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智谷趨勢
◎作者 | 金菁(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經濟與管理研究院副院長。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
錢的千年興衰史:稀釋和保衛財富之戰
作者: 金菁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20-5
美元是如何獲得霸權地位的?
美國經濟學家巴裡·埃森格林曾說:「美國只用幾分錢的成本就可以印出100美元的綠票子,但其他國家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資源來生產並提供100美元的商品,美國就這樣對全世界收著鑄幣稅,如同中世紀的領主們所做的一樣」。美元具有這一的權利,並非與生俱來,正如金菁教授在其最新力作《錢的千年興衰史》一書中指出:「儲備貨幣需要與黃金掛鈎才能成立的邏輯慢慢地被美國在全世界強大的軍事存在所取代:美國是軍事上最強大的國家,它有遍布於歐洲、中東和太平洋的強大軍事存在,所以它印的貨幣就是世界的儲備貨幣,這可謂是在群體意識層面出現的乾坤大挪移了。」《錢的千年興衰史》中,金菁教授向我們詳盡展示了美元獲得其霸權地位這一曲折的過程,讓我們對於今天的全球經濟和貨幣體系,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嶄露頭角
一戰帶來的天賜良機
戰前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倫敦是全球金融系統的結算中心,在國際資本流動體系中處於中心地位。英國還直接和間接地控制著全球70%的電報電纜網絡、55%的海上貿易運輸和全球貨船每年使用的75%的焦煤。
但到了19世紀末,德國無論是在工業化的速度、質量和科學技術水平上,還是在國力發展速度上,都讓已經先期工業化的國家感到恐懼,尤其是英國。英國這時雖然依舊握有海上霸權,但是維持日不落帝國已經力不從心。
1914年,德國修建的從柏林伸向巴格達的鐵路已經完成了400公裡,這條陸路運輸線可以直接打開橫穿歐亞大陸的貿易通道。這個行動使英國不僅感到它以蘇伊士運河為紐帶來維繫英倫與印度和澳洲殖民地之間的地緣格局如芒在背,而且還直接逼近英國在伊朗的油田範圍。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訪問塞爾維亞首都塞拉耶佛時遇刺。很多史實顯示這是一個刻意的安排,目的就是讓俄國與英國更一致地秘密圍堵德國。
奧匈帝國在王儲遇刺調查無果近一個月後對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各國迅速站隊:德國、土耳其和保加利亞站在奧匈帝國一邊成為同盟國;而英國、法國、俄國、義大利和後來在1917年4月才參戰的美國等國家組成協約國。
戰爭中
英國的頹勢
要打仗,就需要錢。英國到大戰前依舊是全世界的金融中心。戰事一起,英國對海外物資和武器的需求,很快就使它依賴上了美國的製造業。
英國從美國採購的金額是30億,採購清單涉及美國一千多個製造商,最大的贏家包括如今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名字,如:通用電氣、杜邦、美國鋼鐵等。這個龐大的採購將在戰前工業產值就超越了英國的美國製造業推向了頂峰。連當時的德國人都驚嘆美國把其製造業轉變為軍火製造的速度。
與此同時,英國和美國的貿易逆差極速擴大,從1914年的7 490萬英鎊逐年增加到1918年的4.88億英鎊,是4年前的6.5倍。
政府能籌錢打仗的方式就那麼幾種,英國政府做的,也無非是我們之前介紹的幾百年來的做法:收稅、借債和貨幣貶值。
要支付龐大的財政赤字和貿易逆差,以及因貿易逆差而導致的英鎊對美元的貶值,使得英國越來越難以招架。除了變賣黃金儲備和其他金融資產,英國最終也被迫放棄金本位,大舉借債。
