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6 10: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你猜,世界上最「有毒」的一項運動方式是什麼?
當然是馬~拉~松~啦
是不是看完密集恐極症都犯了?!
但是,你知道馬拉松為什麼這麼火嗎?
且聽小編慢慢道來~
馬拉松(Marathon)是國際長跑比賽項目,按跑步程數不同,可分為全程馬拉松(Full Marathon),半程馬拉松(Half Marathon)和四分馬拉松(Quarter Marathon),其中全程比賽最為普及,總長42.195公裡。
因崔斯汀~當然不是「馬」拉著「松」我們在Google Ngram Viewer上檢索了「marathon」,得到下面的趨勢圖,該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馬拉松從誕生到發展再到繁榮的過程。
關鍵詞「marathon」詞頻趨勢圖1:用「marathon」在Google Ngram的搜索結果在Ngram中可以看到,馬拉松設項之後的19世紀末是馬拉松的萌發期。二戰之後,馬拉松開始復興,從Ngram中可以看到這一階段的馬拉松的詞頻是在波折中向上的。馬拉松詞頻的激增是在20世紀70年代,這一時期,也是馬拉松發展的關鍵時刻。
70年代的兩件重要的事情:1.女性正式進入馬拉松賽事;2.紐約馬拉松賽事的舉辦。尤其是紐約馬拉松賽事的舉辦,使得研究馬拉松運動的論文較之前大量出現。而媒體、電視對這項賽事的報導及轉播也使得馬拉松得到廣泛的傳播,引起了馬拉松熱。
當我們把關鍵詞換成中文「馬拉松」的時候,看見中國的馬拉松發展有著自己的特色路徑。不同語言的關鍵詞檢索出了不同的發展趨勢,說明該語言民眾和社會對這一話題的關注。
關鍵詞「馬拉松」詞頻趨勢圖2:用「馬拉松」在Google Ngram的搜索結果
圖2中,中文詞「馬拉松」在1903和1933年出現兩次較大的詞頻波動,這一時期對馬拉松的關注,是由於受到「內憂外困」的打擊,清王朝的統治受到威脅,洋務派為了尋求解決「內憂外困」的出路,選擇了學習西方軍事技術的「自強之路」。馬拉松在這一時期的急升也是出於
打破「東亞病夫」的汙名化敘事,尋求個人和國家的自強獨立。
建國、改革開放和北京奧運會三個時間節點對馬拉松的普及有很大的推動作用,體育作為一種文化娛樂,與經濟政治社會條件相適應。建國初期,改革開放經濟起航,北京奧運會,都是馬拉松在中國發展的關鍵節點。1958中國將馬拉松賽事確定為全運會正式比賽項目,1981年北京舉辦全國第一個市場化運作的田徑賽事,可以從圖2中看出,這兩個時間點的「馬拉松」關注度都大幅增加。
從2011年到2015年,中國馬拉松舉辦次數和參與人數都大幅增長。2015年,僅在中國田徑協會註冊備案的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就達到了134場,比2014年增加了83場。共有150萬人次參與了去年的馬拉松賽事,涵蓋了全國4個直轄市和23個省、自治區的79個城市。
數據火鍋開吃了你和馬拉松有什麼故事?留言告訴我們吧~
作者|王伊楠、包無瑕、馬揚、範欣
編輯|包無瑕、範欣
指導教師 | 葉韋明
稿件首發於「數據火鍋」公號,轉載請註明出處「未來媒體實驗室」、作者名以及「發自澎湃新聞湃客頻道」。
關鍵詞 >> 馬拉松 發展史 marathon 二戰 洋務派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