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傳統文化,圖騰對服飾起源的作用,原始裝飾對服飾的作用

2020-12-23 劉雲溪講文化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母性的神聖地位與圖騰崇拜對服飾起源的作用在人類朦昧意識產生初期,還有一種在科學的今天看來是歪曲了的意識(在當時視其為真理),強有力地影響著服飾的起源,這就是原始人對自然、對動植物、對祖先以及靈物和圖騰的崇拜。這是由於人類初期認為萬物都是有靈的,天地有神、萬物皆有神,並且相信圖騰是氏族的祖先。當時,每個氏族部落都有自己的圖騰,這些圖騰多是一些動、植物,氏族的成員認為本氏族在發展中與這種動、植物有著密不可分的依存關係,甚至認為自己的部落就是由所崇拜的圖騰逐漸演變而來的,而完成這一特殊使命的過去是、未來也將是神聖的母性,從而產生了對母性的崇拜。因為母性象徵著生命的起源;同時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前提下,一個部族抵抗自然的能力、維持部族生存的能力。

圖騰崇拜對服飾

同時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前提下,一個部族抵抗自然的能力、維持部族生存的能力、抗擊侵略的能力、與其他氏族競爭和與自然競爭的能力,絕大程度是取決於此部族繁殖能力的優劣,取決於神聖的母性。甚至到了奴隸社會時期的希臘還依然如此。故而人類初期階段不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都不加懷疑地崇拜著母性,這些都對服飾的起源有著深刻的影響。前面會提到過舊石器後期的雕像與壁畫,還有日後萊斯彼格的維納斯、多尼。維斯託尼斯,這些文化並沒有就女子的面部進行深入的刻畫和塑造,而是著力於誇張女性的性特徵。而那些「遮羞布」似乎不存在「遮羞」的意義,而只有極強的表現和炫耀的意義,表現了母性的神聖和人們對母性的崇拜。 類似奧瑞那文化中的母性小雕像在世界各主要文化發源地都有發現,而且在表現上都有極其相似之處,都著力表現女性的性特徵,此外其他的細節無一刻畫。

奴隸社會時期的希臘

小雕像大多形狀、體積不大,通常沒有腳,下肢呈錐狀。一些專家認為這是為了便於攜帶,並可隨時插到地上舉行宗教儀式。這些雕像是母系社會神聖母性的化身,在人們當時的意識中是強有力的保護神,因此除了過分地誇張女性的特徵之外,就是用服飾(當時的遮羞布)來強化母性的力量,使母性在想像中成為可以與自然力威脅抗衡的強者。所以在生活中,母性的「遮羞布」也同樣具有此種意義,是神聖、偉大、不可抗拒的母權象徵。因此,與其說女子下身所著的是「遮羞布」,不如說它是母權的象徵,是炫耀的飾物,是人類精神狀況的直接外化形式。

希臘服飾

雖然此時期的人類思想特點決定了人必須穿著「遮羞布」,世界各地也皆如此,但出於同一作用的「遮羞布」在世界各地的外在形式和紋樣卻有所不同,這些都是不同的文化環境所需要的不同表現,因此這些「遮羞布」也是人類內心世界的不同外化符號。這是服飾的根本特徵之一。無論圖騰崇拜,還是母性崇拜,在原始的崇拜產生之時,其崇拜活動的儀式必然需要一定的形式裝點,方能顯示出其神聖、莊嚴與神秘,這種崇拜的力量才。能得以凝聚成社會力量,為人類的進步和發展作出貢獻。這裡特殊的服飾在崇拜(或宗教)儀式中無疑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節原始裝飾對 服飾起源的作用服飾文化是伴隨著人類文化的起源和進步而產生和發展的。人類審美意識的產生和發展也是伴隨著人類的誕生和自身的發展而相繼產生和發展的。原始裝飾在人類文明的曙光尚在歷史的地平線上微微閃耀時就已產生。原始裝飾的方式如同其最初的動機一樣,是人類原始行為最自然、最本能的反映,是入類最早的精神世界和審美意識的真實寫照。人類最初的裝飾形式當屬紋身。原始人最初的紋身並非出自審美的需要,而主要是為了人自身的生存。在入們對大自然的認識十分貧乏、生產力處於最低水平的時期,生存始終是人類面臨的首要矛盾。

原始裝飾

當時人類為生存所做的努力之一就是紋身。人們用礦土、炭、灰等原始顏料在自己身上塗抹出某些紋樣,模仿某些兇猛的獸類和可怕的自然現象,使自身接近恐懼物的形象,求得認同和保護。這種我們稱之為文身的行為在其初級階段,與其說是裝飾,不如說是一種本能的反映。這一行為過程畢竟是身體裝飾的雛形,但也就在這一行為的實踐中,人類發現和體驗到了美,從而產生了審美意識。其後,這一文化現象得到了不斷的發展,顏色的使用和紋樣的設計更加豐富,並創造了一定的模式,使文身的功能有了很大的擴展。如在紋身時,選擇具有感官刺激性和象徵意義、並能與自己的膚色形成反差的有色礦土,以不同顏色表現不同的情感,用不同的紋樣傳達不同的感情。

原始裝飾

這一行為正標誌著人類有了裝飾美化自身的意識,這一意識在今日的服飾中無疑起著重要的作用。毫無疑問,人類對自身美化裝飾的意識一旦形成,隨著生產和意識的發展其形式絕不會僅紋身一法,人類會在對自然的徵服過程中,產生多種多樣的方法。在可能的情況下,人類用植物的莖、葉、果,獸類的皮毛和鳥羽,以及一切可利用的物體來發揮自身的審美想像,滿足自己美之創造的快感和美化裝飾的需要,同時完成社會、家庭角色的扮演。鮮豔的鳥羽,質地光滑、閃亮的貝殼,作為戰利品的獸骨、獸牙、毛皮等,都被用來製成裝飾品。在裝飾的技巧上,佩戴的對稱性、成串飾物的節奏感,都反映了原始人對美感要素的感知和創造,而且已由本能的反應發展成審美的經驗。這一切促進了服飾的完備和發展,完成了人類審美的初步歷程。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服飾藝術》《文明的輪迴,中國服飾文化的歷程》

