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四大門神分別是誰,古代貼春聯的習俗又是如何流傳開來的

2020-12-22 歷史橘子說

中國文化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涉獵也非常廣泛。除了一些傳統的詩詞歌賦外,還有大量的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與民間習俗相結合,也成為了我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並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比如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春節貼對聯、貼門神的習俗,一開始也是受到民間神話傳說的影響。

那我們春節常見的春聯和門神畫像,大家都對此了解多少呢?你知道貼在門上的門神分別都是誰嗎?貼對聯的習俗又是如何流傳開來的呢?下面,本文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這個春節習俗的來歷。

常見的四大門神

我們經常見到,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四大門神就是神荼、鬱壘、秦瓊、尉遲恭。這四位當中,最早的就要數神荼和鬱壘了。我國自古就有春節在門外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的材質是用桃木所做成,上面雕刻著神荼、鬱壘的畫像,據傳有壓邪驅鬼的作用,被稱之為桃符。

為何要雕刻神荼和鬱壘的畫像呢,因為這二人有一段很厲害的神話傳說故事。據傳在上古時期,神荼和鬱壘是兩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一棵高大的桃樹下,二人的任務就是檢閱百鬼,如果發現有圖謀不軌,想危害人間的惡鬼,就用蘆葦做的繩子將惡鬼綁了餵老虎。這個傳說流傳開來以後,民間就將神荼和鬱壘作為守護神來供奉,並把二人的畫像刻在桃木上,製作成桃符掛在門口,以求驅鬼闢邪,保護平安。後來民間用紙張類型的春聯取代了掛桃符,但神荼和鬱壘二位門神卻沒有因此被取代,並一直延續至今。

再來說一下另外兩位門神秦瓊和尉遲恭,這二位因都是武將,所以也被稱之為武門神。二人都是唐初大將,共同點就是為人忠義,純樸忠厚並且能徵善戰。秦瓊字叔寶,在隋末時期已經名聲在外,能在萬人之中取敵將首級,後來隨唐太宗李世民南徵北戰,立下汗馬功勞,為人忠肝義膽,頗有三國時期關羽的風範。尉遲恭又稱尉遲敬德,也是李世民手下一員大將,在玄武門之變時曾幫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深受太宗信任。

二人同為猛將,究竟哪個更厲害呢?這還真不好說。但在《舊唐書》的秦叔寶列傳中曾記載過這樣一段話,意思是秦叔寶隨秦王出徵美良川,擊破尉遲敬德,在此次戰役中,秦叔寶功勞最多。雖然沒有具體記載二人到底有沒有交戰,但尉遲敬德戰敗卻是有記載的。所以,秦叔寶在戰績上稍稍領先於尉遲敬德。

唐太宗與涇河龍王

秦瓊和尉遲恭大約是在元代以後,才被民間作為門神來供奉,在後來很多小說中,二人都有出現,在民間也有很多關於二人的神話傳說。在小說《西遊記》中就有關於兩位大將成為門神的情節,據傳是因為涇河龍王因觸犯了天條而被玉帝降罪問斬,龍王因害怕於是向唐太宗李世民求救,唐太宗也答應了龍王的請求,保證它的安全。但最終龍王還是被玉帝任命的監斬官魏徵給斬了。龍王的魂魄因怨恨唐太宗言而無信所以遲遲不肯散去,並在宮外揚言要奪取太宗的性命。

大將秦瓊和尉遲恭得知此事後,主動請命保護太宗安全,二人身著戎裝站在門外,果然龍王不敢進犯。但日夜守候並不是長久之計,這樣未免太辛苦。太宗非常體諒兩位大臣,不希望他們如此辛苦,就想到何不將二人的畫像貼在門上,也可以起到震懾作用。後來貼畫像的方法傳到了民間,被廣泛運用,秦瓊和尉遲恭也就成了老百姓家裡的守門神了。

古代貼春聯的習俗又是如何流行開來的呢?

桃符

上文說到民間最開始是貼桃符來驅邪的,後來又在桃符上加了一些聯語,比如「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或者「有令在此,諸惡遠闢」,寫聯語的目的還是為了闢邪,並且這個習俗一直持續了一千多年。直到五代時期,我國才出現了第一副春聯,是後蜀的末代皇帝孟昶在除夕當天寫的,他將「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兩句聯語寫在了桃符上,並掛在臥室門口,這對聯語也被看作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了。

孟昶

到了宋代,這種在桃木上寫對聯的習俗已經很普遍了,有些人家為了方便,就把桃符換成了紙張,簡單方便,成本也低,當時這種紙張叫「貼春紙」。「春聯」一詞其實是到明代才開始出現,貼春聯的習俗能在民間甚至全國流傳開來,就不得不感謝一個人, 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農民,從小對民間風俗也很了解,當上皇帝之後,他覺得春節應該熱鬧一些,突出節日的喜慶,大戶人家每到除夕在門口貼桃符他覺得就很好,但桃符並不是家家戶戶都有。針對這個問題,朱元璋想出來一個辦法,就是用將桃符換成紅紙,並在紅紙上寫上聯語,就成了春聯,並頒布御旨,要求金陵的百姓在春節時期,都要把春聯貼在門上來迎接新春,自己甚至還微服私訪,挨家挨戶查看春聯。自此之後,春聯就在廣大農村和城鎮盛行起來,也逐漸取代了過去掛桃符的習俗了。

