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上妙道文始真經》(一至三)

2021-03-01 唐山玉清觀

關尹子

關令尹喜,周大夫也。老子西遊,喜望見有紫氣浮關,知真人當過,候物色而跡之,果得老子。

老子亦知其奇,為著書。喜既得老子書,亦自著書九篇,名《關尹子》。

今陝州靈寶縣太初觀,乃古函谷關候見老子處。

終南宗聖官,乃關尹故宅,周穆王修其草樓,改號樓觀,建老子祠,道觀之興,實祖於此。

老子授經後,西出大散關;復會於城都青羊肆,賜號文始先生,即《莊子》所謂博大真人者也。
   

《無上妙道文始真經》

一宇 

(宇者,道也)

  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

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

天物怒流,人事錯錯然。若若乎回也,戛戛乎鬥也,勿勿乎、似而非也。

而爭之,而介之,而哯之,而嘖之,而去之,而要之。

言之如吹影,思之如鏤塵;聖智造迷,鬼神不識。

惟不可為,不可致,不可測,不可分;

故曰天、曰命、曰神、曰玄,合曰道。

  無一物非天,無一物非命,無一物非神,無一物非玄。

物既如此,人豈不然。

人皆可曰天,人皆可曰神;人皆可致命造玄,不可彼天此非天,彼神此非神,彼命此非命,彼玄此非玄。

是以善吾道者,即一物中,知天盡神、致命造玄。

學之徇異,名析同實,得之契同,實忘異名。

  觀道者如觀水,以觀沼為未足,則之河、之江、之海,曰水至也;殊不知我之津液涎淚,皆水。

道無人,聖人不見甲是道、乙非道。

道無我,聖人不見己進道、己退道。

以不有道,故不無道;以不得道,故不失道。

  不知道,妄意卜者,如射覆盂。

高之者,曰存金存玉;中之者,曰存角存羽;卑之者,曰存瓦存石。

是乎、非是乎?惟置物者知之。

  一陶能作萬器,終無有一器能作陶者、能害陶者。

一道能作萬物,終無有一物能作道者、能害道者。

道茫茫而無知乎,心儻儻而無羈乎,物迭迭而無非乎。

電之逸乎,沙之飛乎。

聖人以知心一、物一、道一,三者又合為一。

不以一格不一,不以不一害一。

以盆為沼,以石為島,魚環遊之,不知幾千萬裡而不窮乎。

夫何故?水無源無歸。

聖人之道,本無首,末無尾,所以應物不窮。

  無愛道,愛者水也。

無觀道,觀者火也。

無逐道,逐者木也。

無言道,言者金也。

無思道,思者土也。

惟聖人不離本情而登大道;心既未萌,道亦假之。

  重雲蔽天,江湖黯然,遊魚茫然;

忽望波明、食動,幸賜於天,即而就之,漁釣斃焉。

不知我無我,而逐道者亦然。

  方術之在天下多矣,或尚晦,或尚明,或尚強,或尚弱;

執之皆事,不執之皆道。

  道終不可得,彼可得者,名德不名道。

道終不可行,彼可行者,名行不名道。

聖人以可得可行者,所以善吾生;

以不可得不可行者,所以善吾死。

  聞道之後,有所為有所執者,所以之人;

無所為無所執者,所以之天。

為者必敗,執者必失;

故聞道於朝、可死於夕。

  一情冥為聖人,一情善為賢人,一情惡為小人。

一情冥者,自有之無,不可得而示。

一情善惡者,自無起有,不可得而秘。

一情善惡為有知,惟動物有之;

一情冥為無知,溥天之下,道無不在。

  勿以聖人力行不息,則曰道以勤成。

勿以聖人堅守不易,則曰道以執得。

聖人力行,猶之發矢,因彼而行;我不自行。

聖人堅守,猶之握矢,因彼而守;我不自守。

  若以言行學識求道,互相輾轉,無有得時。

知言如泉嗚,知行如禽飛,知學如擷影,知識如計夢。

一息不存,道將來契。

  以事建物則難,以道棄物則易。

天下之物,無不成之難、壞之易。

  一灼之火,能燒萬物,物亡而火何存?

一息之道,能冥萬物,物亡而道何在?

