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個成語和歷史典故都非常熟悉,其中的陳倉就是今天的寶雞,那寶雞這個名稱起於何時?又是怎麼得來的呢?
在中國,城市的命名與雞有關的只有兩個,一個是黑龍江的雞西,另一個就是陝西省的寶雞。
今天的寶雞是陝西省關中—天水經濟區的副中心城市,也是陝西省兩大百萬人口城市之一。
從歷史的角度看,寶雞不僅是周秦文化的發源地,更是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承載著溝通、發展與交流的歷史重任。
追根溯源,寶雞這座城市始建於秦朝,當時叫陳倉,還曾有周原、雍城、鳳翔等別稱。
那麼,「寶雞」這個名稱是如何得來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從唐朝的安史之亂說起。
公元755年,唐朝節度使安祿山和史思明起兵反叛,就是歷史上的「安史之亂」。
第二年,安史叛軍攻破了關中東部的潼關,直逼長安。
當時在位的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倉促西逃,打算經過陳倉逃到四川成都。
唐玄宗沒想到在馬嵬驛發生了士兵譁變,他們認為安史之亂的爆發都是楊貴妃惹的禍。所以,逼著唐玄宗殺死了楊國忠,賜死了楊貴妃。
之後,才保著唐玄宗經大散關到了四川的成都。
皇帝唐玄宗走了,但當時的太子李亨卻沒走。
李亨帶領身邊的近臣到了寧夏的靈武,並在靈武另立朝廷,李亨就是唐肅宗。
李亨稱帝後,在西部重新組織軍隊,準備消滅安史叛軍,重新收復長安。
靈武的地理位置比較偏於西北,不利於對戰爭進行指揮。另一方面,因為關中平原被叛軍佔領,掐斷了唐肅宗的物資供應路線,唐肅宗只能通過長江、成都、漢中到陳倉一線運輸一部分糧食和物資。
於是唐肅宗認為陳倉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並在757年春,從靈武移師陳倉。
唐肅宗從小飽讀史書,知道歷史上陳倉曾發生過一個「鳳鳴岐山」的傳奇故事。是說周武王滅商之前,在周原的岐山有鳳凰站在山上鳴叫,因為鳳凰當時被人們認為是一種神鳥,所以當地人認為鳳凰鳴叫是吉祥如意的象徵。後來周武王帶領八百諸侯果然滅了殷商,建立了西周。
唐肅宗根據這一歷史故事,決定改「陳倉」為「鳳翔」,意為鳳凰飛翔之地。
但唐肅宗不久又發現「鳳翔」這個名稱不是十分合適,於是又把「鳳翔」改為「寶雞」。
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讓唐肅宗改變主意的原因是這樣一個歷史事件。
說是在唐肅宗之前約一千年的時候,一天晚上有大量的隕石就像流星劃破天際,降落在了陳倉。隕石的降落使山裡大量的野雞受到驚嚇,野雞就鳴叫不停。
其中落在陳倉城北邊的一塊隕石形狀非常像一隻報曉的雄雞,更奇怪的是,從此以後,附近山裡的雄雞每天早晨都站在這塊隕石上給陳倉人報曉。
陳倉人覺得這塊隕石是陳倉的寶貝,於是給這塊隕石取名叫「陳寶」,在隕石的附近還建了一個祠堂,叫「陳寶祠」,用來供奉、祭祀雞。
唐肅宗想,古人就認為雞是人類的好朋友,讚譽它「頭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見食相告者,仁也;鳴不失時者,信也。」即有「文、武、勇、仁、信」五德。
而且「陳寶祠」已經存在一千多年了,「雞」與吉祥如意的「吉」又是諧音,可以為人們帶來吉祥、吉利和如意。
於是唐肅宗認為,雞與鳳凰都有神靈之氣,而且雞又正好可以作為自己號召天下打敗安史叛軍的文化輿論工具。
在這樣的背景下,唐肅宗覺得雞比鳳凰更有地位,所以又把陳倉由「鳳翔」改為「寶雞」。從此,不僅「寶雞」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也使寶雞這座城市具有了一抹傳奇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