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如屏,綠水如帶。績溪縣臨溪鎮孔靈村像一顆明珠,鑲嵌在徽山皖水之中。
這個有著1800年歷史的古村,穿越歲月的長河,走過歷史的滄桑,如今,既是一個傳承了徽文化精髓的傳統古村落樣本,又是一個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的範本。
讓我們走進孔靈,去感受一座村莊70年的變遷……
翻天覆地的巨變——
從血吸蟲重災區,到全省規模最大的蠶種場
初秋時節,聞水聲潺潺,花香幽幽,抬眼間,孔靈到了。
這是一個清秀的古村落。四周青山環抱,河水繞村而行,轄11個自然村,人口2619人。雖歷經千年風雨洗禮,目前仍完好地保存著大量徽派民居建築,宛如一個原生態的古民居博物館。
在這裡,徽派元素隨處可見,青石板路與馬頭牆相映成趣,磚雕、木雕與石雕裝飾的農家院落,清清爽爽又別具特色。稻田初染金黃,桑園依舊青青,大片的菊花田即將綻放。
好一個古風徽韻的村莊,好一派清新的田園風光。
這就是今天的孔靈。憶往昔,昨天的村莊啥模樣?
村裡沒有留下老照片,舊模樣刻在老人的記憶裡。
97歲的村民汪愛英告訴記者,「窮哩!飯都不吃飽,有上頓沒下頓。苦哩!沒有一條像樣的路,走不出去。」她說,解放前,臭水溝裡都是垃圾,逢上大雨必內澇,汙水到處都是,蚊蠅遍地。因為衛生條件太差,孔靈村是血吸蟲病的重災區。當年有句俗語:「四人圍桌桌,狗都鑽不過」,可見血吸蟲的肆虐程度。
1949年,新中國成立,老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掀起了消滅血吸蟲病的戰役。「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自此,孔靈再也不受血吸蟲病的困擾,迎來了新生!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了這裡。到現在,村裡的老人們還記得,那會兒,村口刷上了新的宣傳標語——「交足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78歲的包義江說起那一年「大包幹」,記憶猶新,「大夥勁頭兒足呢!都在琢磨,不吃大鍋飯了,我們有奔頭了!」
往哪兒奔?
黨支部帶著大夥找到了方向。今年57歲的孔靈村黨總支書記吳雲發,在村裡工作了30多年,當年還是個少年。但他有印象,「大夥卯足了勁,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栽桑養蠶。」
說起那一段兒,老包打開了話匣子,「家家戶戶種桑樹、建蠶棚、養蠶種,最旺的時候,每戶人家一年要養蠶紙600多張,每張紙能產蠶120多斤。」他很自豪,因為走了養蠶致富路,他成了村裡第一個「萬元戶」。
據吳雲發介紹,當年全省規模最大的蠶種製造場就在孔靈村,村裡出產的蠶種暢銷全國20多個縣市區,探索出的春、夏、秋、晚秋「三季四次養蠶法」,還在全省推廣。
桑蠶養殖的紅火,引發了輻射效應。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絲廠、綢廠相繼在該村附近建立,機器的轟鳴聲不僅打破了村莊的沉靜,也讓村民們的生活質量芝麻開花節節高。「吃糧靠供應,花錢靠救濟」等窮困窘境,一去不復返。
汪愛英老人說,做夢也沒想到,苦日子之後,迎來了越來越好的生活,「吃的好,穿得暖,住的舒心,出門還有小汽車……」
美麗鄉村的路徑——
村容舊貌換新顏,菊花飄香興產業
進入20世紀,孔靈村面臨著發展的拐點。
由於養蠶產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多數年輕人不願意從事,孔靈村的桑蠶養殖也漸漸從「熱」轉「冷」。
村裡的支柱產業發展受阻,下一步該何去何從?