  人生在世,有生一日死者,有生十年死者,有生百年死者。

一日死者,如一息得道;十年百年死者,如歷久得道。

彼未死者,雖動作昭智,止名為生,不名為死。

彼未契道者,雖動作昭智,止名為事,不名為道。

  不知吾道無言無行,而即有言有行。忽遇異物橫執為道。

殊不知捨源求流,無時得源;捨本求末,無時得本。

  習射、習御、習琴、習弈,終無一事可以一息得者。

惟道無形無方,故可得之一息。

  兩人射相遇,則工拙見;兩人弈相遇,則勝負見;兩人道相遇,則無可示。

無可示者,無工無拙,無勝無負。

  吾道如海,有億萬金投之不見,有億萬石投之不見,有億萬汙穢投之不見。

能運小鰕小魚,能運大餛大鯨。

合眾水而受之,不為有餘;散眾水而分之,不為不足。

  吾道如處暗;夫處明者,不見暗中甲物;而處暗者,能見明中區事。

  小人之權歸於惡,君子之權歸於善,聖人之權歸於無所得。

惟無所得,所以為道。

  吾道如劍,以刃割物即利,以手握刃即傷。

  籩不問豆,豆不答籩。瓦不問石,石不答瓦。

道亦不失問與答。

與一氣往來,道何在。

  仰道者跂,如道者駸,皆知道之事,不知道之道。

是以聖人不望道而歉,不侍道而豐,不借道於聖,不賈道於愚。

二柱

(柱者,建天地也)

  若椀、若盂、若缾、若壺、若甕、若盎,皆能建天地。

兆龜、數蓍、破瓦、文石、皆能告吉兇。

是知天地萬物成理,一物包焉;物物皆包之,各不相借。

以我之精,合彼之精,兩精相博,而神應之。

  一雌一雄、卵生;一牝一牡,胎生。

形者,彼之精;理者,彼之神。

愛者,我之精;觀者,我之神。

愛為水;觀為火。愛執而觀,因之為木;觀存而愛,攝之為金。

先想乎一元之氣,具乎一物,執愛之以合彼之形,冥觀之以合彼之理,則象存矣。

  一運之象,周乎太空。

自中而升為天,自中而降為地。

無有升而不降,無有降而不升。

升者為火,降者為水,欲升而不能升者為木,欲降而不能降者為金。

木之為物,鑽之得火,絞之得水。金之為物,擊之得火,鎔之得水。金木者,水火之交也。

水為精、為天;火為神、為地;木為魂、為人;金為魄、為物。

運而不已者,為時;包而有在者,為方。

惟土終始之。

有解之者,有去之者。

  天下之人,蓋不可以億兆計;人人之夢各異,夜夜之夢各異。

有天、有地、有人、有物,皆思成之;蓋不可以塵計。

安知今之天地,非有思者乎?

心應棗,肝應榆,我通天地;將陰夢水,將晴夢火,天地通我。

我與天地似契似離,純純各歸。

天地雖大,有色有形,有數有方;吾有非色、非形、非數、非方、而天天地地者存。

  死胎中者,死卵中者,亦人亦物;天地雖大,彼固不知。

計天地者,皆我區識,譬如手不觸刃,刀不傷手。

  夢中、鑑中、水中,皆有天地存焉。

欲去夢天地者,寢不寐;欲去鑑天地者,形不照;欲去水天地者,盎不汲。

彼之有無,在此不在彼;是以聖人不去天地,去識。

  天非自天有為天者,地非自地有為地者。

譬如屋宇、舟車,待人而成,彼不自成;知彼有待,知此無待。

上不見天,下不見地,內不見我,外不見人。

  有時者氣,彼非氣者,未嘗有晝夜。

有方者形,彼非形者,未嘗有南北。

何謂非氣?

氣之所自生者,如搖箑得風,彼未搖時,非風之氣;彼已揺時,即名為氣。

何謂非形?

形之所自生者,如鑽木得火,彼未鑽時,非火之形;彼已鑽時即名為形。

  

寒暑溫涼之變,如瓦石之類,置之火即熱,置之水即寒;呵之即溫,吸之即涼,特因外物有去有來,而彼瓦石無去無來。

譬如水中之影,有去有來,所謂水者,實無去來。

  衣揺空得風,氣噓物得水;水注水即鳴,石擊石即光。

知此說者,風雨雷電,皆可為之。

蓋風雨雷電,皆縁氣而生,而氣縁心生。

猶如內想大火,乆之覺熱;內想大水,乆之覺寒。

知此說者,天地之德皆可同之。

  五雲之變,可以卜當年之豐歉;

八風之朝,可以卜當時之吉兇。

是知休咎災祥,一氣之運爾。

渾人我,同天地,而彼私智認而已之。

天地寓,萬物寓;我寓,道寓。苟離於寓,道亦不立。  

  
三極

(極者,尊聖人也)

聖人之治天下,

不我賢愚,故因人之賢而賢之,因人之愚而愚之。

不我是非,故因事之是而是之,因事之非而非之。

知古今之大同,故或先古,或先今;

