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著名詩人艾青寫下了「最荒涼的地方,卻有最大能量;最深的地層,噴湧最寶貴的溶液;最沉默的戰士,有最堅強的心;克拉瑪依,是沙漠的美人」的動人詩篇。如今,克拉瑪依油田開發建設初期那一批「最沉默的戰士」們,都已進入耄耋之年,他們的經歷和故事,是克拉瑪依永遠的精神財富。本期「城市記憶」通過對三件國家一級文物的解讀,來回顧那段難忘的歷史,以激勵後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克拉瑪依地區農田規劃圖
文物樣貌:克拉瑪依地區農田規劃圖長91.5釐米,寬30.5釐米, 重25克。規劃圖為長方形曬製圖紙,材質為紙質,左上角有毛澤東語錄和頭像,右上角有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瑪依地區農田規劃圖字樣,中間有黃、綠兩色標註的農田區塊塗色和黑色標註文字。
2008年6月1日,克拉瑪依礦史陳列館文物徵集小組成員基曉花、駱芳前往克拉瑪依市紅星新村薛在瑚家中,將這件具有重要歷史紀念意義的文物徵集而來。
巖心標定記錄本
文物樣貌:該巖心標定記錄本縱19.5釐米,橫11.5釐米,厚1.3釐米,重240克。記錄本封面為上部為紅色,下部為土黃色,材質為無光澤硬紙板,左、右下角各有一深藍色三角鑲邊。封面上粘貼有白色正方形紙,上用黑色仿宋體寫著「新疆石油管理局獨山子礦務局南準噶爾大隊,1958年,使用人:唐祖奎」字樣。
唐祖奎是克拉瑪依油田早期的創業者之一,1955年12月,唐祖奎在新疆石油公司地質調查處工作期間,撰寫完成了《火焰山背斜連木沁高點初步總結報告》;1957年4月,唐祖奎在石油部新疆石油局107隊工作期間,撰寫完成了《準噶爾盆地昌吉——巴裡坤地質專題研究總結報告》,報告中對準噶爾盆地昌吉河到巴裡坤之間的地質、地形、地貌、儲油層巖性等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目的是了解該地區的古生代地層,確定二疊紀、三疊紀時代的劃分,研究準噶爾盆地在構造上與沉積上的關係。為了撰寫報告,唐祖奎等人共完成了地質調查路線407公裡,丈量地層剖面27883.09米,採集標本14597個。這份報告的主要成果是對報告中三疊紀時代的劃分和確定,為以後研究該地區的三疊紀地質剖面提供了一份準確的資料。1959年2月,唐祖奎在獨山子礦務局工作期間,又撰寫完成了《獨山子礦務局1958年度地質勘探會議彙編》。
這本巖心標定記錄本上,就記錄了當時的大量地質資料和地質分析數據,成為新疆油田早期勘探開發過程中的珍貴資料。
1981年4月6日,克拉瑪依礦史陳列館文物徵集小組成員前往唐祖奎家中將這個記錄本徵集而來。此件文物自徵集入館,一直作為陳列展品供遊客參觀。克拉瑪依職工早期運水鐵皮桶
文物樣貌:該運水桶為方形焊接鐵皮桶,材質為鐵皮與木質混合。鐵皮桶縱35.4釐米,橫35.4釐米,高46.2釐米,重量為5.20公斤。上部有圓柱形帶蓋水嘴,四周為木製框架結構,起保護和便於搬運的作用,是早期克拉瑪依石油職工運輸、存儲生活用水的生活用具。
在克拉瑪依油田勘探開發初期,供水嚴重不足,生產、生活用水要由專門的「拉水車」到幾十公裡外的中拐葦湖去拉運。在那個艱苦創業的年代,缺水斷糧、風餐露宿已經成了石油人生活的常態。由於常年輾轉在野外開採,石油職工的生產、生活用水經常得不到保證。有時候,一輛拉水車不分晝夜地工作,也只夠滿足快速鑽進的用水量。也就是說,拉水車拉來的水保證了生產用水,就保證不了工人們的生活用水。無奈之下,有的隊員只能硬著頭皮去喝帶有硫化氫氣味的生產用水。這種水又苦又澀,還瀰漫著一股說不清的怪味,喝下去還容易拉肚子。為了儘快緩解人們喝水難、用水難的狀況,大家集思廣益,想出了用駱駝運水的辦法,於是,這種簡單實用而又方便拉運的鐵皮水桶就應運而生了。據了解,當時由於車輛有限,許多井隊都採用這種駱駝運水的方法為職工拉運生活用水。
經過長期使用和幾十年的變遷,被保存至今的鐵皮桶已屈指可數,保存下來的也均有了不同程度的腐蝕和鏽斑。1981年,克拉瑪依礦史陳列館籌建初期,文物徵集小組成員前往克拉瑪依礦區供水處設備科將這件鐵皮桶徵集而來。2011年6月13日,經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專家和自治區文物鑑定委員會專家組成聯合鑑定組,鑑定這件鐵皮桶及克拉瑪依地區農田規劃圖、巖芯標定記錄本為國家一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