「當找不到出路的時候,改革就是唯一的出路。」2005年,吳雲發已擔任村支書,他記得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搭乘這一股春風,孔靈村成為我省第一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村。
在村兩委的帶動下,孔靈村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實施了鄉村環境整治提升年行動和「三大革命」專項整治等工程,全面完善了鄉村道路、村級衛生室、農家書屋。
路寬了,水清了,草綠了,山美了……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節節攀升。採訪中,村民們只要說到今天的環境,都是滿滿的自豪:「我們孔靈,誰來了都說是個花園村!」
美麗鄉村建設,讓千年古村舊貌換新顏;產業發展,讓千年古村煥發新活力。
孔靈村打破單一桑蠶養殖模式,抓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契機,大力發展菊花、桑蠶、菸葉、蔬菜等多元種養模式。
這些年,孔靈不僅因傳統的桑蠶聲名在外,還成為名氣漸響的菊花村。村委會主任盛海燕介紹,菊花投入少、見效快、好管理,經濟、觀光、採摘效益明顯,「孔靈光照充足,土壤質地和養分含量特別適宜菊花生長。」目前全村菊花種植面積已經達到1000多畝,每畝能產生效益5000元—10000元。
胡德明是菊花飄香的受益者。每年他就盼著秋天呢!在收穫的季節,四面八方的遊客像趕集一樣來到孔靈,賞菊、採菊、購買各種菊花產品……「嘿嘿,菊花讓我們這也成了『網紅村』,帶起了農家樂、興起了菊花加工熱。」
菊花的金色「錢景」,給全村帶來了真金白銀的實惠,現在全村有一半以上的村民都在從事菊花種植、菊花烘乾等深加工事業。還有的村民在線下、線上都建起了銷售平臺,生意紅火得很。
眼下,為迎接「菊花季」到來,大夥正在為菊花觀賞、生態採摘、餐飲美食「一條龍」旅遊做準備。還是用數據說話,今天,孔靈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已達到1.5萬元,產業興、人氣旺、財氣聚……
新時代的機遇——
開闢文旅新天地,走上綠色發展路
青山著意化為橋。
2015年,途經孔靈的合福高鐵建成通車,千年古村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讓我們前進的步子更穩,發展的底氣更足!」村兩委統一思想、明確思路,堅定不移地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理論,抓住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堅持不懈地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道路。
這是一條生態、自然與歷史、人文融匯貫通的新路。2018年,孔靈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村兩委及時調整發展方向,將挖掘歷史文化、推動文旅融合,作為首位產業,寓保護於發展之中,寓發展於保護之中。
實施修復孔靈古茶號徽派門套及周邊整治工程,原汁原味的再現古村味道;成立靈山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對民居進行「復古」修復,修繕後的汪家大院,集中了多幢宋、明、清時期的徽派建築,成為熱門景點;推動「水墨古孔靈,清溪竹海灣」旅遊項目,試水「鄉愁經濟」,讓旅客在這裡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乘著「高鐵」的東風,慕名而來的遊客日益增長,孔靈的名片上又多了一個頭銜——市級鄉村旅遊示範村。
顏值在提升,內涵在豐富。
「崇文重教樹家風、以仁為本信是根、勤勞致富奔小康——代代傳!」這是文化牆上的標語,也是耳濡目染的薰陶。
村裡組織文化名人整理流傳已久的村規,彙編成《孔靈村村規民約「三句半」》。同時,組織新鄉賢「復原」了民間家風家訓,修編《孔靈村「百姓」家風家訓》,並將「家風家訓」逐一「上牆」,引導村民修身律己、崇德向善。
在好家風家訓的帶動下,文明新風尚春風化雨、滋潤心田。該村連續12年為163名80、90周歲以上老年人開展祝壽活動,連續11年為169名大學新生舉辦歡送會並發放獎學金。
孔靈的變遷,有目共睹;孔靈的發展,有口皆碑。
近年來,該村位列首批安徽省傳統村落、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獲得省級美好鄉村建設中心村、省級衛生村、市十大美麗鄉村榮譽;被評為市「五個好」村黨組織標兵、市基層黨建示範點……
今天的成績,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村幹部的智慧,是一代又一代村民戮力同心奮鬥的結晶。
吳雲發深有體會,「無論是大包幹還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無論是現代農業轉型發展還是鄉村振興戰略,村級黨組織始終是大夥的『主心骨』。」
作為一名老支書,他最自豪的是,孔靈村的黨總支凝聚力特別強;孔靈村的黨員隊伍戰鬥力特別強。「我們黨總支就是一個堅不可摧的堡壘,我們的黨員就是一面面示範引領的旗幟!」他猶為驕傲,績黃高速建設、S217省道拓寬都要經過這裡,涉及徵地2000多畝、徵遷200多套房子,沒有一起上訪事件。「合福高鐵績溪段建設,第一根樁就是在孔靈打下的!」
基層黨建品牌「七小工作法」就是源自孔靈。
小扶持發揮大作用、小窗口提供大服務、小黨課講出大道理、小活動匯聚大能量、小資源發展大旅遊、小培訓助力大夢想、小產業帶來大變化。吳雲發說,簡而言之,「就是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迫切的問題入手,紮實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題。」
一枝一葉,點滴關情;樁樁件件,見微知著。「小培訓」,通過遠程教育,讓村民坐在家中學習農業技術、創業技能;「小扶持」,讓小額信貸服務惠及百家,融資難不再成為困擾,致富路越走越寬……
今天的孔靈,正徐徐展開一幅鄉村振興的新畫卷……我們期待,這幅畫卷上,書寫更多的精彩,帶來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