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千奇百怪;古怪充斥,見怪不怪
中華上下五千年,每個地方都會形成獨特的民俗文化
「姑娘叼著個大菸袋,養活孩子吊起來」(東北)
「姑娘被叫做老太,背著娃娃談戀愛」(雲南)
「麵條像腰帶,烙餅賽鍋蓋」(陝西)
「駱駝比車跑的快,春夏秋冬一天來」(新疆)
......
這些朗朗上口的「怪」語,不但能激發人們的好奇心,還能讓人們了解當地風土人情,可謂是一個地方的地域特色文化。
濟南,又有哪些獨特的地域文化呢?
1
城市就是大教室,見面全都是老師兒
在濟南,「老師兒」,是一聲招呼,也是一種稱謂,更是一種善良和仗義的代言詞。
有一首民謠,融入了濟南的本土元素,唱出了濟南「老師兒」的與眾不同!
《濟南老師兒》
濟南老師兒
老師兒
我們不拿粉筆
也從不教書育人
不論你職業身份
年齡輩分
不論你來自哪裡
什麼崗位
祖祖輩輩傳下
一個響亮的名字兒
哎!老師兒
喊的是濟南人兒
喝著泉水長大
仗義是咱的本分
說話嗓門像咋呼
相處一起愣滋兒
我們愛崩木根兒
卻從來不點化人兒
一句親切的「老師兒」
拉近了你我的距離
哎!老師兒
。。。
濟南出門之後開口叫「老師兒」,不管做什麼,你就成功了一大半。
山東省民俗學會首任會長李萬鵬認為「老師兒」是濟南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從解放初期開始,「老師兒」作為一種對人的尊稱,在眾多稱呼中脫穎而出並逐漸演變成一個通用的稱呼語。
也有專家表示,逢人稱呼「老師兒」是儒學文化尊師重教的自然流露。在老師後面加個「兒」字更富親和力。
但實際上我們不要忽略一個細節,就是「老師」和「老師兒」 是有區別的。加「兒」並不單單是更富親和力,更是濟南話特有的兒化音。
所以總結一下就是:
尊稱+濟南話特有兒化音=濟南話最出名的詞彙=「老師兒」
2
甜沫不甜,喝一口還很鹹
甜沫,聽其名外地人會認為是甜的,但實際上是鹹粥。它是濟南傳統的大眾粥類食品,以小米麵為主熬煮,另添花生米、粉條、豇豆、五香豆腐乾、菠菜製成,又俗稱之為"五香甜沫",也是濟南的招牌名優小吃。
甜沫有數百年的歷史,濟南有關志書記載,早在明朝時期,甜沫就已經出現。
關於甜沫的名字的來源,小編知道的說法就有三個:傳說之一明末清初,因天災戰亂,大批難民紛紛擁入濟南,有一家田姓小粥鋪,經常舍粥賑濟,災民互相傳告,來粥鋪求粥者眾。粥鋪在粥內加入大量的菜葉並鹹辣調料,災民每當端碗盛粥前,見煮粥的大鍋內泛著白沫,便親切地稱之為"田沫",意思是就是田老闆賑舍的粥。時有一外地的落難書生,也來此求粥,食後感覺香美無比。後,書生考取功名做了官後,又專程來濟再喝甜沫,並取田姓之粥的意思,為粥鋪題寫"甜沫"匾額,並吟詩一首:"錯把田沫作沫甜,只因當初歷顛連。閱盡人世滄桑味,苦辣之後總是甜。"從此這種帶鹹味的粥便叫"甜沫"了。
傳說之二明朝初年(永樂十九年),朱棣遷都北京之後,設光祿寺為禮儀祭拜之地,為了祈福江山社稷,光祿寺研製了一個以稷(小米)為基底的粥,命名為茶湯。在祭祀拜天之時,賜文武百官各一碗,敬畏上天。1457年(明代天順元年),德王是英宗次子,為關切次子,英宗命光祿寺將此膳食技藝傳到濟南德王府,德王府與秦府私交甚好,將茶湯技藝傳至秦府,秦府將其改善為山東茶湯。並又在茶湯的基礎上,運用府上的膳食文化,在小米麵裡加入姜與胡椒,演化出了香辣的小米粥,並稱之為甜沫。周圍鄰居都聽說秦府有兩個很怪的食物,有個茶湯但不是茶,有個甜沫但不甜。於是,「泉城二怪」開始流傳開來。還有一說法最早並不叫「甜沫」,而是叫「添末兒」——過去老濟南早上起來吃飯,粥做好了,還要再添上點粉條、蔬菜、花生、調料之類的「末兒」,一嘗,味道好極了!「添末兒」就傳開了。後來人們才依其諧音雅化成了「甜沫」。據甜沫唐第四代傳承人唐松濤說,再早他們家賣甜沫時候,招牌上寫的不是甜沫,而是「添沫」。
3
石頭是溼的,玫瑰是吃的
驢皮可不是用來吹的
地下水從石縫中湧出,青石板常年溼潤。
記憶中的老濟南,每一條巷子,每一個泉眼都汩汩地冒著水,常年溼潤著巷子中的石板路。滋潤著老濟南人,記憶著與泉水有關的歡樂。
濟南泉水資源豐富,那它的成因又是什麼呢?
