兵團,是秦帝國的精銳,曾經一舉創下「卻匈奴七百餘裡」的驕人戰績。手裡有著如此雄厚的本錢,卻落得個扶蘇自殺、蒙恬束手就擒的下場,整個過程絲毫沒有任何反抗,實在是有些捧著金飯碗討飯吃,最後還餓死的尷尬意味。
  • 蒙恬是怎麼慘死的
    雖 回 然前期一些「 答秦王」還沒有位列封王,只是「公」。歷史上著名的秦王有秦穆公,、、秦孝公(此人勵精圖治,重用商鞅改革創新,史稱「商鞅變法」,從此使秦國位列諸侯一流強國)、 秦昭襄王、秦始皇(此人已不必過多介紹,千古一帝,開創華夏兩千年政治格局)。還有,唐太宗李世民在稱帝之前,也被他的父王李淵封為「秦王」,所以不知你指 的是哪位秦王
  • 百川論道 | 蒙毅
    在秦始皇繼位秦王時,蒙驁攻打魏國,為秦始皇最後統一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蒙毅的父親蒙武,和王翦一同攻打楚國,殺死了項羽的祖父項燕,俘虜了楚王。蒙毅的哥哥是蒙恬。由於這層關係,秦始皇特別親近蒙毅,蒙毅官至省部級的上卿,外出就陪著秦始皇,同坐一輛車子。回到朝廷,就侍奉在秦始皇跟前。是秦始皇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蒙恬在外擔當著軍事重任,而蒙毅經常在朝廷出謀劃策,兄弟二人被譽為忠信大臣。
  • 秦國名將蒙恬、蒙毅、蒙武和蒙驁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
    更為難得的是,蒙驁歷經四代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榮寵不衰,為秦國立下了赫赫戰功。據統計,蒙驁一生打下了韓國城池十多座,趙國城池三十多座,魏國城池五十多座。他唯一的一次大戰受挫是在公元前247年,魏國信陵君組織五國合縱攻秦,由於聯軍勢大,蒙驁被信陵君擊退。不過此戰也沒有影響到蒙驁的地位,等信陵君死後,他率軍繼續攻打魏國,並取得了很大的勝利。
  • 扶蘇為何會被人逼死?胡亥:都怪他是個忠孝之人
    秦始皇駕崩前,蒙恬在外執掌國家兵權,蒙毅在內不離嬴政左右,公子扶蘇有蒙氏兄弟的輔助,理應在秦始皇駕崩後順利接班,為何讓胡亥、趙高、李斯這幫小人翻了盤?這與其說是一個意外,倒不如說是一種必然,因為這一切的發生是扶蘇和蒙氏兄弟性格使然。
  • 秦始皇去世後,如果扶蘇繼承皇位,秦朝會是一個什麼結局?
    假如秦始皇的遺詔順利傳到扶蘇手裡,以蒙毅為相、蒙恬為將,三十萬最精銳的戍邊軍團在手,胡亥、趙高、李斯作不了妖;大秦功臣良將、皇室宗親、老秦血性仍在,天下誰可與爭鋒?秦朝大概率會延續下去,至少不會三年就滅亡了。
  • 中國歷史上各個時期最頂級的戰神之秦國最忠義的名將蒙恬
    公元前210年冬bai,秦始皇趙政遊會稽途中患病,派身du邊的蒙毅去zhi祭祀山川祈福,不久秦始皇在dao沙丘病死,死訊被封鎖。中車府令趙高想立公子胡亥,於是就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謀劃政變,立胡亥為太子。因早先趙高犯法,蒙毅受命公正執法,引起趙高對蒙氏的怨恨,因此,黑手就首先伸向了蒙氏。
  • 扶蘇身邊有蒙恬,還有三十萬大軍,為何見了趙高的矯詔就自殺了?
    在沙丘突然暴亡後,野心家趙高圖謀不軌,他說服李斯合謀矯詔讓胡亥繼位,而讓扶蘇和蒙恬自殺。蒙恬鎮守邊疆,擁兵三十萬,出人意料的是他竟然選擇了不反抗,和扶蘇竟雙雙自殺身亡,這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呢?秦始皇后宮佳麗無數,他還是個多產之人,子女有二三十個。而扶蘇就是秦始皇的長子。
  • 秦國大將蒙恬和蒙毅是什麼關係,蒙恬蒙毅是怎麼死的?
    蒙恬的祖先本是齊國人,蒙恬的大父,也就是祖父秦昭襄王時期來到秦國,自此蒙氏家族便在秦國紮根,並為秦國的統一大業奉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蒙恬是秦國的大將,蒙恬還有一個弟弟,他的弟弟叫做蒙毅。蒙氏這兩個兄弟,不僅能文還能武。兄弟二人,哥哥蒙恬在政治上能給皇帝誠懇的建議,也擅長於作戰,但是在軍事上尤為突出,而他的弟弟則在治國方面相當有能力。
  • 蒙恬,一個不能保全家族榮耀的人!
    秦始皇嬴政跟蒙恬蒙毅兄弟從小一起長大,關係十分親密,蒙氏兄弟很得始皇帝信任,秦統一六國後,蒙恬在外擔任大將,蒙毅在朝廷參與商議國事,他們的地位很高,即便是別的高級將領或丞相,也沒有敢與他們一爭高低的。趙高曾經犯下大罪,秦始皇派蒙毅給他治罪,蒙毅認為趙高依法應被處死,但秦始皇因趙高辦事靈活,就赦免了他,還恢復了他的官職。趙高得到胡亥的寵幸,心裡怨恨蒙氏兄弟,於是給胡亥出壞點子,讓胡亥假傳秦始皇遺詔,命蒙恬殺掉扶蘇,立胡亥為太子。
  • 如果扶蘇沒有死,當了皇帝,能否開創大秦盛世
    -公元210年),姓嬴,名字取自詩經《山有扶蘇》篇,是秦始皇的長子,但是不是嫡子不得而知,因為歷史上沒有關於秦始皇的皇后甚至任何嬪妃的信息。我們可以知道的是,扶蘇本人年輕的時候頗好儒家的仁術,對父親的大興土木,嚴刑峻法不以為然,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一事向父親提意見,結果被貶出了鹹陽,到邊境監督蒙恬的軍隊。
  • 秦始皇最大的政治失誤,造成強大秦帝國的崩塌
    這其中如果秦始皇一直未訂立太子之位,是其最大的政治失誤, 說到秦始皇在位後幾年,在秦朝內部形成兩個強大的政治集團。一個是長子扶蘇為主的蒙恬、蒙毅集團。一個是以幼子為主的胡亥、李斯、趙高集團。大將軍蒙恬 曾經李斯建議始皇帝焚書坑儒,因為李斯代表的是法家的思想,用嚴厲的手段推行統治。而扶蘇是一位注重仁義道德的君子,扶蘇勸諫始皇帝不要這樣殘暴的對待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