美國的逆襲
一戰剛剛爆發時,歐洲因籌措資金大量拋售持有的美國股票和債券,引起市場恐慌,造成美國股市關市三個多月,對外貿易大幅度下滑,經濟步入衰退,失業率達到16.4%,銀行出現擠兌,黃金流失。
然而戰爭使情況很快發生逆轉:歐洲戰事對美國的物資需求使美國的出口轉而迅速攀升,軍備生產不僅極大地推升了製造業及其出口,失業率也迅速下降到6.3%。一戰爆發後的美國參戰,恰巧給了美國走出1913—1914年經濟危機的歷史機遇。
美國從1917年4月參戰,到1918年11月停火,僅參戰一年半。歐洲各國因戰事需要大量採購美國的原材料、補給和武器裝備,而美國也積極給協約國提供信貸支持。在整個大戰期間,歐洲各國是黃金的淨流出國,美國是淨流入國。美國的真實出口總額從1913年到1916年的四年間翻了一番。黃金源源不斷地從歐洲流進美國:從1914年8月至1917年4月,淨流入11.2億美元,貨幣黃金的存量從15.7億美元增加到28.5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國際金融中心已經從倫敦轉移到了大西洋彼岸的紐約。
戰後
第一次世界大戰歷經四年零四個月後終於停火了,戰場又轉移到《凡爾賽和約》的談判桌上。
英國:失去的十年
英國央行行長急於保住英國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因此希望儘快恢復因戰爭而廢止的金本位。既要進口大量戰爭所需的物資,又要保持幣值穩定的雙重目標,這在黃金大量流失的情況下是難以維繫的。英國的通貨膨脹已經導致戰後英鎊在外匯市場上實際的匯率跌至3.5美元兌1英鎊,然而出於維護英國的國家「尊嚴」考慮,英國堅持用戰前4.86美元對1英鎊的匯率;結果高估的英鎊使英國的出口產品毫無競爭力,加之日益失去彈性的勞動力市場,使得整個20世紀20年代成為英國失去的十年。
德國:令人絕望的通脹
德國因戰敗賠款而無節制地印發德國馬克,給戰後的魏瑪共和國時期帶來了令人絕望的惡性通貨膨脹。面對《凡爾賽和約》的嚴苛賠款要求,德國央行當務之急就是恢復德國馬克的幣值穩定。
法國:佔領軍增加開支
法國希望藉助巴黎協議,從德國最大限度地獲得戰爭賠款。在從德國獲得賠款進度並不如願後,法國派軍隊佔領了德國的魯爾工業區,結果魯爾區德國人的不合作更使賠款大打折扣,而法國支付佔領軍的費用又成了一筆額外的高昂支出,同時法國以增加印鈔來應付支出,又使德國的惡性通脹蔓延到法國。
二、戰後貨幣會議
不管怎麼說,停戰了就要恢復生產,重塑貿易通道。參戰各國的巨大戰爭開銷不僅使各國財政入不敷出,而且也都被迫放棄了金本位。要恢復貿易、重建經濟,前提就是重建匯率體系,不然被各國律法分割的各色紙幣又怎能作為流通媒介,實現各國物產的互通有無呢?如何在各國的紙幣之間重新建立換算機制,就是1922年4月熱那亞會議的一個重要議題。
這次會議推出了解決貨幣問題的「決議」最關鍵是:
·黃金是所有歐洲國家目前都接受的共同標準。
·美國保證美元可以兌換黃金。
·其他國家的貨幣,包括英鎊,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兌換黃金用於流通。
·在這些國家,黃金只能作為國際間結算的大分量金塊使用。
·英國不僅持有黃金,也持有可以隨時兌換黃金的美元,而其他國家則是持有英鎊。
因此在20年代的金匯兌本位制中,最關鍵的貨幣就是英鎊和美元。
英鎊的離場
英國政府既要維持金本位,又要一個相對於黃金高估的英鎊。高估的英鎊不僅使英國的產業在國際市場上毫無競爭力可言,而貿易夥伴也終究會把與英國進行貿易而得的英鎊拿去兌換黃金,作為金匯兌本位制儲備貨幣的英鎊,終究在1931年放棄了金本位。英國重塑國際金融中心的雄心就此破滅。
美國是一戰後第一個恢復金本位的國家,同時也是最終將自己的貨幣錨定於黃金的國家。就此,美元初步奠定了其霸權地位。
三、馬歇爾計劃和歐洲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承諾35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因此美元也就直接成為儲備貨幣:任何其他國家的政府都可以拿著35美元找美聯儲兌換一盎司黃金。
