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來襲戰鼓起,集結號令聲聲急!
騰越大地齊響應,萬千勇士赴「疫」線。
醫護守陣地,
多路打阻擊。
織密織牢防控網,
抗疫徵途無返顧,
風雨逆行;
力挽狂瀾驅瘟君,
敢到人間絕險處,
劍膽琴心。
抗疫的一天來到了,前面是騰衝的公家人,後面有全市的老百姓。
這些就在身邊守護我們的逆行者,用最美的姿態,面對著最危險的病菌,換給我們最現實的心安。
疫情肆虐之時,民眾同樣譜寫了許多讓我們暖心的故事,以實際行動支持戰「疫」,無不溫暖著勇士們奮力前行的徵程。
讓我們記住堅守崗位的那些身影,取下面罩臉上勒出血印的醫護軍警;同時也記住,大疫之下,騰衝民眾那些溫暖著所有人奮勇前行的凡人小事,感謝這些可親可敬的普通人群。
士氣可嘉!民心可期!向你致敬!
豬啊羊啊送到哪裡去,送給那親愛的戰「疫」人
疫情嚴峻,群眾響應不聚集號召,菜市關閉,界頭鎮戰「疫」人員、留觀人員吃飯成了大問題。
2月1日,正月初八,界頭鎮黃家寨黨員張懷陸。給鎮裡留觀安置點送來了3600個生態雞蛋。後來,又給衛生院等單位送來3600個愛心雞蛋。
平凡的舉動,也會產生偉大的效應
2月2日,正月初九,界頭鎮政府食堂。個體戶聶凡麗從小貨車上一趟一趟地搬東西進去。「這些是我店裡僅有的礦泉水、方便麵,都送給你們了。」事後鄰居問她:「都送人了?你就沒留點以防萬一?」聶凡麗笑笑:「沒事,他們更需要,家裡還有米。」
星火之光迅猛燎原,連鎖反應快速遞增
2月2日,界頭鎮畜牧獸醫站站長石應祿組建的「二師兄保健養殖分享群」突然炸了鍋,生豬養殖戶們紛紛響應石站長個人的倡議,積極要求向政府捐贈「二師兄」,用於充實抗疫「軍糧」。「石站長,幫忙登記一下,新莊社區黃家祥捐贈1頭」,「沈興亮捐贈2頭」,「沈興福捐贈2頭」,「還有早三社區...」「石牆社區...」,和張懷陸同為黃家寨村民的陳進寶第一個主動回應,捐獻了2頭肥豬,「那麼多的一線人員,留觀人員要吃飯,我們想出把力。」據石應祿介紹,當天共有10個社區,24個生豬養殖戶捐贈生豬31頭。5日,數據變成了37頭,連日來按實際需要宰殺好送來。
積沙成塔,個人捐贈演變成群眾捐獻
2月4日,立春。「喂!我們高黎社區的群眾給你們捐了點蔬菜,請派車過來拉一下。」電話那頭,掩不住的是鄉親們的深情厚誼。
去了一輛皮卡車,當時還覺得不用這麼大的車吧?而鎮上的司機一進村委會,瞬間被堆成山的蔬菜震撼,這是進了菜市場嗎?而且提著菜進來的村民還連連不斷。
怎麼辦?只好又找了一輛車,滿滿的兩車蔬菜像兩座翠綠的小山,足足3噸多。車子啟動時,年近70歲的老村醫冉正權攔住了汽車,硬塞給工作人員一疊錢,委託代捐1000元,「給辛苦在一線的醫生同行,給公家人們買點牛奶,補補身體吧。」
2月5日,還是界頭鎮,周家坡社區幹部姚成國,殺了一頭自家養的肉牛送到了鎮上,「鎮上的(工作人員)紮實不容易,買菜又困難,很辛苦,營養得跟上。」姚成國說,「本來準備送兩頭來,但鎮上說怕浪費了。只要需要,我立馬再殺一頭送來。」據悉,當天姚成國還捐了3000元愛心款。
2月6日,還是界頭鎮。一大早,老黨員劉興和帶著自己養的150斤生態魚來到了鎮政府。「我是黨員,也是醫生,知道防疫工作不容易,我別的做不了,送點魚來,盡一份微薄之力」。
連日來,
送雞肉來的,送大米來的....
