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鄭績
編輯 | 張帆
2020年12月9-12日,億歐 EqualOcean 主辦的 World Innovators Meet (WIM) 2020 世界創新者年會順利舉辦。WIM2020以「科創連動世界」為主題,連接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美洲的全球創新者,分享科技創新成果和認知,共同推進「讓科技更平等」的理念。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教授蒞臨2020世界創新者年會·【科技創新領袖篇章】,並圍繞「新全球關係視角下的科技與金融人才培養」這一主題進行分享,他認為未來中國的創新技術戰很多程度上是在人才戰, 「卡脖子」的問題其實是「卡腦子」,核心就在於教育。
大家上午好,感謝邀請我參加2020世界創新者年會,我今天的演講題目叫做新全球關係視角下的科技與金融人才培養,我是來自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田軒,我們在演講之前我先來給大家講一個故事,講的是戰國後期有一個魏國曾經是雄霸天下,但是他的日趨衰落,但是魏王看見這個趙國比他勢力更弱,所以他就想趁機出兵伐趙國。魏國當時有一個謀臣叫季梁,本來是在出使的路,他一聽到魏王要伐趙的消息立刻就回來見魏王勸阻他伐趙,他給魏王講了一個故事,他說,我在出使趙國路上看見了一個傻子,你說他是不是真傻。
他從太行山駕著車往北走,我問他去哪裡,他說去楚國,我說楚國在南面為什麼往北走,他說我的馬好,我說你方向都錯了馬好有什麼用,他說沒關係我盤纏多,我又提醒了他一遍說出楚國在難免,他說你看我車夫趕車本領特別好,大王你說這個人是不是就沒有救了。
魏王聽到這個時候就明白了,他其實就是那個傻子,本來要建功立業統領諸侯,但是卻為了一時貪念動了趁火打劫弱國的一個想法,最後魏國放棄了伐趙的計劃,也因此延長了近40年的國運。
其實這個故事告訴的是什麼?其實就是一個成語叫做南轅北轍,我覺得用南轅北轍形容中國現在人才培養是一個很好的比喻,因為我們目標是非常好但其實很多操作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我們先從一個宏觀大的背景下有沒有熬過最壞的時刻,我們來看我們的世界,我們現在其實外部環境處在改革開放以來最艱難的時刻之一,我們有不穩定、不確定的國際環境,目前來看不會很快的好轉可能會持續數年,所以我們必須要做這樣一個應對。
而且我們再細看現在全世界最重要的一個關係就是中美關係,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美國對中國政策的轉向是戰略型,不會因為某一個總統個人意志來轉移,也不會因為支持川普沒用重新連任拜登上臺以後就會有這樣一個轉變,因為中國的崛起是有有目共睹的,中國現在GDP已經達到了美國的60%以上。
2019年美國GDP是20萬億(大數上講),我們中國是13萬億,我們已經接近它的三分之二,其實對美國已經構成了實質性的威脅,歷史我們知道真正GDP超過美國60%的國家,最後都被美國徹底打垮了,所以他們下一個遏制的就是中國,而且川普下臺拜登上臺也許可能會對中國更不利。因為川普上臺以後做得第一件事情就是和他的盟友一一修復關係,川普做的事情就是退群,拜登上臺以後一定會修復和他盟友的關係,然後協同起來共同遏制中國,對於我們更加不利。所以我們的外部環境在相當長的時間處於非常不穩定、不確定的環境。
對於我們自己來說,當前發展不充分、不均衡的問題非常突出,區域的差異、城鄉差異、產業差異都有很大的問題,所以很多機制的問題仍待解決。這次移情抗疫成功並不代表很多體制、機制內的問題得到解決,慢慢地問題都會顯現出來。
現在中美這樣的差距體現在幾個方面:
國力。毫無疑問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這方面的差距是非常明顯。
經濟總量雖然我們希望按照中央部署在2035年人均GDP再翻一番,那個時有望經濟總量超過美國,但其實這個差距是非常大的。有學者做了測算,他要求中國未來在15年內每年人均GDP是大概4.8,才能夠實現這樣的目標。但未來15年內經濟展平均4.8是非常高的要求,我們要做很多的轉型升級和創新才能夠達到年均4.8。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中美創新差距是非常明顯的,我自己清晰地感應到美國的創新是原創性、基礎性的研究。美國在上世紀50年代就在研究人工智慧,大家可以想像在幾十年前計算機還很不發達、不普遍,美國人已經在研究人工智慧,所以他們大量的科學家在做的基礎性、貌似無用的研究給美國形成了很好的技術積累,一旦技術革命浪潮來臨他們就能夠時刻地走在技術前沿。
