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密邦,有個叫乞拉朋齊的地方,就是我們中學課本裡的「世界雨極」,原因是世界各大洲的雨量記錄,都遠遠落後於它,其中1960年8月-1961年7月,乞拉朋齊就下了26461毫米的雨量,當之無愧世界雨水最多的地區。
很多人會好奇,為什麼乞拉朋齊會下這麼多雨呢?原因就是印度洋的存在。
印度洋是世界最潮溼的地區,猶如溼空氣的「倉庫」,每年西南季風從孟加拉灣吹向青藏高原的時候,巍峨的喜馬拉雅山脈不讓它越過,溼潤空氣只能被迫向上運動,於是凝結成了大量雨滴,連綿不斷的降到了乞拉朋齊。
也正是因為這種極度潮溼的氣候,使得樹木生長得異常繁茂,而居住在這裡的人們為了適應環境,便將這些長得超長的大樹根進行了人工改造,將它們編織成一條條堅固的「樹根橋」,橫跨在溪流和河道之上,有上百座之多。
其中,在農吉裡亞特(Nongriat)有座樹根編織的雙層橋最負盛名。
去看樹根橋最近的城市叫西隆(Shillong),它是印度最小的邦梅加拉亞邦的首府,這裡的居民大多是卡西族,山區有很多部落和自然景觀,但也因為一定的危險性,是一條探險線路。
卡西族是一個跨境而居的民族,九成的人口居住在印度境內,一成居住在孟加拉,現今仍然是一個母系氏族社會,部落中的重要職位都由女性擔任,山區裡還有不少的部落景觀。
另外,據說在英國殖民時代,不少華人移民到這裡居住,西隆這個名字,便是來自於廣東的石龍鎮,但這個說法並未得到證實。
但並不是說西隆就是一個相當落後甚至原始的地方,它在1972年以前是英屬阿薩姆邦的首府,後來19世紀末,英國人還在這裡附近的山區修建一個民用火車站,曾經也是很熱鬧的城市。
加之,附近有大量的叢林和綠地,還被稱為東方「蘇格蘭」,當年傳教士還在山區建起教堂,讓這裡有著與印度別的城市不一樣的感覺。
但後來發生了一場大地震摧毀了這座城市,到後來重建的時候,就成了梅加拉亞邦的首府了。
白天的西隆是座安靜的普通城市,到了晚上就是另一副面孔,很多夜總會和酒吧播放著節奏強勁的搖滾樂。
尤其一到聖誕節,它又是另一副模樣,整座城市因為被皚皚白雪覆蓋,教堂裡傳來的福音音樂縈繞著整座小城,讓人有置身歐洲某小城的錯覺。
到這裡旅行的遊客絕大部分來自歐美,西隆市周邊就有很多的徒步線路和天然景觀,遠一點的地方,有山林瀑布、樹屋和神秘的洞穴,但西隆最吸引人的景觀無疑還是「樹根橋」。
從西隆到樹根橋所在的農吉裡亞特,大約有10公裡的山路,需要穿越潮溼的叢林,可以在西隆請一位嚮導帶路,沿路風景很不錯,但非常潮溼,需要妥善著裝。
路上會經過梅加拉亞最著名的乞拉朋齊瀑布,瀑布名稱有點令人悲傷,雖然不寬,但是非常長,有340米,但下面的湖水真的藍得像藍寶石一樣。
路途算得上辛苦,因為一路都是臺階,但是在幾千級臺階和一條鐵索橋之後,便就是著名的樹根橋了。
樹根橋的堅固性超出人們的想像,據說連大象都能從橋上經過,更不用擔心人們平時過橋的安全性了,並且測試過能承受50個人的重量,維護得當的話,樹根橋還會越來越堅固。
建造樹根橋的是卡西人的一種智慧,因為在如此潮溼的森林中,如果用木頭搭的橋,可能會被河水衝走,或時間一長就會腐爛,因而才有了「種」橋的想法。
叢林部落中的卡西人非常擅長種植樹根橋,不同部落有不同的種植方法。
第一種就是在不用任何輔助工具的情況下,直接將樹木的幼根拉到對岸,讓其直接向著對岸的方向生長;第二種就是借著輔助工具,比如竹製的腳手架,把樹根拉到上面,讓它纏繞在上面,越纏越密就成了橋;第三種則是在河對岸種上檳榔樹,然後將長大的檳榔樹挖空,再把橡膠樹的樹根拉到檳榔樹上並纏住它,然後橡膠樹的氣根就會朝著檳榔樹樹根方向生長,逐漸取代了它。
隨著樹根的發育,卡西人還會在樹根上用藤蔓弄出扶手,並在縫隙中填石塊與泥土,做成牢固的橋面,並且藤蔓不斷生長,越來越密集,橋也就越來越堅固,通常這些樹根長成一座橋大約需要15-20年左右,但可以使用上百年之久,壽命最長的一座據說已經使用了近500年。
農吉裡特這座雙層樹根橋,是目前所有樹根橋中最有名的了,住在附近的卡西族人,似乎要挑戰一下「種」橋的技能,於是將它弄出了上下兩層,分別為18米和24米,而且是用同一棵樹的樹根來建造。
據說除了印度,在蘇門答臘和孟加拉的一些山區裡也有樹根橋,但是數量最多、年代最久、造型的多樣,都是以乞拉朋齊為最,而這些有生命的橋,也見證了人類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