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在鄉鎮基層的工作的朋友向筆者抱怨:臨近年終歲尾,很多考核還是注重痕跡,一檢查就翻材料,因此每天加班加點整理報表、列印資料、補寫筆記,力求把材料整得「多一些」、「厚一些」,讓考核檢查組留下好印象。<br/><br/> 資料是一項工作開展的印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被考核單位一年來工作的成效。然而,考核不看實際工作成效,只重視迎檢資料,以資料多寡、「痕跡」是否明顯來定績效、排座次,基層幹部只好放棄休息時間,找資料、補臺帳、挖空心思編數字,加班加點熬更守夜,這不僅加重了基層負擔,而且助長了搞花架子的虛假作風。<br/><br/> 一項工作的開展不僅需要相關文件、會議記錄、影像等相關資料的佐證,更為關鍵的是「打雷要看下雨」,開花要看結果,落實才是硬道理。否則,如果「唯材料」馬首是瞻,以「材料數量」、「匯報水平」為標尺推動工作,就不是在落實,而是在敷衍塞責。顯而易見,這種資料式展示、匯報式檢查,對於推進工作毫無實際意義,結果甚至會背道而馳。<br/><br/> 讓考核檢查回歸本來面目,不僅要端正工作態度,也要理順考核機制。一方面,基層幹部要將工作做在平時,考核檢查組來了才不至於臨時抱佛腳,挖空心思「編材料」。另一方面,考核檢查組要摒棄「全看材料美不美,全憑匯報行不行」的考核檢查方式,少看臺帳、多看現場,少聽匯報、多聽群眾意見,讓群眾來「打分」,這樣才能讓考核檢查的「敲門磚」作用真正發揮出來。<br/><br/> 「落實」雖然僅僅是兩個字,但這兩個字卻是字字重千鈞。一項工作的開展要看材料、聽匯報文,更要有落實,因為沒有落實,再「厚重」的材料、再「漂亮」的匯報也是一紙空文,再理想的目標也不會實現,再正確的政策也不會發揮其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