1971年8月15日,尼克森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美金徹底地變成美元,全世界正式進入純紙幣時代。
如果說在金匯兌本位下,那個最終可以兌換黃金的貨幣就是世界儲備貨幣,那麼黃金就依舊是最終的儲備資產。然而在一個與黃金無關的純紙幣系統裡,那個全世界都當作儲備資產持有的貨幣是靠什麼維繫的呢?美國solari 諮詢公司總裁凱薩琳奧斯丁菲茲在接受自媒體採訪時,當被問及下次美聯儲再實行量化寬鬆是否可能就不起作用了,她這樣回答:「這是一個軍事問題!」
布雷頓森林體系
1944年,45個國家的代表聚首新罕布夏州布雷頓森林華盛頓山酒店,構建了戰後各國的貨幣和匯率體系,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稱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服務於這個體系的兩個機構就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
布雷頓森林體系協議的一個重要設計師凱恩斯當時就揚言,他們要建立的系統「恰恰與金本位相反」,要架構一個各國自行建立的紙本位及它們之間的浮動匯率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構建之初,還是依託金匯兌本位制:各國自行發行的貨幣以黃金或是可以兌換成黃金的貨幣(也就是美元)為儲備。因此各國實際上是將自己的貨幣與美元掛鈎,而美國則向各國政府承諾以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黃金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不能直接用來購買東西,只能作為國際貿易的政府間結算之用;美元,這個最終與黃金掛鈎的貨幣,原則上就被視為同黃金一樣的資產。
從1944年開始,黃金持續流入美國,到1949年,美國的黃金儲備達到248億美元之多,按照當時35美元兌一盎司黃金的匯價,大約折合22 000噸黃金,這相當於除去蘇聯集團和國際組織的整個西方世界所持有的貨幣黃金的72%。美國的貨幣黃金儲備量也是美元要求的黃金儲備數量加上外國政府持有短期美元資產之和的1.33倍,超額覆蓋。
馬歇爾計劃
二戰後,美國忠實地踐行了凱恩斯主義,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通過歐洲復興計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馬歇爾計劃,繼續擴張著信貸。馬歇爾計劃向西歐提供的125億美元援助的具體分配是:英國26%,法國18%,西德約11%,另有18個國家分享剩餘部分。
美國的產業大公司成為這個計劃最大的受益方。如同美國的內政部長朱利亞斯克魯格所言,馬歇爾計劃「本質上是為了我們自己的生產力持續發展和繁榮」。德克薩斯州棉花商人威廉克萊頓1946年又被任命為副國務卿,主理經濟事務。他當時直截了當地說:「我們需要市場——很大的市場——來做買賣。」
馬歇爾計劃向西歐提供了大量的美元和美元信貸。同時,這些國家由於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也積聚了大量美元。同時美國大張旗鼓地花錢,購買其他國家的物產和消費品,無須顧慮自己的出口換匯能力,反正自己印的美元各國都接受,什麼都買得到。有誰可以抗拒這種誘惑呢?然而需要擔心的,是大家都拿著美元來換黃金的時候。
整個50年代,美國的黃金儲量,除了1956年和1957年有所增加,其他年份都一路下降,到了50年代末,美國的貨幣黃金持有量,比起發行美元所要求的黃金儲備數量加上外國政府持有短期美元資產權益之和,只有後者的六成不到。全世界美元過剩。
是「特裡芬難題」,還是賴帳的辦法?
