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35年,其中一段時間我是在城市的一所民營學校擔任過6年的教務主任,因為這所民營學校是公辦學校的分校。結果,這所民營學校在地級城市裡辦得風起雲湧出類拔萃。
這所民營學校的背後,有幾位教育高手組成的董事會。他們對學校的管理就注重抓一樣,那就是優秀生源。
什麼清華、北大、985、211等各種名牌大學,首先要有好的生源,沒有優秀的生源,再好的教師,再好的管理都不會有優秀的結果。誰抓住了好的生源,誰就有了資本與實力,然後就是嚴格的管理了。
所以說,高考之戰,根本上就是生源之戰,學校間的較量,首先是看生源素質的較量。三年之後,他們的話真的應驗了這個結果。
後來我才明白:不是名師出高徒,而是高徒出名師,高徒出名校。
現在全國各個地區的中學教育,在高考這一根本目標之下,其實都是在爭奪生源,生源即高中教育的入口,高考即高中教育的出口。入口越高,出口就會越高。
有位知名學者對當代教育現實進行分析,他最近查了一些數據,從統計上「驗證「了很多人都感受到的一個現象:公辦校招生「數量」滑坡,「質量」坍塌;高收費民辦校招生的「數量」快速提升,「質量」更是遙遙領先,初中的對比最為明顯。
近幾年來,從招生數量看,無論小學、初中還是高中,公辦校招生數量和佔比都在逐漸下降,民辦校招生數量和佔比都在快速上升,尤以初中階段規模和勢頭最為猛烈。
我們以河南省會鄭州為例分析一下:鄭州最好的高中是所謂的「大三甲」,即鄭州外國語學校、鄭州一中、河南省實驗中學,衡量鄭州市初中教育質量的「金標準」就是看各初中升入「大三甲」的人數和比率。
根據鄭州市近幾年的中考成績,畢業生升入「大三甲」佔據絕對優勢的部分優質初中。
如:初中學校新楓楊,別稱「西分」,是一所民辦學校,原鄭州外國語中學分校,它依託的名高中是鄭州外國語學校,每年收費1.22萬。
實驗外國語,別稱「東分」,是一所民辦學校,鄭州外國語初中部分校,它依託名高中鄭州外國語學校,每年收費7000元。
實驗文博學校,別稱「文博」,是一所民辦學校,原省實驗中學分校,它依託名高中河南省實驗中學,每年收費7000元。
鄭州一中實驗學校,別稱「桐柏一中」,是一所民辦學校,原鄭州一中分校,依託名高中,鄭州一中教育集團,每年收費7000元。
鄭州一八聯合國際學校,是一所民辦學校,依託一中、八中部分師資,每年收費1.2萬元。
……
這些學校除了收費較沿海「平易近人」外,其餘與沿海並無區別。據了解,初中學校
表中幾所民辦初中外,鄭州市還有為數眾多依託名牌高中(或打著其旗號)開辦的民辦初中,公立初中完全處於弱勢狀態。
毫無疑問,民辦校在升學競爭中形成了對公辦校的絕對碾壓,基本毫無懸念地把公辦校按在沙地肆意摩擦。尤其是沿海發達地區,民辦校的競爭優勢更大。
儘管民辦校收費不菲,學生學習負擔也更重,但由於成績顯著優於公辦校,家長和考生仍趨之若鶩,優質民校的學位常常一席難求。
在很多城市,通過種種神秘途徑進入民辦優質初中求學,已演變為一場規模浩大的「全民總動員」,「上學」已經發展出規模龐大曲折悠長的地下產業鏈。
這條「產業鏈」整合了學區房、開發商、各級領導、主管部門、學校管理層、校外補課機構、商業公司等,每到招生季,這條產業鏈如同深不可測的黑洞,收割著家長的焦慮和荷包。
民辦校何以能在應試大戰、生源大戰中勝出?公辦校為何在競爭中一敗塗地,逐漸淪為無人問津的「雞肋」?這背後的推手到底有哪些?
總結:優質生源+優質教師+企業化管理+名高中背景+地產商加持+優質家長助推,民辦校的崛起順理成章。
在應試導向的選拔模式下,民辦校相對於公立校,具備的競爭優勢依次是:生源可全部選拔或部分選拔、企業化的管理模式、依託名高中的辦學背景。
其中,「生源」是民辦校競爭力的最大「硬核」。
對於這一問題,大家有什麼想法歡迎一起在評論區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