知內外之大同,故或先內,或先外。

天下之物無得以累之,故本之以謙;

天下之物無得以外之,故含之以虛;

天下之物無得以難之,故行之以易;

天下之物無得以窒之,故變之以權。

以此中天下,可以制禮;

以此和天下,可以作樂;

以此公天下,可以理射;

以此周天下,可以禦侮;

以此因天下,可以立法;

以此觀天下,可以制器。

聖人不以一己治天下,而以天下治天下。

天下歸功於聖人,聖人任功於天下。

所以堯舜禹湯之治天下,天下皆曰自然。

  天無不覆;有生有殺,而天無愛惡。

日無不照;有妍有醜,而日無厚薄。

  聖人之道天命,非聖人能自道;

聖人之德時符,非聖人能自德;

聖人之事人為,非聖人能自事。

是以聖人不有道,不有德,不有事。

聖人知我無我,故同之以仁;

知事無我,故權之以義;

知心無我,故戒之以禮;

知識無我,故照之以智;

知言無我,故守之以信。

聖人之道,或以仁為仁,或以義為仁;或以禮、以智、以信為仁。

仁義禮智信,各兼五者。

聖人一之不膠,天下名之不得。

勿以行觀聖人,道無蹟;

勿以言觀聖人,道無言;

勿以能觀聖人,道無為;

勿以貌觀聖人,道無形。

行雖至卓,不離高下;

言雖至工,不離是非;

能雖至神,不離巧拙;

貌雖至殊,不離妍醜;

聖人假此以示天下,天下冥此,乃見聖人。

聖人師蜂立君臣,師蜘蛛立網罟,師拱鼠制禮,師戰皚制兵。

眾人師賢人,賢人師聖人,聖人師萬物,惟聖人同物,所以無我。

  聖人曰:

道觀天地人物皆吾道。

倡和之,始終之,青黃之,卵翼之。

不愛道,不棄物,不尊君子,不賤小人。

賢人曰:

物物,物不同;旦旦去之,旦旦與之;長之短之,直之方之,是為物易者也。

殊不知聖人鄙雜廁、別分居;所以為人,不以此為己。

聖人之於眾人,飲食衣服同也,屋宇舟車同也,貴賤貧富同也。

眾人每同聖人,聖人每同眾人。

彼仰其高侈、其大者,其然乎、其不然乎?

魚欲異群魚捨水、躍岸即死;

虎欲異群虎,捨山入市即擒。

聖人不異眾人,特物不能拘爾。

道無作,以道應世者,是事非道。

道無方,以道寓物者,是物非道。

聖人竟不能出道以示人。

如鐘鐘然,如鐘鼓然,聖人之言則然;

如車車然,如車舟然,聖人之行則然。

惟莫能名,所以退天下之言;

惟莫能知,所以奪天下之智。

鯽蛆食蛇,蛇食蛙,蛙食鯽蛆,互相食也。

聖人之言亦然,言有無之弊,又言非有非無之弊,又言去非有非無之弊,言之如引鋸然,惟善聖者不留一言。

  若龍若蛟,若蛇若龜,若魚若蛤,龍皆能之。

蛟,蛟而已,不能為龍,亦不能為蛇為龜,為魚為蛤。

聖人龍之,賢人蛟之。

在己無居,形物自著。

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

芒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常先人,而常隨人。

渾乎,洋乎,遊太初乎。

時金已,時玉已,時糞已,時土已。

時翔物,時逐物,時山物,時淵物;

端乎權乎,狂乎愚乎。

人之善琴者,

有悲心,則聲悽悽然;

有思心,則聲遲遲然;

有怨心,則聲回回然;

有慕心,則聲奕奕然。

所以悲思怨慕者,非手非竹,非絲非桐;

得之心,符之手;得之手,符之物。

人有道者,莫不中道。

聖人以有言、有為、有思者,所以同乎人。

以未嘗言、未嘗為、未嘗思者,所以異乎人。

利害心愈明,則親不睦。

賢愚心愈明,則友不交。

是非心愈明,則事不成。

好醜心愈明,則物不契。

是以聖人渾之。

心之愚拙者,妄援聖人之愚拙自解,殊不知聖人時愚、時明、時巧、時拙。

以聖師聖者賢人,以賢師聖者聖人;

蓋以聖師聖者,徇跡而忘道;以賢師聖者,反跡而合道。
  賢人趨上而不見下,眾人趨下而不見上,聖人通乎上下,惟其宜之。

豈曰離賢人眾人,別有聖人也哉!

