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在鄖縣人頭骨化石出土地合影
「你款款從100萬年前向我們走來,你是誰?你安靜地躺在湖北省博物館的展廳裡,沉默著。」
北京聯合大學「鄖縣人」課題研究組馮小波教授在著述中如此發問,很多參觀湖北省博物館的觀眾,看到這兩具完整的頭骨化石,也會心生好奇,這兩位從遠古走來的人類的老祖宗,想向我們訴說些什麼。
12月2日,在湖北省博物館聯合湖北日報評選十大「鎮館之寶」活動中,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採訪相關專家,翻閱當年參與發掘、修理工作的專家的回憶性文章,試圖揭秘兩具距今100萬年左右的鄖縣人頭骨化石的前世今生。
「國寶」修「國寶」
1989年,鄖縣文博工作者王正華、屈盛明開展文物普查時,在十堰市鄖縣曲遠河口學堂梁子,一鋤頭挖出了一件頭骨化石。
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天元帶隊在此進行試掘,又發現了第二件頭骨化石。
李天元是當時省考古所專門從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學者,他曾回憶稱,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古人類學家賈蘭坡看過這兩件頭骨化石後稱其是「國寶」,連連稱讚是「了不起的發現」,並對李天元說,「你們的運氣太好了!」剛出土的頭骨化石被鈣質結核包裹著,考慮到這麼重要的寶貝不能隨便修理,李天元便請求賈蘭坡推薦北京的專家到武漢修頭骨化石。於是,在賈蘭坡引薦下,中國地質博物館退休十幾年的胡承志答應出山來漢修「國寶」。而胡承志本人就是國寶級人物,北京人頭骨的修理、模型製作等都是他一手完成的,每件北京人頭骨的模型上都有他的名字。胡承志來漢後,李天元隨胡承志一起住進招待所,一邊照顧胡老,一邊學習怎麼修理化石,並安排同在湖北省博物館工作的夫人方秀珍也跟胡老學習修理化石。胡承志修理化石非常認真、投入,除了休息、吃飯外,他幾乎把所有時間都用來修化石。經過20多天精心修理,兩具鄖縣人頭骨化石逐漸露出真面目。
修理完畢的頭骨化石再次呈現在賈蘭坡面前,賈蘭坡與其他專家研究、鑑定後一致認為,這是距今100萬年左右的直立人。依據古人類命名的規則,這兩具頭骨化石被命名為「鄖縣人」頭骨化石。
由於鄖縣人頭骨化石的發現意義重大,1989年發現的第一具鄖縣人頭骨化石被評為「七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990年發現的第二具鄖縣人頭骨化石被評為199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登上《自然》雜誌 寫進國外教科書
鄖縣人頭骨化石自發現之初起,就引起國際古人類學界關注。
1991年,經賈蘭坡院士聯繫,李天元赴美國訪問,在加州大學人類學系人類發展研究實驗室進行了一個月的對比研究。該實驗室收藏有世界各地發現的古人類化石模型,李天元將鄖縣人頭骨化石測量數據與亞洲、非洲、歐洲發現的古人類化石模型進行了比較研究,更加確定鄖縣人頭骨化石應該屬於直立人類型。它的很多形態特徵與中國、亞洲的古人類化石是一致的,它代表著人類演化長鏈上一個重要環節。訪美期間,李天元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人類學博士艾丹共同撰寫了一篇英文論文,發表在《自然》上,該期雜誌封面選用的就是第一具鄖縣人頭骨化石。
鄖縣人遺址的研究成果除了在《自然》雜誌刊登外,還登上了《第四紀地球年代學》《人類學》等國際知名刊物,被寫進了美國和日本的教科書。美國《發現》雜誌,將鄖縣人頭骨化石發現列入世界1992年50項重大成果之一。
2005年,中法文化年,法國人類博物館舉辦「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大展」,鄖縣人遺址出土的文化遺存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展覽海報就是鄖縣人頭骨和中國地圖。
馮小波向「鄖縣人頭骨化石發現30周年學術研討會」與會代表講解頭骨發掘情形
鄖縣人頭骨化石為何會引起國際研究者這麼大的興趣?鄖縣人頭骨化石發現者之一和主要研究者馮小波教授稱,中國發現的古人類化石非常多,有頭骨、有牙齒、有肢骨,但其中少有在世界上引起如此大轟動,主要是因鄖縣人頭骨的完整性、稀缺性、重要性等,非常罕見。
曾參與鄖縣人頭骨化石發掘的馮小波教授介紹當年發掘情形
馮小波則因在中法合作研究鄖縣人遺址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獲「摩納哥公國尼埃三世親王獎」和法國人類古生物研究所「通訊院士」稱號。
鄖縣人小夥伴眾多 生活「比較滋潤」
除了兩具頭骨化石外,鄖縣人遺址還出土了2000餘件動物化石、3000餘件石器,如此眾多的伴生遺存一同出土,增加了鄖縣人遺址的學術含金量。
距今100萬年左右的鄖縣人的生存環境及日常生活是怎樣?馮小波介紹稱,鄖縣人生活的學堂梁子位於漢江左岸、曲遠河匯入漢江的河口。通過出土動物化石可知,和鄖縣人一起生活的動物至少包括6個目、26個種,有武陵山大熊貓、東方劍齒象、中國犀、中國貘、雲南馬、水牛等。南方和北方動物群的成員同時出現,是因鄖縣屬於中國南北兩大動物區系的過渡地帶,在秦嶺抬升之前,南北區系動物群的成員可以自由遷徙。研究認為,鄖縣人遺址是一處提供肉食製品供應的季節性地點,可以看到大量的動物由於漲水被淹死後堆積在一起,之後被流水帶來擱淺在遺址上。史前人類碰巧將這些肉製品帶回營地,並砸碎骨頭吸取骨髓,所以在漢水的兩次漲水期間堆積了大量的動物遺骸。
他還認為,這一帶當時的氣候屬亞熱帶氣候,位於森林邊緣,有少量草原,有水量豐沛的漢江,對遠古動物和古人類而言,可謂水草豐美的宜居之地。可以想像,漢江邊的鄖縣人生活還算「比較滋潤」。女性成員採集野果,男性成員到草原、森林打獵,魚類、肉類等食物資源比較豐富。
此外,通過對兩具鄖縣人頭骨的眉弓、頭骨等體貌特徵分析研究,研究人員獲悉兩位古人類生前年齡25歲至45歲之間,性別為一男一女。通過對動物遺骸上人類行為痕跡及出土工具數量綜合分析,研究人員推測,面積約12萬年平方米的遺址範圍內,當時生活著的古人類約在千人左右。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