我們國家更多地創新實際上是模式上的創新,是形式上的創新還不是原創性的,所以我們還存在很多「卡脖子」的問題。像中興科技因為營收千億級的企業,美國人打一個響指立刻進入到了休克狀態,華為也是這樣的,美國晶片一斷供就沒有辦法再繼續進行下去。所以創新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
其實未來中國的創新技術戰很多程度上是在人才戰,中美教育的差距也是很大的。我經常會說美國對我們「卡脖子」的問題其實是「卡腦子」,核心就在於教育。我自己在中國和美國都做過學生和老師,從我自己的經歷來看中美教育還是有不小的差距。
舉一個例子,我剛去美國的時候有一個發現讓我很驚訝,美國有很多左撇子,很多教授都是左撇子,而且在教室裡很多的寫字檯是在專門供左撇子寫的,這對我是一個diffience,在中國很少見到左撇子。我當時就不明白為什麼美國左撇子這麼多。如果你從左撇子和右撇子分布來說不應該有很大的區別,後來忽然想明白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為在中國左撇子會被認定為異類,在很多左撇子小時候的時候家長就給他糾正,強行把他變成了右撇子。美國更加尊重個人釋放天性、尊重個人的發展,不會做一刀切的矯正,所以美國的左撇子會比較多。
我在美國也做過教授,在國內也做教授,很大的區別就是critical thinking,換句話說,我在美國當老師的時候還是很挑戰的,因為時刻會有可能有舉手提問、挑戰你的觀點、判斷,在國內當老師相對來說權威感就會比較強,因為你在說任何話的時候學生就是在記筆記或者打電腦,而學生更多是一種被動式的接受,不會特別多地去挑戰、批判老師的觀點。
我其實也不能苛求中國的學生,原來在國內的時候也算是好學生了,畢業以後到美國讀博士,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我剛到美國讀博士,第一節課老師給我們發了若干篇論文讓我們讀,說出這些論文的問題在哪裡,當時我就非常驚訝,這些文章不都已經在頂級的學術期刊都發表了,怎麼還有問題呢。其實這就說明國內的體制培養下的學生缺乏的就是批判性的思維,更多是被動接受而不會主動去想現有的理論、框架、定理有什麼樣的問題,所以這是很重要的區別。
我們國內更多關注的是標準答案,更多的是把學生從未知到已知的自由探索、自由試錯給掐斷了,直接告訴你所謂的標準答案。當時後來教育部說不允許有標準答案,標準答案都變成了參考答案。我聽過一個朋友給我講過一個故事,國內某個城市要考試,期末考試前老師說教育部說不允許給學生劃重點提供參考答案,老師說那我們來劃一下非重點。其實通過這些例子看出來我們的教育更多還是灌輸式的教育,而不能夠引導學生自由探索、發揮他們的思考。
總的來說美國的教育更多還是延伸未知,探索未知,我們國家的教育很多還是彌補不足。所以我們教育的不足和弊病都是在追求教育普及速度,還不是特別關注教育的質量。我們希望能夠培養出大量理工科學生以支持工業化所做出的妥協,所以還是沒有一個適合高速度向高質量轉變這種大形式的教育體系,很多時候還是在高速度發展的時候直接告訴你怎麼做,不用自己去想,培養出很多的理工科學生或者產業化工人,跟當時的背景是相關的。
所以我們很多時候造成的後果是我們的教育批量生產,一個標準走天下,這是我們很大的問題。
總體來說我們中國技術這樣的現狀基於我的觀察,可以用當年毛主席在民商會議上的判斷,成績很大,問題不少但是前途光明。毫無疑問中國的基礎教育成績是非常大的,像我最近看到的一個數字,中國從建國95%的文盲到現在的文盲率已經迅速下降,國家現在文盲率從95%降到了4%以下,這毫無疑問是非常巨大、了不起的成就,我們有紮實的學科基礎教育保證了勞動者可以具有最基本的素質。
我們普遍的價值創造也支撐起了所謂的中國奇蹟,中國在過去四十多年經濟高超音速增長,從落後的國家現在變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按照這個勢頭很可能15年左右經濟總量超越美國,成為全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在成績很大之後也會看到有不少的問題,比如說像所謂的非黑即白的文科思想的培養,我們會看到很多大學、中學教育裡非黑即白的思考,一篇好好的文章必須要讓學生機械化地學習,總結出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高考的時候一個論述題可以把一個很有意思的歷史事件分解成各種各樣的採分點。像文學、歷史這種非常有趣的學科最後成僵化成非黑即白的思想,培養方式變得非常枯燥,扼殺了人們對於文史哲學的興趣。