天下之理,

夫者唱、婦者隨;牡者馳、牝者逐;雄者嗚、雌者應。

是以聖人制言行,而賢人拘之。

聖人道雖虎變,事則鼈行。

道雖絲棼焚,事則棋布。

所謂聖人之道者,

胡然孑孑耳,胡然徹徹爾,胡然臧臧爾,

惟其能徧偶萬物,而無一物能偶之,故能貴萬物。

相關焦點

  • 關尹子《文始真經》七八九
    ,得之一息;事本至有,以道運事者,周之百為。知道非方之所能礙者,能以一裡為百裡,能以百裡為一裡。知道無氣,能運有氣者,可以召風雨。知道無形,能變有形者,可以易禽獸。得道之清者,物莫能累,身輕矣,可以騎鳳鶴。得道之渾者,物莫能溺,身冥矣,可以席蛟鯨。有即無,無即有,知此道者,可以制鬼神。實即虛,虛即實,知此道者,可以入金石。上即下,下即上,知此道者,可以侍星辰力。古即今,今即古,知此道者,可以卜龜筮。
  • 關尹子《文始真經》四五六
    然核芽相生,不知其幾萬株,天地雖大,不能芽空中之核;雌卵相生,不知其幾萬禽,陰陽雖妙,不能卵無雄之雌。惟其來幹我者,皆攝之以一息,則變物為我,無物無我,所謂五行者,孰能變之。      第十三章      關尹子曰:      庖人羹蟹,遺一足几上,蟹已羹,而遺足尚動。是生死者,一氣聚散爾,不生不死,而人橫計日生死。
  • 無上玉皇心印妙經
    無上玉皇心印妙經上藥三品  神與炁精  恍恍惚惚  杳杳冥冥
  • 老子《妙真經》(收藏研讀)
    妙真經簡介當年老君西遂流沙,至涵谷關,為關令尹喜演說《道德》兩篇,上下兩卷,成五千餘言
  • 炁體源流 · 太清元道真經
    元和中,孟謫仙降世,其胎親皆積至誠醇厚, 謫仙又至慈敦孝,先感東山陶大通君,先示死生之變,因命執本根焉。本根即元道也。次感南統樊大君,戊戌歲降之,口授此經。故皆大紀樞要,直指長生久視之道,蓋黃庭雲至道不煩矣。太清元道真經註解釋題曰:元者,本也,始也。道者,太上真一之道也。經者,徑也,本始之真元。此經最妙,故曰真經。
  • 【道教節日】恭賀一炁化三清玉清居清微天聖登玉清境始氣所成日天寶君元始天尊妙無上帝聖誕 | 道教密宗,窺探天機
    今值天運庚子年冬月初七日,適逢一炁化三清玉清居清微天聖登玉清境始氣所成日天寶君元始天尊妙無上帝聖壽良辰之期。
  • 炁體源流|太清元道真經
    故皆大紀樞要,直指長生久視之道,蓋黃庭雲至道不煩矣。太清元道真經註解釋題曰:元者,本也,始也。道者,太上真一之道也。經者,徑也,本始之真元。此經最妙,故曰真經。元  道  上  篇元道者,老君無上之道也。無上者,為窮高不測,為最上之宗,故曰無上。
  • 關尹子《文始真經》 四符五鑑六匕篇
    然核芽相生,不知其幾萬株,天地雖大,不能芽空中之核;雌卵相生,不知其幾萬禽,陰陽雖妙,不能卵無雄之雌。惟其來幹我者,皆攝之以一息,則變物為我,無物無我,所謂五行者,孰能變之。      第十三章      關尹子曰:      庖人羹蟹,遺一足几上,蟹已羹,而遺足尚動。是生死者,一氣聚散爾,不生不死,而人橫計日生死。
  • 《文始真經》注:篇目
    關尹子試圖通過此經,將迷茫在假「文」中的人們,帶回到「文」與「質」尚未分離的地方——「文始」之地。只因世人習慣了用文字去思維分辨,關尹子不得不用文字去描述「文始」的境界,但這並非聖人本意。如果陷在表層的文字概念境界,看到的只是「假經」。以文會意,以意悟神,到達不可思議的道體,才算讀到了真正的「文始真經」。
  • 觀音妙道蓮華經
    三稱 淨水讚 楊枝淨水。遍灑塵埃。觀音妙法道宏開。悟理上蓮臺。智慧明栽。業罪去無災。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三稱﹚ 淨口業真言 丹朱口神太和。玉池吐穢氣新。舌清齒明護衛。鍊液養命通真。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 上清大洞真經【卷一】