門神和春聯的變化,也是隨著我國歷史文化發展的變化而變化的。從先秦時期以神荼、鬱壘為門神;到後來的唐代,由於佛教盛行,民間又以佛教中的護法神天王、力士等作為門神;宋元時期,開始流行以唐初猛將為門神,秦瓊、尉遲恭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到了明清之後,門神和春聯逐漸成為了家家戶戶春節的必備物品,門神的形象種類也開始多了起來,有闢邪驅魔的,有財源廣進的,有闔家團圓的,不同的寓意,也都代表著人們對新的一年能有美好生活的期盼。這些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習俗,也成為了我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

歡迎閱讀文化歷史那些事的原創文章,大家有什麼想共同討論的,請在下方留言或私信,一起分享閱讀樂趣。

相關焦點

  • 閩南春節習俗貼春聯 貼春聯的由來和門神的來歷
    貼春聯:春聯也叫「門聯」,過年的門聯都是紅色的(除了有喪事的家庭頭年貼綠色春聯,第二年貼水紅色春聯,第三年貼紅色春聯),貼上了春聯意味著來年春意盎然,紅紅火火。古詩云「爆竹聲中除舊歲,總把新桃換舊符」,說的就是燃放鞭炮告別舊年,貼上門聯喜迎新春。據說,除夕貼春聯的習俗始自明代的南京。
  • 敬門神和貼春聯是有大講究的!
    從古至今,過年辭舊迎新的最重要的一項習俗就是貼春聯和門神。但是貼好、貼對,真正起到闢邪除災、迎祥納福的作用,可是大有講究哦!  什麼時候貼春聯、敬門神最講究呢?  民諺有句「二十四,寫大字」,意思是到臘月二十四之後,就可以寫春聯、貼春聯、敬門神了。一直到除夕之前這幾天都可以,但大年初一就不能再貼了。其中大家最看好的時間,就是除夕這天,家裡過年的人都到齊之後再貼。
  • 風水:哪天的哪個時辰貼春聯最好?春聯字數最好是單數,貼春聯很有風水講究.
    貼春聯,2020年哪一天貼、如何貼才是最好的呢?
  • 年畫、春聯與門神有何聯繫?你家貼過年畫嗎
    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春聯也是來源於桃符,春聯由神荼、鬱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一、年畫的來源民間年畫,俗稱「喜畫」,舊時人們盛行在室內貼年畫,戶上貼門神,以祝願新年吉慶,驅兇迎祥。年畫是畫的一種,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 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貼門神與貼春聯是怎麼來的
    中國人貼春聯、貼門神習俗歷史悠久,是不可或缺一種習俗。過春節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這種習俗既展現了高貴典雅的書畫詩詞藝術,又彰顯節日喜慶吉祥的人文習俗。那麼你知道是怎麼來的?一、貼門神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鬱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
  • 年年都在貼春聯,你會貼春聯,你的春聯又貼對了嗎?
    比如,每年必貼的——春聯。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呢?它有什麼用處?貼春聯這一習俗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春聯其實一開始不叫「春聯」,而叫「桃符」。據說貼桃符的起源很早,當時貼「桃符」是為了用來驅除妖魔鬼怪。
  • 2021牛年貼福字、門神、春聯的時間,大有講究,貼對「牛」轉乾坤
    而咱們五千年文明沿襲至今,由老祖宗傳下來不少傳統文化,新年的傳統習俗也有一番大講究,例如在新年怎麼辭歲,如何貼福等等,也是希望新一年裡能辭舊迎新,扭轉乾坤,迎來好運。今天主要給大家聊聊:2021牛年貼福字、門神、春聯的時間,大有講究,貼對牛轉乾坤
  • 春節傳統習俗:貼春聯、門神
    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裡裡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門神,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茶鬱壘。東漢應劭的《風俗通》 中引《黃帝書》說:上古的時候,有神萘鬱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
  • 中國人對春聯和門神都太熟悉了,是誰發明的?看完故事你就明白了
    貼對聯由此可見,春聯的由來和春聯的普及,是朱元璋採用行政命令的辦法,頒布御旨、家家戶戶巡視才得以推廣開來的。春節,是中華名族「百節之首」。慶祝春節的習俗有許許多多,除了寫對聯還有一個類似就是貼門神了。這個要從唐朝說起,在唐朝之前都把神荼、鬱壘奉為門神,但是到了唐朝以後,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朝武將當作門神。相傳是因為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叫,徹夜不得安睡。於是趕緊找來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將軍守在寢宮門外兩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來騷擾了。