濟南的玫瑰不僅可以看,還可以吃。
平陰玫瑰栽培歷史悠久,史書記載平陰栽植始於唐朝,明萬曆年間繁衍擴大。其香甜如意,芳香四溢,具有香氣正,清香、甜香、濃香等特點,也被稱為"中國傳統玫瑰的代表",更重要的是,不僅好看而且好吃。好看
好吃
《平陰竹枝詞》載:「隙地生來千萬枝,恰似紅豆寄相思。玫瑰花放香如海,正是家家酒熟時」。
從明代開始,平陰人已經將玫瑰花用於釀製玫瑰酒、搓制玫瑰醬和製作玫瑰風味糕點。
現在,玫瑰製成的玫瑰醬、玫瑰膏、玫瑰精油等多種產品已經成為市民遊客最喜愛的濟南特產之一了。
驢皮是製作阿膠的主要原料
平陰縣東阿鎮西有一座山,名叫獅耳山、其上生長几百種中草藥。在清·曹炳章《增訂偽藥條辨》、前世界書局編的《中國藥學大辭典》等許多本草中均提到這座山。大意是:阿膠出東阿(今天的東阿鎮),驢吃獅耳山的草,飲狼溪河的水,至冬宰殺取其皮,才能熬成正宗阿膠。
《神農本草經》中就對阿膠有記載,「阿膠,出東阿,故名阿膠」,此處的「東阿」指的是濟南市平陰縣東阿鎮。福牌阿膠即發源於此,是千年東阿鎮正宗阿膠文化的繼承者。福牌阿膠坐擁三大不可複製性優勢,獨家使用唯一傳統熬膠用水——「陰陽水」制膠,獨家使用熬製貢膠的獅耳山驢皮,並作為唯一的選料標準,連續多年被國家評選為「金牌採購商」,獨家繼承流傳千年的東阿鎮「貢膠」熬製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遵古炮製。
所以說,濟南的驢皮是千年以來真正入藥阿膠的,名聲不是吹出來的。
4
蔥白拿來當拐杖,小孩吃它用肩扛
這裡所說的可以用蔥白當拐杖的,無疑就是濟南章丘大蔥。章丘大蔥的良種之一是"大梧桐",民間稱之為"蔥王",單棵重達3斤,高達2米,其中的蔥白高80釐米,差不多就是拐杖的高度了。這樣的大蔥吃起來,小孩子非得扛到肩膀才行。
章丘大蔥距今已有500餘年的栽培歷史。章丘大蔥辣味稍淡,微露清甜,脆嫩可口,蔥白很大,且易久藏。章丘大蔥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多種維生素、胺基酸和礦物質,特別是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C和具有強大的殺菌能力的蒜素。
5
早起晨練帶水桶 北園蘿蔔都不紅
晨練+打水,一舉兩得
濟南是著名的泉城,濟南人歷史上就有早起到黑虎泉等泉水池畔打水飲用的習慣,早起後去泉畔晨練健身,順手拿著水桶打些泉水回家飲用,可謂一舉兩得。
為更好的保護泉水景觀,同時滿足市民的用水需求及遊客的泉水體驗,濟南市區設置黑虎泉、琵琶泉、白石泉、王府池子、老東門、迎仙泉等打水點。早起泉邊晨練,帶桶打水成為濟南一道獨特的風景。
北園的蘿蔔——半青
過去,濟南北園地區多池塘,盛產蓮藕、蘿蔔。其中的北園蘿蔔表皮半青半白,入口香脆。
濟南常用「北園的蘿蔔——半青」形容一個人做事莽撞、不懂規矩。
6
茶湯不是茶,衝泡全靠磨成渣
早在五百多年前,明代宮廷小吃中,茶湯已赫赫有名。泉水茶湯是老濟南特色產品,因為「茶湯」名字中帶個茶字,不少人會把「茶湯」跟茶掛鈎,但是吃到嘴裡的時候會發現「茶湯」是沒有茶味的,被叫作「茶湯」卻不是茶葉泡成的。
茶湯因用水衝熟,如沏茶一般(並不是用茶葉),故名「茶湯」。茶湯味甜香醇,色澤杏黃,味道細膩耐品......
