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穿越小說的興起,網上也出現了很多與之相關的段子,特別是與「吃」相關的,可以說是層出不窮,不少人都覺得如果穿越到過去,很多美食都享受不到了,是要被餓死的節奏。其實也不一定,如果你幸運的話穿到唐朝,那裡的美食絕對能讓你大飽口福和眼福。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繁盛的朝代之一,經濟發達,文化繁榮,與外界往來頻繁,得益於此,其飲食文化也很有特色。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美食,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應有盡有。而唐朝飲食文化海納百川,兼收並蓄,奠定了中華民族傳統飲食模式的基礎。
民以食為天,在唐朝體現的十分明顯,唐人可以說是十足的「吃貨」,以揚州城來說,哪怕是經歷了安史之亂,城內依舊美食繁多,「街店之內,百種飲食,異常珍滿」。不僅喜歡吃,他們也會吃,唐人的創造力,在開放的社會環境下,得到了酣暢淋漓的自由發揮。在當時,人們已經不再是單單追求飲食的食用功能,更多的是考慮到了飲食的藝術觀賞性和養生保健功能。
唐朝的飲食造型十分優美,色、香、味俱全自不必多說,造型都十分優美,擁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看著都讓人賞心悅目,食慾大增。他們在飲食製作上,追求一個「冰清玉潔的透明效果」,食物的光潔透明程度,是體現飲食質量高低、烹調技術好壞的重要標準。所以,唐人的高級饌食,習慣稱為「饌玉」:白如雪的生魚片,稱為「玉魷」;檔次高的美酒,稱為「玉液」。「鐘鼓饌玉不足貴」中的饌玉,指的就是珍美如玉的食品。
因此,唐朝的烹調技術,發展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炯、煮、燒、烤、烙,燙、炸、蒸、脯、 醃……這些在秦漢時期出現的烹調菜餚的方法,在唐朝獲得了極大改進。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自由順暢的國際往來,讓各國的飲食精華與高超技藝,都湧向大唐帝國。唐人廣泛借鑑外來烹調技藝的同時,對傳統烹調方法進行了改進與創新。
同時,唐朝飲食還注重食療功效。唐朝推崇道教,所以道教養生的理念,也對其飲食文化造成深刻影響。為了「羽化升仙,長生不死」,「食療」成為強身健體、祛病除疾的優先選擇。因此,唐朝一是藥膳業發達,二是藥酒的數量品種大大增多。
發達的經濟、寬鬆的文化發展環境,給唐人帶來的,不只是廣闊的思維空間,還包括自信心、想像力和思維靈感等,這便是唐朝飲食文化光彩魅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