  • 反貼門神不對臉:民俗中的門神貼對了保家人平安,貼反又會怎樣?
    對聯的叫法有多種,絕大多數人稱為:「春聯」,有些地方叫門對、春貼,有的地方則叫門聯、對子。紅紅火火,喜慶祥和的對聯,對聯到底在哪一天張貼,各地的民俗不大一樣。有些人在春節兩三天就貼上了對聯,有些人則到了除夕的當天,才開始張貼。在中國的傳統民俗文化中,除了貼對聯、貼福字,還有一項相配套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貼門神。
  • 古代的門神是如何出現的
    門神最早出現於魯班有關,春秋末期,身為工匠的魯班為了護門,就模擬螺螄的形象,製作出了門鎖和門環,這是最初的門神形象。東漢時期,門神也是經常能看見,但是形象發生了改變,變成了上層是展翅的朱雀,中層是銜環的怪獸鋪首,下層或雕成龍虎之狀,或雕成犟牛似的猛獸。這樣的門神比最初的螺螄更有強大的保護力。然而,古代流傳最廣、最被人們信賴的門神,是人的形象。隨著社會的發展,古人又描繪出了騎紅馬、扛大刀式的門神。
  • 春節起源傳說 春節習俗與春聯
    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託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   春節傳說之三: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 貼門神:為何古代門神只供秦叔寶、尉遲恭?別的大將不能守門嗎?
    說起來門神,想必很多農村的孩子極其的熟悉,小時候可能不知道門上那兩個手持大刀的人是誰,等到長大以後才知道,那真是唐朝鼎鼎大名的大將軍秦叔寶和尉遲恭。 每當過年之前,總會和母親一起,做漿糊,然後貼門神。聽母親說,這門神的作用可大呢,可以擋得住妖魔鬼怪,貼上門神,以後咱們全家人就會很少生病。由於小時候村裡面的迷信思想,讓我對這兩個門神上的人物好奇不已。
  • 從春聯習俗的發展,談春節的文化意義
    前言春節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我們一年中最喜慶的日子,而貼春聯的習俗,又是春節文化中重要的一環。春節的發展滋生了春聯習俗的產生,而春聯習俗的發展又進一步豐富了春節文化。及祀日,進酒降神……在這個基礎上,如果挑選出兩種最具有春節特色的習俗,一定是放爆竹和貼「春聯」。明代之前,「春聯」還叫做桃符,它也不是我們記憶中貼對聯的形式,而更偏向於貼門神。
  • 如何貼春聯
    禁忌三 單數才吉利      在大門貼春聯,記的要貼單數,單數象徵吉祥。還有,家門口不要單貼「春」字,可以貼福、招財進寶等,因為古代,只有怡紅院會在門口貼「春」字。禁忌四 福字不可隨意貼      貼春聯的同時,有的人家還喜歡貼「福」字,但貼「福」字不是都要倒著貼。
  • 淺議春聯習俗和道教祝由文化
    北宋詩人王安石一首膾炙人口的《元日》,生動傳神地描述了我國傳統節日之春節的民間習俗。的確,每逢新年除夕,貼春聯、燃放煙花爆竹成為了幾千年來一代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張貼在門前的一幅幅寓意美好的春聯體現了華夏文明的承載和傳遞。
  • 春節習俗都和妖魔鬼怪有關?這四大習俗背後隱藏著四種妖怪
    眾所周知,春節是我們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歷史十分悠久。中國人講究傳統,不管怎麼樣,都要好好過年。過年有很多傳統習俗,比如放鞭炮、貼春聯、給孩子壓歲錢等等,全國地區大同小異,一直以來我們都是這麼過的。
  • 貼春聯的學問:什麼時間怎麼貼,都有講究的!
    在中國歷史文明中,慶祝春節的習俗很多,至今在漢族民間保存最廣的習俗當是貼春聯和貼門神。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學形式。對聯的上下聯字數不限,但必須相等。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大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上春聯的時候,意味著春節正式拉開序幕。
  • 古代少女為什麼要叫黃花閨女?梅花妝與貼黃花習俗的由來
    因此古代未婚女子在梳妝打扮時,喜愛「貼黃花」,就是婦女們根據自己的愛好,用黃顏色在額上或臉部臉兩頰上畫成各種花紋;也有用黃紙剪成各種花樣貼上的。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表明自己的真實身份,說明她還是一位名花無主的待嫁女子,那些蠢蠢欲動的公子哥可以放心大膽來提親。
  • 福字如何貼?正貼or倒貼?80%人都貼錯!現代人不得不看!
    福字到底該如何貼?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問題吧。《禮記》有曰:福者,百順之名也。也就是說,「福」有順利、諸事如意的含義。《韓非子·解老》則認為「全壽富貴之謂福」,即長壽、富貴則是「福」。民間更有「一福壓百禍」之說。福文化是中國最古老的傳統文化之一,是中國吉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