濟南的「茶湯」是把上等的龍山小米磨成粉炒熟後,再用泉水衝泡而成。並根據口味加入磨成渣的芝麻、花生、葵花籽、核桃仁、葡萄乾等配料來提味。
7
汶河百裡向西流
「大河向東流,天上的星星參北鬥」,這本是人們最常見的現象,可偏偏就有汶河一直往西流淌。
其實,汶河的流向是由地勢決定的。汶河流域地勢東高西低,北高南低,水流自然自東向西流。當然,汶河綿延數百裡,進入泰安境內的東平湖。東平湖水流進黃河,黃河還是向東流,最終流入大海。
大汶河公園經過提升改造,成為集休閒、自然、親水、文化於一體的開放式「城市濱水文化公園」,在國家林業局公布的2015年批准國家溼地公園試點名單中,大汶河國家溼地公園名列其中。
8
魚頭賣得比魚快 億年燕石到處擺
魚頭賣得比魚快
魚頭燉湯,是雪野的專利,深受百姓喜愛。後來經過旅遊者們品嘗後,大加讚賞,成為濟南美食的一大亮點。久而久之,萊蕪、鋼城市場上的魚頭反而比整條魚賣得還快。過去,魚頭是通常被扔掉或棄之不食的。濟南人民將腐朽化為神奇,把魚頭做成美食,而且深受大家的喜愛,確實算上一大怪。
做雪野魚頭湯的魚頭必須是雪野湖的花鰱魚,熬湯的水必須是用純正的山上的水,用獨特的秘制配料,用木頭火慢慢的燉,這樣燉出來的魚頭肉質特別鮮嫩,熬出來的湯如牛奶一般的白,魚肉吃起來入口即化,特別的香。雪野魚頭的營養非常豐富,可以讓人清心明目,補腎健腰,還能強身健體,被省經貿委組織的專家評為「山東名小吃」,有「不吃花鰱頭,枉來雪野遊」之說。
億年燕石到處擺
燕子石,燕子石生成於古代寒武紀後期,是我國稀有的古生物化石之一。三葉蟲生成於五億年前的寒武紀,到中生代開始消亡,先後統治海洋達三億年之久。經過大自然的滄桑巨變,這些三葉蟲的遺體形成化石後,形狀姿態像飛翔的燕子,所以人們將這種石頭稱為"燕子石"。
濟南市萊蕪區牛泉鎮聖井村一帶是我國燕子石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而且品質上乘,是濟南的一大「寶」也!
有人曾帶一塊燕子石到新疆烏魯木齊的親戚家,正好有人是搞地質工作的,他非常驚異這裡還有如此礦產,視為珍寶!據說在牛泉鎮的聖井村一帶到處都是,可能是因為多了,所以當地人開始並不重視燕石。現在人們已了解燕子石的珍貴,對古化石進行了合理開發,重點保護,製作的燕子石工藝品如"多福硯"、"鴻福硯"等色澤古雅,姿質溫潤,紋彩特異,成為記錄滄桑巨變的稀世珍寶和耐人玩味的收藏珍品。
9
蛇不見來蛙不鳴,大明湖裡少水怪
據清代的《歷城縣誌》記載:「湖出城中,擅奇宇內;異在恆雨不漲,久旱不涸,蛇不見,蛙不鳴。」
圍繞大明湖裡「蛇不見,蛙不鳴」的千古之謎,在濟南流傳著兩個傳說。
第一個傳說,與乾隆皇帝有關傳說一年夏天,乾隆皇帝遊覽大明湖,中午在歷下亭休息,看見蛇遊動,蛙齊鳴,難以入睡,遂下令蛇回洞穴,蛙也不準鳴叫。皇帝金口玉言一出,從此,大明湖的蛇便銷聲匿跡,青蛙也不叫了,從而出現了「蛇不見,蛙不鳴」的奇特現象。
另一個民間傳說古時候,濟南的北園住著母子三人,靠撈魚捕蟹度日。不幸的是,母親突然染病一病不起,雖經多方求治仍不見好轉。妹妹心中焦急,竟獨自一人到城北大明國寺許願。不料,卻被這個寺院的惡僧盯上……哥哥去寺院救妹妹,也被誣陷送往官府定罪。眼見妹妹淪入賊手,官府與惡僧狼狽為奸,自己又要含冤入獄……哥哥雙膝跪地,仰面朝天,捶胸大叫……忽然間,天空烏雲翻滾,電閃雷鳴,狂風大作,暴雨傾盆……隨著一個驚天霹靂,天塌地陷,大明國寺頃刻間沉入地下,原址則變成了一個很大的湖,就是現在的大明湖,而寺內的惡僧則一個個沉入湖底,變成了蛇和蛤蟆。為了懲治他們,由惡僧變成的蛇只能鑽入湖底,隱匿起來,而變成蛤蟆的則只會生氣鼓肚,卻叫不出聲來。老濟南又有一句歇後語:「大明湖的蛤蟆——幹鼓肚」。
