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一年12月3日,送完11單外賣後,倒在出租屋的外賣員吳德宏,到在2020年第一天清晨接完最後一單乘客後在自己的網約車內永遠睡去的孫師傅,
他們經歷告訴我們,沒有什麼事情重要到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他們也可能會讓另外一些人覺得,你看,那麼拼命有什麼用。
還不如過一天少三晌,今朝有酒今朝醉。
看到你在拼命地工作,他們甚至還會煞有介事地勸你。
你會去聽麼?
選擇去相信身邊的奇蹟,還是那些騙人的話語?
01
他們倒下去,這背後可能有一個個心酸的原因。
但也絕對不是我們放棄拼搏的理由和藉口。
你應該知道你肩上背負著什麼。
這張照片拍攝於十年前,作者是重慶地區核心攝影師許康平。
而這張照片的拍攝地點就是在山城重慶。
一位赤膊的男子,背扛沉重的貨物。
一手拽著貨物的一角,另一隻手則牽著自己幼小的兒子。
甚至嘴裡還叼著煙。
這樣的一副照片,生動地詮釋了很多家庭的現狀:
那些家裡的頂梁柱們,一手扛起的是責任,一手牽起的是希望,嘴裡面燃燒的則是他自己。
我更關注這幅照片裡的男子所表現出來的狀態,他能在工作和家庭之間找到平衡點,而且能在繁重的工作中得到放鬆。
或許,嘴裡的那根煙就是佐證。
02
照片的這個男人叫冉光輝,他是棒棒大軍中的一員。
「棒棒」是重慶特有的一個勞動群體,他們大都來自農村,平常出現在街頭巷尾。
根據重慶的地域特點,他們需要經常上坡、下坡。
由於肩上經常扛著一米長的竹棒,為當地市民、商家充當臨時搬運工的角色,故此叫「棒棒」。
長此以往,有的搬運工不拿竹棒,也會被叫作「棒棒」。
拍攝照片時的那一年,他們一家三口,租住在一個簡陋的房間裡。
妻子是一家飯店的服務員,無法照看孩子。
作為棒棒,冉光輝的工作相對自由些,他就一邊攬活,一邊照看孩子。
我們在十年前看到的那張照片,其實就是冉光輝的日常。
在後來的日子裡,攝影師許康平持續跟拍冉光輝一家。
這讓我們看到:
因為條件簡陋,冉光輝的兒子稍大一些後做家庭作業,只能在廚房。
妻子也時常在為日漸上漲的房租、水電費擔心。
而今,他們再也不用操心這些了。
冉光輝用十年的時間,憑藉自己的努力,在重慶市區買下了一套房。
兒子不用在廚房裡寫作業了。
而妻子,再也不用為房租、水電費擔心了。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統計:
冉光輝每天扛貨、發貨需要一噸左右。
這一年下來,除卻偶爾的休息,大約會有350噸。
那麼十年下來,就是3500噸的貨物。
他是真真正正用肩膀扛出了一套房,扛起了這個家。
除了日復一日的繁重勞作,若還沒有讓他累垮的話,難不成這裡面有什麼訣竅?
03
和山城的棒棒最相像的便是泰山的挑山工了。
連使用工具的原料都一樣,一個是竹子做的棒子,一個則是竹子做的扁擔。
也許,我們能從挑山工身上看到冉光輝能夠十年買房的竅門。
《挑山工》是著名作家馮驥才寫的一篇散文。
這篇文章,給我們描繪了挑山工艱辛的勞作和驚人的毅力,讚頌了他們堅忍不拔的攀登精神。
在冉光輝身上有的,不也是這樣一種精神嗎?
重讀《挑山工》這篇文章時,我更是發現了這樣一個細節,遊客們登山是直上直下地走,不一會兒就累了,但挑山工們不是這樣。
他們挑東西時有訣竅——
「一隻胳膊搭在扁擔上,另一隻胳膊隨著步子有節奏地一甩一甩,使身體保持平衡。」
就連走路時也會訣竅——
「他們的路線是摺尺形的,從臺階的左側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級,到了臺階右側,就轉過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側再轉回來,每一次轉身,扁擔換一次肩。」
有節奏的甩動,能夠減緩肩部的壓力;
走摺尺形的路線,則又保護住了自己的膝蓋。
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
冉光輝在幹活時,是不是也會有這樣的訣竅呢?
我的身邊就有像冉光輝這樣的人,比如在單位門口那對賣雞蛋灌餅的中年夫妻,他們整天樂呵呵的,是用了數年時間,不知攤了多少餅,也是換來了城裡的一套房。
你身邊有這樣的人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