1960年,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特裡芬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列出了美元所處的兩難境地:一方面,美國源源不斷地給世界提供著美元流動性,用美元購買全世界的商品,這必定反映到美國的貿易赤字上;但是如果美國停止這麼做,全世界會面臨流動性短缺並導致通貨緊縮。另一方面,如果美國持續地為世界提供這種流動性造成美元泛濫,也一定會導致大家拋售美元,而使美元大幅貶值,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就會不保。這個難題猛一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它忽視了或說是根本無視布雷頓森林體系成立的前提條件——美元之所以成為儲備貨幣,是因為美國政府對其他國家承諾,35美元一定可以隨時換到一盎司黃金。
美國經濟學家巴裡埃森格林說:美國只用幾分錢的成本就可以印出來100美元的綠票子,但是其他國家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資源來生產並提供100美元的商品,美國就這樣對全世界收著鑄幣稅,如同中世紀的領主們所做的一樣。
在一個國家裡,政府發行沒有黃金或白銀做依託的紙鈔,會造成真實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向離壟斷髮鈔組織最近的機構和個人。如果我們把全世界作為一個單位來看待,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造成的後果也是一樣:全世界的商品都源源不斷地流向美國。
逐漸地,在人們的頭腦裡,儲備貨幣需要與黃金掛鈎才能成立的邏輯慢慢地被美國在全世界強大的軍事存在所取代:美國是軍事上最強大的國家,它有遍布於歐洲、中東和太平洋的強大軍事存在,所以它印的貨幣就是世界的儲備貨幣,這可謂是在群體意識層面出現的乾坤大挪移了。
歐洲美元
美國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唯一發行國,黃金儲備不斷流出。為了扭轉這個狀況,從1950年代開始,美國歷任總統都做了一番努力:比如力圖減少美國的海外支出,以免造成黃金進一步外流;比如成立黃金池以直接幹預倫敦黃金市場,保證美元兌換黃金不超過35.20美元一盎司;比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限制美元外流……但所有這些努力都無濟於事。美國所面臨的問題,與1931年英國不得不放棄金本位時所遇到的問題在本質上如出一轍。
1965年法國總統戴高樂發表演講,並隨即將持有的美元換成黃金,並派戰艦橫跨大西洋,將黃金運回法國。戴高樂將軍的確有先見之明。到60年代末,美國政府的黃金儲備降至90億美元,大約合8 000噸黃金。而其中只有32億美元可供支付給外國政府,也就只能覆蓋外國持有的美元的五分之一多一點。
60年代雪上加霜的是,詹森總統推行龐大社會支出計劃和美國在越南戰爭中的巨大支出造成政府債務像吹氣球一樣越變越大。
由此帶來的聯邦政府赤字推升通貨膨脹:美國的通脹從1960年到1965年的1%~2%之間,上升到1966年到1968年的3%~5%之間,1969年又上升到6.1%。
從戴高樂1965年的講話,到法國將手上的美元兌換成黃金並運回國,再到 1967年乾脆退出了黃金池,之後發生的每一件事似乎都在動搖著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1967年11月,英鎊匯率大崩盤;1968年越南發動「春節攻勢」,讓美國在越戰中不可能速戰速決。這一切都指向美國更多的債務、更大的財政赤字和更弱的美元,與之伴隨的就是外匯市場上持續地做空美元。
擁有大量美元的國家開始擔心,真要兌換時,美國是否有足夠黃金給他們。
四、美元與黃金脫鉤帶來美元危機
1971年8月15日的晚上,尼克森總統在白宮橢圓辦公室發表電視講話,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這就是大家常說的「尼克森衝擊」。這時,如果你是一位將持有美元視為財富儲藏手段的投資人,會做何感想?
(1)美元相對於黃金違約了;
(2)美元是美國政府的信用,因此是美國政府違約了;
(3)手上的美元成了與自己本國紙幣別無二致的一紙信用,只是美國政府比本國政府似乎更強大。
接下來,尼克森試圖安撫廣大民眾,不要對美元的貶值產生恐慌:「如果你屬於絕大多數在美國購買美國製造的產品的美國人,你的美元明天和現在一樣值錢。」
接著,他必須對其他國家說幾句:「對於我們在國外的朋友,我保證,美國一直是並將繼續成為具有前瞻性和值得信賴的貿易夥伴,並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我們的貿易夥伴充分合作,以建立一個新的國際貨幣體系。我正採取進一步措施保護美元,以改善我們的國際收支平衡並為美國人增加就業機會。
作為一項臨時措施,我今天對進口到美國的貨物徵收10%的額外稅。它不針對任何其他國家。這是一項以確保美國產品不會因不公平的匯率而處於不利地位的行動。我們的一些外國競爭者所擁有的不公平優勢將被消除,這是我們的國際收支在過去15年中受到侵蝕的主要原因。」
如果你是美國的貿易夥伴,此時會作何感想?如果你此時已經明白沒有黃金支持的紙幣只是一個政府信用的白條,那麼你多半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明明是美國自己印鈔劫財,不勞而獲,怎麼都成了交易對手的錯!