數不勝數。
異國戀喜事簡約辦,新人捐了蔬菜又捐款
2月2日,初九,界頭鎮張家營社區。
嚴自英一家已經為兒子張明東的婚禮忙碌了很久,嚴母特意種了一園蔬菜,預備給孫子原定2月1日的婚宴食用。兒媳梁蘇蘇,昆明人,工作在越南,異國戀已5年,原想今年攜父母來婆家,辦個熱熱鬧鬧的婚禮,沒想到疫情突發,不能辦婚宴了。兒媳難過到流淚,可是嫁娶兩家人響應號召果斷取消婚宴。2月1日結婚那天,只有兩家人簡單的舉行了婚禮,吃了頓團圓飯。當聽到鎮上工作人員很難買到菜時,嚴自英約著小兩口把那一園蔬菜全收割了,送到了鎮政府。事後,嚴自英又捐了266元愛心戰「疫」款。
界頭鎮一加油站老闆蔡良雄捐了10000元,在當地民警聯繫群裡發起募捐接龍,截止目前,接龍序號已排到256號,捐款已接近21萬元。界頭鎮工作人員尹曉東說:「這幾天我聽到的最多就是『小尹,有人來捐東西,快來拍照。』」「1000份麵包、7200個雞蛋、1000斤大米、10隻雞、10箱水果、2000個口罩、300斤香櫞、37頭生豬、1頭牛、150斤生態魚、3噸多菜蔬.....」這段時間,我們真正的吃上了暖心的「百家飯」。
太多的感動,太多的溫情,不勝枚舉。類似界頭民眾自發送肉送菜、踴躍捐款捐物的故事,這幾天在騰衝各地每天都有發生,時時都有上演。
我困難時你幫我脫貧,共同抗「疫」我也出份力
疫情之下,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曾經生活在貧困的邊緣,是美好生活的追夢人,在國家的幫扶和自身努力下,如今已擺脫了貧困。當危難來臨時,他們感恩,默默的用點滴愛心溫暖著抗疫戰場上的每一個人。
1月26日,大年初二,新華鄉龍灑社區。一大早,魯常飛的緬籍妻子瑪隨顛就催著丈夫一起上山撿柴火,給排查點送去取暖。「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是大家幫了我們。現在這種情況,我們也該出點力!」她用不太流利的漢語說道。
1月31日,雨夜,新華鄉龍灑路口排查點。寒風中魯待綱的扛著柴火走來,「白天路過,看見你們的柴火快燒完了,給你們扛滴滴來。」雨水打溼衣衫,雙手凍得發紅,排查點工作人員已經記不清這是魯待綱第幾次給排查點送東西了。來不及說聲謝謝,他卸下柴火,消失在夜雨中。
何家寨的尹家榮最近一直埋怨小組長,不批准他來協助象腦山卡點值夜班的申請。只好多次給排查點送去水果和炭火,每次去山裡都會給排查點扛上幾根柴回來,已經堆起來一大堆……
「村民經常會給我們卡點送來柴禾,還會主動來幫我們打掃周邊衛生、劈柴和提供其他幫助。夜裡燒的柴都是他們送來的。」在新華鄉各排查點值守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2月4日一早,北海鄉。在政府幫扶下,通過種植大棚蔬菜,日子過得蒸蒸日上的脫貧戶張正曉,拉了一車蔬菜送到鄉裡。「別的忙我們也幫不上,這是我種的青白小菜,為抗疫出點力。」300多斤新鮮的青菜、白菜、菜心、茼蒿等「愛心蔬菜」讓奔忙了一天的鄉幹部暖到了心裡。
魯常飛、瑪隨顛、魯待綱、尹家榮、張正曉----
這些平凡的名字你不會記得,但請你記住他們一個共同的身份:脫貧戶!