同時理工科的科學素養的訓練也都變成了光怪陸離的訓練,這種訓練很多的時候變成了各種各樣的套路。我前些日子看我女兒小學的數學題,有些題我一開始看都沒看明白是什麼,想了大概一分鐘以後才明白是怎麼回事,後來人家告訴我其實這些都是套路,掌握了套路以後這些題就很簡單。
所以你看奧林匹克的物理競賽、數學競賽很多都是套路,我們教學生的都是套路,這種套路扼殺了我們學生對於未知的探索熱情,一旦有套路就相當於有了一個框架,就會使人們的思維受到扼殺,扼殺創造性品質。因為創造性的品質是需要發散性思維,因為創新是需要一個對未知路徑的探索過程,是從0到1、從無到有、無中生有的過程。
所以各種各樣的非黑即百文科思想培養方法或者是套路理工科的培養,限制了學生的自由探索,對創新的好奇和驅動。當然我們教育裡也缺乏試錯空間的評價體系,這可能是我們國家最大的問題。今天主題的是怎麼培養科技和金融的創新型人才,怎麼能夠更好地激勵創新,就像我前面講的創新是對未知路徑的探索過程,三個重要特點就是:
第一,周期非常長。
第二,不確定性很大。因為創新有很多的偶然性疊加可能最後才會體現,這種情況才會導致新產品、新技術的發展,所以偶然性不4很大。
第三,失敗率非常高。
所以我們要想激勵創新就必須要對創新者、學生更多地容忍,對失敗要有更高的容忍度,而且要給他們更廣泛的試錯空間,這樣才能夠允許他們積極地探索,具有發散性的思維才能成為更好地創新性人才。
我們國家現在很多地方還存在一考定終身,這種容錯機制沒有建立起來,其實是非常不利於人才的培養。
所以我想說,現在忽略的都是自以為是的嘗試,回過頭來看中國的上千年的文化並不缺乏對失敗的容忍和包容的精神,允許別人試錯。我們經常會說勝敗乃兵家常事,所以都體現出了對於失敗的容忍,現在整個社會呈現出的競爭和未來的焦慮,我們渴望快速的成功,而且我們也有蓬勃的激勵。我小朋友也是小學生,家長群裡就會覺得莫名其妙的一種焦慮,現在的海澱家長考二代的孩子,家長在群裡討論的是小朋友又去上什麼補習班、參加了什麼比賽等等。其實這就是一種成王敗寇、惡性競爭的焦慮,沒有辦法關註失敗者或者失敗對我們意味著什麼,換句話說我們對失敗的容忍度是非常高的。
創新性的人才教育正是需要真正從人的角度出發,鼓勵所謂批判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允許他去試錯,這是現在教育的短板和缺失。現在應該怎麼去破題?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就像北大的老校長蔡元培先生說的「知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化一,毋寧展個性。」這說得特別對,我覺得我們需要做到認識到幾點:
第一,教育不應當是控制,而應該是將心比心的期許、呵護和栽培。這對人的尊重。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不管是小朋友還是小學生、中學生,甚至到五道口金融學院很多都是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甚至企業高管,不管學生的年齡層是什麼,他們雖然是我們的教育對象,但也是我們培養的對象,他們本質上其實是人,人有它的天性,這是自然或者上天賦予他們的特質,每個人其實是不一樣的,我們必須要尊重他的特性,所謂因材施教。
每個人的特質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讓一個短跑運動員和遊泳運動員去比遊泳,最重要的是對教育對象的尊重,去發揮他的長處,理解他的個性。
第二,儘可能地放鬆監管,允許高校和中小學校設定多元化培養目標,鼓勵多元化地培養學生。我們的學生不一定只有成績好,我們其實應該允許學生個性化發展,我們社會是需要多元化的人才。
第三,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鼓勵個性的張揚和創新,最大程度的容忍試錯和失敗。這些其實和培養擁護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優秀接班人完全不矛盾,我認為是相輔相成的。
我們到底什麼是金融人才,我作為五道口金融學院的一名教師,我也一直在反覆地想這個問題。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複合型人才,現在競爭越來越人才,國家宏觀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我們的專材在未來的競爭當中越來越讓位於複合型人才。