大明湖有我國四大自然生態之謎之一的「蛇不見,蛙不鳴」自然生態之謎。按照自然界特點,有水的地方就有水蛇,有青蛙。就有叫聲,而大明湖沒有水蛇,有青蛙卻聽不到蛙聲。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把護城河裡呱呱直叫的青蛙放到大明湖裡,立刻就不叫了,把原來在大明湖不會叫的青蛙放到護城河,到了一定時期就會呱呱直叫。大明湖「蛇不見,蛙不鳴」的現象也被記載在《歷城縣誌》中,而且已被列為我國四大自然生態之謎之一。
10
四門不對北門不開,濟南城裡第十怪
四門不對
據《歷城縣誌》記載,濟南的四處城門,「南居中;東偏北;西偏南;北偏東。西去南近;東去北近」。
所謂「四門」,指的是濟南城的東、西、南、北四處城門。一般說來,一座城的東門和西門、南門和北門都是遙遙相對,或基本相對。可是濟南的東城門和西城門並不相對,南城門和北城門也根本不對。現在城牆雖已拆除,但是它們互不相對的情況,還是非常清楚的。
(原西門處 )
濟南的西門,即濼源門,處在東西主要交通幹線上。進西門一直往東,經過泉城路、按察司街南口(從這裡稍微往東就是原來的東城牆根)、青龍橋,可到解放橋;但解放橋並不是濟南城的東門,也不在東、西門的中軸線上,而是在解放後濟南東門的南邊新開闢的一條東西路上。
(原東門處)
濟南的東門,原名「齊川門」,在過去五路公共汽車東端的終點站附近。從西往東通往東門的大路,是從大明湖門前往東,經過鵲華橋街、大梁隅首、東門大街,而後到達東門。這條路和西門裡的泉城路東西平行,並不銜接。
也就是說,東西城門是互不相對的。
(原南門處)
濟南的南門,原名「舜田門」,早已拆除。但從現在的濟南劇院往北的大橋,即是正對原來南門的南護城河橋。過橋北行,經過舜井街,穿越泉城路到縣西巷北頭。如再往北,則是另外一條東西街(後宰門街),也通不到北城門。
(匯波樓)
濟南的北城門,即大明湖東北角匯波橋下的「匯波門」,原來是濟南的水門,舊名「水北門」。從北門過來,即出大明湖東門南行,經過歷山街、按察司街,到歷山頂街南頭,也就到了現在的解放閣,隔河即黑虎泉,往南已無路可通。這裡離南門已經很遠,它是在過去從南門城牆向東門城牆延伸拐彎的地方,和原來的南門並不相對。
可見,南門和北門也不通。
北門不開
(北水門)
匯波門最初被稱為北水門,為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曾鞏任齊州知州時所建,原屬於洩洪、阻洪作用的水利工程,門中設有調節水量的水閘,濟南內城中眾泉匯流至大明湖後從該門中洩出,入北護城河,然後流進小清河。由於濟南舊城地勢為西南向北、向東傾斜,一般降雨時城門可承擔洩出城內積水的作用,大雨時可緊閉城門,將城區與蓄洪區用城牆隔開,從而阻止洪水倒灌。由於是水門,不是用於通行的,行人無法通過,因此有「北門不開」的說法。
濟南的這些怪象你都知道嗎?你還知道濟南有哪些獨特之處?留言和大家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