尼克森的這一整套邏輯,是不是在今天聽著特別耳熟?與現在的美國總統不同的是,尼克森可以把這套神邏輯以一個政治家的口吻說出來。
美元與黃金脫鉤,美國進入紙本位,意味著與美元掛鈎的各國貨幣都隨著美元與黃金脫鉤進入了紙本位。尼克森衝擊帶來的是美元危機。
1973年2月10日,日本外匯市場上出現了無法招架的強大的做空美元的力量,迫使外匯市場關閉;兩天後的2月12日,西歐主要外匯市場因為同樣的原因關閉。當晚,美國財政部長喬治舒爾茨宣布將向國會陳情允許美元貶值10%,並宣布已經與日本及西歐主要貿易夥伴達成一致,允許匯率浮動。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2月12 日報導:在海外旅行的美國人換不到當地貨幣,因為大家都不願接受被大幅高估的美元。
在同一天的國會聽證會上,無論議員們如何詢問有關美元和匯率的問題,尼克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赫伯特斯坦恩(Herbert Stein)都三緘其口,最後說:「今天談這事,真是個最糟的時候,我們無話可說。」
3月2日,西歐外匯市場關閉,但是倫敦的非政府控制的商業銀行交易活躍,美元繼續貶值。3月4日,西歐9個國家的財長和央行行長緊急聚首布魯塞爾,決定整個星期關閉外匯市場。
當時,福特、通用電氣和IBM這樣的大公司都聰明地拋售美元購買西德馬克,因為此時美元高估的匯率可能將來再也不會有。為了穩定市場,1973年4月5日,美國參議院又批准私人持有黃金合法。
從1947年到今天,如果以黃金計價,美元已經貶值了95%;如果以石油計價,美元已經貶值了94%。而石油以黃金計價,依舊維持在1971年以前金匯兌本位下的固定匯率時期的水平上,儘管波動率大了很多。
五、石油美元
70年代初,經歷了越戰、用美元擠提黃金、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後,石油輸出國組織開始考慮接受多種貨幣用於石油貿易結算。這樣,美國的軍事和貨幣霸權都受到極大威脅,尼克森政府開始與沙烏地阿拉伯密謀,推動國際石油貿易全部只用美元結算並將石油貿易的美元收入回流購買美國國債;而作為回報,美國承諾對沙烏地阿拉伯王室大量軍售並提供全面軍事保護。石油美元這個在世界紙幣時代維繫美元儲備貨幣地位的系統得以成型。
1975年2月,美國財政部副部長傑克本內特與沙烏地阿拉伯貨幣局就達成了秘密協議,並呈報給基辛格。根據這項秘密協議,沙烏地阿拉伯承諾將原油出口收入的相當大一部分投資美國政府債券,就是為美國政府債務提供融資。華爾街的投資銀行White Weld & Co.派了大衛馬爾福德作為沙烏地阿拉伯貨幣局的首席投資顧問,他的工作就是指引沙特的石油美元投資。同一年,沙特從美國進口軍事裝備達45億美元,同時與美國籤署了重大軍售協議,要在5年內購買250億~300億美元美國最先進的海陸空武器。
這個變化也極大地改變了美國產業間的利益格局:美國的軍工企業高度依賴政府訂單,經濟上傾向財政擴張,政治上傾向軍事幹預;而對於石油公司來說,降低稅收才能擴大企業利潤。然而油價從1974年的10美元一桶,上漲到1980年的40美元一桶,使得石油公司享受到高油價帶來的高利潤,轉而支持這種軍事擴張和暴力掠奪,因此高油價又成為軍火公司和石油公司利益協調一致的基本要素。而石油美元回流投資美國國債就是這整個利益鏈條能夠銜接並順暢運轉的關鍵環節。
到1977年,僅沙特持有的美國國債就佔到所有海外持有的美國國債的20%。以軍事力量保衛石油美元及其回流才是美元延續儲備貨幣地位的錨,也成為美國最核心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