從事業上講,需要既立足於本土又要有國際視野的學生。立足本土他未來在中國發展需要對中國制度、中國市場、中國技術、中國文化背景要有非常深刻的理解,但是他同時也要具有國際視野,要能夠和國際其他人能夠交流,理解國外法律、國外文化、國外顯規則和潛規則。我覺得這個時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同時我們金融人才也要了解實體經濟,金融其實本質上講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我們做金融的一直在強調我們的學生要有在企業實踐的經驗,要有對企業的了解,沒有對企業了解不知道它的需求、痛點在哪裡,你單純做金融是做不遠,我們未來更多是需要一些所謂的複合型人才,我們怎麼能夠培養高層次的複合型人才,這在我的教學實踐當中我也是反覆強調。
一,著眼大局觀。
學生其實在學習的時候或者是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最重要不但是要讓他們低頭,很重要也要抬頭看路,我們要知道大的趨勢發展在哪裡或者是人文學科大的邏輯框架在哪裡而不是死扣一個個的知識點,知識點只是我們培養學生思維框架的一些載體,如果只是記住了一個一個知識點,記住了一個一個定理其實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所以我覺得著眼的是大局觀。
二,教學相長。
1,經濟學的知覺。經濟學知覺是需要學生在大量長期的培養下能夠形成不需要嚴謹的計算或者是推導就可以對事實的真相也一個了解、理解,敏銳的動向,這是我們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非常重要的一條。
2,軟能力。不但能夠出模型、出估值,同時真正複合型的人才你還需要一些人際交往、社交還有人交流溝通的一些技能包括你如何做宣講、展示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最重要也包括我們創新的能力。
3,思政。同時對於金融型人才思政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毫無疑問金融離錢是最近的,離錢近的行業對一個人道德的水平,一個思想的水平要求是更高的。離錢近的行業誘惑也是非常多的,所以我覺得思政教育也是很重要的。
比如說在五道口學院經常會帶著學生到監獄裡面去參觀然後去學習,讓他們感受,他們也請過在裡面原來是金融行業的高管現身說法來講他怎麼沒有抵住誘惑,從人人羨慕的金融銀行的高管,一個金領墮落成違法犯罪的罪犯的過程。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思政教育也是非常好提供金融學生,對於思政、道德、素養的短板。
中國現在向創新型社會轉型,教育必須要先行,教育轉型最重要是回到根本,會人之所以為人這個最古老的哲學上,要對人充分的尊敬。當下中國教育的文化我認為是教育界、家庭、社會共同影響的結果,所以我們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去破解。
我記得前一陣任正非有一篇文章寫得特別好,而且也觸動很多人的神經,當時文章題目叫做《如果有人擰熄了燈塔我們怎樣航行》,這篇文章引人深思,但是我覺得如果真正把我們國家的教育做好了,那麼我們回答是如果有人擰熄了燈塔那就讓我們教育出來的孩子重新電亮燈塔繼續破浪前行。
我今天的演講就到此為止,謝謝!
關於WIM2020
世界創新者年會(World Innovators Meet, WIM)(12月9-12日點擊可查看直播),是中國科技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大會之一,也是全球創新領域的年度盛會,至今已成功舉辦六屆。大會組委會每年在全球範圍遴選並邀請最具代表性的「創新者」前來參會。
關於WIA
在世界創新者年會期間,WIM組委會整合億歐EqualOcean的全年產業和投資研究工作成果,發布年度重磅的World Innovation Awards (WIA) 榜單,即2020世界創新獎,並配套一系列的研究報告。
相比WIA2019,WIA2020也將有所升級,打通一二級市場,同步關注新銳企業和上市企業創新兩股重要的科技創新力量;不變的,是WIA2020依然是全球視野,全球企業榜單。 此外,WIM大會期間,組委會還會發布投資機構榜單和獎項,遴選全球範圍內的優秀投資機構,是他們引導資金支持優秀的科技創新企業,加速他們造福世界的進程。
歡迎大家通過億歐智庫和EqualOcean下載WIA2020系列中英文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