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戰爭:競技場》目前測試階段出現的四大陣營(羅馬、希臘、迦太基、蠻族)中,對於大部分玩家,最熟悉又最陌生的陣營恐怕就是蠻族了。因為對於中國玩家來說「蠻族」這個詞實在是太熟悉不過,蠻族關聯浮現的一串詞就是: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但眼中所看,顯然非腦中所念,《全面戰爭:競技場》遊戲中的蠻族到底是個啥玩意?
中國古代歷史上,四大蠻夷之地中「南蠻」的知名度毫無疑問是最高的,這個要多虧《三國演義》的精彩鋪陳,讓歷史迷們深深記住了南蠻這個地域名稱。不過三國時期的南蠻和與最早南蠻這個詞出現的含義以及地域是不太相同的(南蠻的稱謂最早出現在周代的《禮記》王制篇)。因為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繁榮,而這以外的地方,在古代都被認為是蠻夷。而南蠻的第一形象代言人莫過於南蠻王孟獲了!而七擒孟獲幾乎是小孩子都爛熟於心的故事情節了。
文化雖然不同,但人性是相通的。在中國古代,中原地區以外的地方被稱為蠻夷之地,在歐洲也不例外,對於當時佔據主流文化與主流語言的羅馬共和國而言,不使用通用語的落後地區的人就他們被稱為蠻族。《全面戰爭:競技場》中出現的四大蠻族指揮官,生活在大概公元前100年-公元前10年之間,在中國歷史上剛好對應東漢時期。這個時期,羅馬人凱撒正在忙於對付歐洲各大蠻族,而200年後,諸葛亮也開啟了南徵的軍事行動。顯然,西方和東方都處於主流文明和區域文明的碰撞之中。
如果對歷史不熟,那麼看過熱門電視劇或者小說《權利的遊戲》,總會對裡面的劇情有點映像。其中佔據了後期大部分敘事篇章的,就是關於「高等」文明出身的雪諾與北方「野人」的愛恨情仇。有歷史的地方都會有蠻族,權遊中文明人與「野人」的矛盾一直貫穿整部作品,即使面臨「夜王」這個共同的敵人,也是在最後岌岌可危的形勢下,雪諾苦苦多方協調,才讓各方勢力接受和「野人」並肩作戰的事實。電視劇還是比較深刻地描述了主流文明和蠻族不可調和的矛盾與心理活動。
進入主題,歐洲的蠻族主要是指羅馬帝國時期對周遭部落和民族的稱呼,他們文化經濟相對落後,不使用通用語。其中有:日耳曼人、凱爾特人、斯拉夫人被稱為三大歐洲蠻族。由於斯拉夫人大部分分布在東歐地區,而與《全面戰爭:競技場》主要相關的蠻族指揮官都是屬於西歐範圍,也就是說,遊戲裡的四大指揮官阿米尼烏斯、維欽託利、布狄卡、安比奧裡克斯都是日耳曼人以及凱爾特人。接來我們來一一介紹。
【維欽託利】公元前82年-公元前46年
維欽託利是高盧阿維爾尼部落首領之子。之前有提到歐洲的三大蠻族,裡面並沒有高盧人,但高盧人在現今幾乎是和法國人畫上等號的,所以又一次出現了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名詞。那麼問題來了,這到底是什麼人?其實高盧人是廣泛分布在今天法國、比利時、瑞士、荷蘭、德國南部和義大利北部的凱爾特人,是古羅馬人對這一帶人的統稱,也就是高盧人還是屬於歐洲三大蠻族之一的。
維欽託利的一生致力於驅逐入侵的羅馬軍隊,堪稱一位悲劇色彩濃厚的民族英雄。公元前59年時任高盧總督的凱撒入侵給這個地區帶來了對高盧人來說極大的災難,高盧人不得不聯合起來激烈地抵抗羅馬人的入侵。如後續會講到的阿米尼烏斯一樣,維欽託利曾在羅馬軍隊中任職過,擔任騎兵軍團將領,對於羅馬軍隊的戰鬥能力與戰術素養了熟於心,他與阿米尼烏斯的策略相同:不可硬攻!於是制訂了堅持「遊擊戰」的軍事策略,不停對羅馬人騷擾。凱撒也因此視高盧人為「懦夫」。
羅馬人行軍糧草輜重通常是就地取材,維欽託利看準這一特點,聯合各個部落,燒毀農田與村莊不給羅馬人留下任何供給的可能性,這一舉措被稱為:焦土抗戰。不過這個策略在一個叫「阿瓦利肯」的城市失效了,當地百姓懇請維欽託利放過他們的家園,與阿瓦利肯同存亡,共同抗擊羅馬。但這個看似令人熱血沸騰的城市保衛戰,卻奠定了高盧人最終失敗的結局。羅馬人高超的攻城技術得以體現:2座25米的攻城塔,和一座長度近百米的雲梯,讓阿瓦利肯不堪一擊。這次城市保衛戰以近4萬人的生命被屠殺而告終。