    畢,北向四拜,三叩齒,長跪臨目,叩齒二十四通,啟曰:糞土小兆男生臣某,至心上啟高聖萬真太上大道君,臣今入靖焚香,誦詠《上清大洞真經三十九章》,煉神保藏,乞胃管華榮,聳身乘虛,上拜帝庭,臣七祖罪釋,上生福堂。
  • 瑤池金母普渡收圓定慧解脫真經
    應化無停。驅邪縛魅。保命護身。智慧明淨。心神安寧。三魂永久。魄無喪傾。急急如律令。淨身神咒靈寶天尊。安慰身形。弟子魂魄。五臟玄冥。青龍白虎。隊仗紛紜。朱雀玄武。侍衛我真。急急如律令。瑤池金母讚瑤池金母。普遍瀛東測妙機。勸眾存德學善儀。覺悟懺悔修正果。
  • 《道藏》上清大洞真經卷一之誦經玉訣
    畢,又四拜,三叩齒,長跪啟曰:臣某至心上啟上清總仙大司馬,長生法師王三天君栢成上真。 畢,又四拜,三叩齒,長跪啟曰:臣某至心上啟降授大洞真經祖師,上真聖母紫微元君王夫人。 畢,又四拜,三叩齒,長跪啟曰:臣某至心上啟降授徊風大混合師,上真聖母中候元君王夫人,臣今入室焚香,諷讀《上清大洞真經三十九章》,伏願調和三魂,制煉七魄,屍蟲沉落,腑藏光華,百病不生,災害消滅,色返嬰孩,白日騰翥,願七祖罪解,上生福堂。
  • 絕學-帝範-君體第一和道藏-大洞真經-卷一
    糞土小兆男生臣某,今有微言,上啟玉清瓊元君,臣今登齊入室,誦詠《上清大洞真經三十九章》,伏願驅除魔試,闢卻鬼病,臣及七祖罪解福生。六天大魔王,受制幽寥,白距玃獸,赤甲毒龍,鎮守四維,備衛九重,白鷹仰鳴,奮爪振豪,萬精幽匿,滅邪破妖,天丁一怒,五嶽振搖,風火徵伐,九天啟朝。
  • 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序文及其中有關上中下三皇的記錄描述
    自非咀三靈之華,吸九光之芒,漱紫瓊之腴,嚅元氣之真者,安能遊神玄閫、駕景閬風、履空青而闡天道哉?今是書之作也,若義馭之出滄溟,杲日之破昏暝,可以滌凡塵之俗陋,藻太華之神英。是以駐心靈域,探至道於天津;默契太玄,握神樞於紫極。而日嘗跡至真之神奧,究造化之樞機,亦有年矣。
  • 衝虛至德真經解
    衝虛至德真經解卷之八竟9-衝虛至德真經解卷之九衝虛至德真經解卷之九宋杭州州學內捨生臣江遹進湯問殷湯問於夏革曰: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無物,今惡得物?後之人將謂今之無物,可乎?解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萬物盈天地之間,原其所生,同於一氣。一氣之運,其際不可終,故萬物之生相續而無間。由彼物化,遷流不已。
  • 驪山老母玄妙真經
    驪山老母玄妙真經      開經贊古仙老母。 在天台山上。 大賜慈惠。 傳先天大法。 精修妙法。 護國保鄉邦。 協運皇室。 人民得樂業。      皈命驪山老母玄妙大慈尊(三稱)      恭請驪山老母寶誥志心皈命禮(三稱)      萬靈主教。 方方闡化。 驪山洞玄奣(wěng 明也)。 成仙秘笈之道。
  • 圓明鬥姆元尊先天一炁九皇真經
    無上 元 君。三稱○淨壇神咒太上說法時。金鐘響玉音。百穢藏九地。群魔護騫林。天花散法雨。法鼓震迷沉。諸天賡善哉。金童舞瑤琴。願傾八霞光。照依皈依心。蚤法大法稿。翼侍五雲深。急急如律令○淨心神咒太上臺星。應變無停。驅邪縛魅。保命護身。智慧明淨。心神安寧。三魂永久。魄無喪傾。急急如律令。
  • 《九陽真經》與鬥酒僧
    雖深佩真經中所載武功精妙奧妙,但一味推崇『老子之學』,只重以柔克剛,以陰勝陽,尚不及陰陽互濟之妙,於是在四卷《楞枷經》的行縫中,以中文寫下了自己所創的九陽真經,自覺比之一味純陰的九陰真經更有陰陽調和、剛柔互濟的中和之道。」從中可以得到幾個基本結論:1. 《九陽真經》作者與王重陽是同時代人。可王重陽生卒幾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