脫貧了的你,沒忘記幫助過你的人,
你是懂得感恩的人。
此刻,我們誠摯地說一句:
感謝有你!
騰衝龍陵一家親,跨過橋來送溫馨
2月4日,晚八點,騰龍橋。
從龍陵縣方向駛來了一輛汽車,在騰衝市團田鄉的卡點前,一對不願透露姓名的龍陵籍夫婦,卸下了近千元的水果、牛奶、堅果,慰問卡點的工作人員。據了解,他們是慰問了橋對面的龍陵卡點後再過來的。此刻,地域沒有界限,哪分龍陵騰衝?大家都是戰「疫」人。沒有豪言壯語,沒有扭捏作秀,只有承接不下的濃濃溫情。跨過愛的橋梁,你牽起我凍得冰涼的手,道一聲:辛苦了!一句暖心問候,吹散了包圍著我的冷冷山風,心底裡蕩漾著滿滿的感動。
傣家草莓分外香甜,苦口良藥倍加暖心
2月4日,團田鄉傣族聚居的漢壩寨。寨子裡的130餘畝草莓熟了。當地群眾把草莓送到了周邊各個排查點。傣族小組長楊大良說:「草莓熟了,就掛念著各個卡點的人,想讓他們都嘗嘗,他們辛苦了。」「我在村民微信群裡一提議,很快就有十多家種植戶採摘了幾十籃草莓送了過來。我的車子都拉不下,只好讓他們等下次再送去。」
「今天的草莓吃著格外香、格外甜!」聽到各卡點工作人員的感慨,漢壩寨村民心裡也香甜。
而在五合鄉,傣漢群眾自發上山挖來中草藥,熬成藥湯送「疫」線,良藥雖苦口,一樣甜在心。
據了解,全市各條戰「疫」前線,每天都會收到熱心群眾送去的小愛心,或是柴禾、或是粑粑、或是水果等日常用品和食物……捐物捐款熱烈踴躍。有愛就有希望,有愛更有力量。騰衝的父老鄉親用實際行動奉獻著愛的力量,以無數個點滴愛心凝聚起抗擊疫情的強大合力。
以上的故事只是太多太多感人場景的一個縮影。其實,這樣暖心的舉動遠不止於此,講述的故事肯定有掛一漏萬之遺憾,請諒解我們沒能一一道詳。
無數的騰衝的父老鄉親有一分熱,就發一分光。
當他們聚在一起,就是炙熱的篝火,可以驅散疫病帶來的寒冷。
英雄應該銘記,同樣,這些散發著人性光芒的父老鄉親也應當記住。一個個平凡而耀眼的靈魂,充滿光明。
因為,千千萬萬的騰衝父老也在用他們全部力氣守護著——奮戰於「疫」線的勇士。
疫情,不怕,終會過去。
大疫之下,感謝有你!
當記者在敲擊鍵盤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禁不住數次眼睛溼潤,耳畔總是迴響起戰爭年代老百姓踴躍支前的這首民歌:
正月裡來呀是新春,趕上那豬羊出呀了門。豬啊,羊啊,送到哪裡去啊,送給那英勇的八呀路軍.....八路軍呀個個能,保衛咱邊區陝甘寧.....一心愛咱們老百姓.....
哪一家百姓不領情,你領情來我也領情,趕上那豬羊向呀前行.....
眼前似乎又浮現出只有在電影裡看到過的那一幕幕萬千民眾推著獨輪車支援前線的宏大場景。
時代變了,社會變了,士氣民心沒有變,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繫沒有變!
有這樣的政府,有這樣的民眾,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一定能夠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