不過隨後在戈高維亞反擊戰中,維欽託利憑藉軍事才能帥軍擊敗羅馬軍隊,一掃之前失敗的陰霾,突然讓高盧人看到了希望,然而他們怎麼也想不到,這竟會是高盧人最後一次希望。缺乏戰術素養的高盧人,被勝利衝昏頭腦,把「遊擊戰」的策略早早丟進塵埃裡,奮不顧身的去搶劫羅馬人輜重的時候,深深陷入了羅馬戰陣中。
大敗之後,維欽託利率領殘部撤回到阿萊西亞要塞。維欽託利不會想到,「阿萊西亞」這個名字將會和一場慘烈的戰役同框,用高盧人的鮮血湊出哀鳴。阿萊西亞要塞三面環高地,僅留有一面可以進攻,可謂是天然的防守屏障。維欽託利本打算死守,等待聯絡好的其他高盧各部25萬大軍,以「漢堡」似的策略夾攻凱撒。
但文明高度發達的羅馬人配上縝密的軍事體系,竟然想出了雙層壕溝的方式來抵抗高盧人的進攻。兩道寬5米的壕溝,以及陷阱和寨牆,一下子阻斷了高盧援軍的步伐。這次「逆天」的人工土木軍事防禦系統,堪稱是軍事歷史傑作。高盧人三番五次的進攻都以失敗告終。
不過天佑凱撒,高盧人隨後本為一次智取的突襲又一次給了凱撒的軍事天賦的機會。高盧援軍發現正面強攻無望,於是派奇兵繞道羅馬北部防禦最薄弱的地方發起猛攻,凱撒臨危不亂,身披羅馬軍團標誌性的猩紅色鬥篷親自迎戰,羅馬隨後士氣大振,一舉撲滅高盧援軍的奇襲。「穩住!我們能贏!」,這是凱撒給羅馬軍團最強的暗示。不僅如此,凱撒以奇致奇,將未投入進戰鬥的日耳曼騎兵部隊派出,襲擊高盧人背後,還未做好防禦準備的高盧人,一下子竟然被衝得潰不成軍。
最終,心中無望的維欽託利向凱撒投降,被關押長達6年之後,公元前46年被處以絞刑,高盧民族英雄從此成為歷史。
【阿米尼烏斯】公元前18年-公元21年
出生於日耳曼尼亞(現今德國),實際上他的名字叫Hermann,拉丁名為Arminius(阿米尼烏斯)。他的父親是日耳曼部族切魯西人的首領,政治上較為親羅馬,因此從小就便被父親送到羅馬作政治人質,而因為這段經歷他從小便精通拉丁語。在羅馬生活期間,羅馬人的現今的軍事體系和氛圍深深影響了他。作為羅馬人瓦拉斯麾下輔助騎兵部隊的首領,他深知羅馬軍隊的強大,但同時也讓他腦中構建了一套完整的軍事戰術思維。這段傳奇經歷,有沒有似曾相識?因為這放在中國,就是燕國太子丹的故事。
雖然,日耳曼人加入羅馬軍團,並且取得羅馬公民資格並非十分罕見的事情,但是同化這個民族確十分困難。羅馬人應該不太能想到,幫助羅馬屢次平亂,並深受羅馬軍隊愛戴的騎士隊長居然成為日後的叛軍首領。
公元9年,羅馬將軍瓦盧斯率領三支羅馬軍團鎮壓日耳曼起義,產生了歷史上一場著名的
「條頓堡森林戰役」。瓦盧斯本人雖然知識淵博,軍事經驗豐富,但因在驕奢淫逸的貴族家庭長大,這讓他一直背負「紈絝子弟」的不良名聲,不過他確實作風不良,再加上對日耳曼人民的「貪婪殘暴」,導致日耳曼人對他頗為不滿。
由於阿米尼烏斯深知羅馬軍團正面作戰能力,不能正面硬剛。但認真分析了瓦盧斯的容易輕敵的性格後,阿米尼烏斯先聯絡了幾個日耳曼的部落假意歸順羅馬人。果然,瓦盧斯很給面子的就放鬆了警惕,甚至把手下士兵分散開去駐守城鎮。這期間也有人告發阿米尼烏斯正在醞釀一場陰謀。但竟然被瓦盧斯一通數落。
阿米尼烏斯在羅馬人和日耳曼人之間玩起了「無間道」,將羅馬軍團引誘至條頓堡森林,讓軍團陷入喬西組早早布好的埋伏之中,就這樣,阿米尼烏斯學以致用,用在羅馬學到的軍事才華,深刻地運用到羅馬人身上, 讓整整三支羅馬軍團(20000多人)灰飛煙滅。這場戰鬥極大程度遏制了羅馬人在日耳曼地區的擴張。萊茵河從此成為羅馬向北疆域的最外緣。
但阿米尼烏斯也並未因此獲得好的收場,再次之後雖然他努力整合各方部落,但還是並未徹底獲得喬西族的信任,而公元14年羅馬大將日耳曼尼庫斯一舉殲滅喬西族,隨後阿米尼烏斯卻在公元19年被人暗殺,一切又歸於平靜,他的雕像如今靜靜地矗立在條頓堡森林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