相關焦點

  • 古代傳統文化,服飾的基本形制,服飾起源的發展
    《fbn+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請聯繫刪除,謝謝人類對性歸屬的認識對服飾起源之作用人類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最為原始的服飾呢?據目前的考古發現,約在舊石。時代的後期,也就是在距今約三萬年至一萬年之間。在歐洲、非洲以及東方的許多巖洞壁畫和小雕塑中,男女形象的下身,都有遮擋物的痕跡。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的起源,現行藝術看服飾藝術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服飾藝術發展史上,對於究竟是非審美功利性先產生,還是審美功利性先產生,抑或是二者幾近同時出現,恐怕還很難做出肯定的考證。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論,藝術起源於模仿
    類似的偶然舉動可能會在寒冷的大陸性氣候地區,表現出一定的服飾啟蒙意義,但在熱帶地區,就值得考慮了。德國學者格羅塞在研究藝術起源時,曾將熱帶地區的一些未開化的野蠻土著民族,作為分析個案,加以深人研究。他具體考察了這些民族部落的「人體裝飾」藝術。結果表明,服飾在這些氣候炎熱、男女老少都習慣於赤身裸體的地區,基本上是沒有太大意義的。
  • 服飾的起源,服飾究竟是在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在人類的意識中的呢
    這一時期一般分為奧瑞納文化階段(約3萬年前)、索魯特文化階段(約25000年前)和馬德林文化階段(約2萬年前),這些文化階段都屬於冰河時代。現代文明社會是從原始社會發展而來,作為文化與社會的產物衣生活,也起源於那個遙遠的年代,甚至更早。關於服飾的起源問題是十分複雜的。由於研究者的立場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完全不同。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圖騰象徵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龍鳳圖案在服飾上的運用「龍是神物,如向龍祈雨、龍鳳呈祥、望子成龍、雙龍掄寶等,龍是一種精神力量的象徵,也是一種前進、向上、
  • 歷代傳統文化,古代的衣裝服飾,服裝裝飾效果
    君子必佩玉玉,在我國服飾史上是最主要的一種佩飾,在整個古代時期會多次出現崇尚佩玉的高峰,從沒有過真正的衰落。古時講究「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這除了玉很稀少珍貴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古時玉被主觀地加上了種種神秘的道德色彩。當然,這種主觀寓意是依據玉的客觀屬性而發的。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民族服飾,文化內涵特點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炫富」 、「顯美」的裝飾文化形式,「炫富」的裝飾文化服飾的作用,除了防護禦寒外從原始氏族社會開始,當出現剩餘財富後,服飾慢慢成為財富、等級的象徵。它往往通過材料的貴賤、裝飾材料的多少來體現服飾價值,同時也將穿著者的等級地位反映出來。「對於千百年來受剝削、受壓迫的勞苦大眾來說,不論境況多麼的艱難,從來也沒有放棄過對於那些本該屬於自已財富的正當追求。人們總在不斷追求富有,在人們心中財富無疑是一種美好的東西。
  • 中國傳統服飾的多彩文化-漢服
    聖者曾說,「一朝文化,一朝服飾」,中國古代服飾一直都隨著朝代的更換而不停改變,這體現不同時代的人們的智慧,我們不能以一概全,應當全面地了解每個朝代的服裝,這樣也有利於我們對於歷史的全面認知。不忘初心,追求本源,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中國傳統服飾中的漢服,它所呈現的更是不同朝代的多彩文化風貌。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的起源,審美的文化事項
    影視服飾比如,服飾藝術有悠久的歷史,但是在古代卻很少有人把它放在藝術的層面上來看待,只是到了近現代,才有更多的人認識到了服飾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從而將其作為一種獨立的實用藝術。從歷史及邏輯的角度來看,人類文明的不斷推進,客觀地說,要想搞清服飾藝術的起源,實在是一件相當棘手的事情。事實上,單單關於藝術的起源,在學術界就是一個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最為關鍵的是,藝術的主要特徵在於審美,藝術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關乎審美意識的起源,可審美意識又是如何起源的,這更是學術界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長時間爭訟未決的懸案。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民族服飾強烈的色彩關係和用色方法,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毛織物傳統材料新用民族服飾傳統面料具有特殊美感,這是吸引設計師的重要原因。將民族傳統面料注入新的設計,材料的正確使用比較關鍵。傳統面料起到的作用,全在於設計師的正確使用和把握上。
  • 《衣尚中國》節目開始探索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起源
    據悉,《衣尚中國》是大型服裝文化節目。目的是「探索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起源」,尋找中國禮儀之邦服飾文化的根源。該節目將通過豐富的舞臺藝術形式展示中國人民在中國服裝文化中所體現的勤勞智慧、情感和寄託。 邀請了著名的文化學者、頂尖藝術家、傳統服飾研究者、製作人、傳播者、愛好者、設計師、研究創作者、明星等「策展人」,從新時代的角度對中國傳統服飾進行藝術化的改造和傳播。 李思思說:「《衣尚中國》策劃了近兩年,做了幾十個策劃案例。最後,人們選擇了最習以為常的服飾作為切口,展示服飾之美,以及服飾背後的精神之美和文化之美。」
  • 中華傳統文化,苗族服飾研究,傳統服飾工藝的發展
    上面談及更新觀念、適當改革,其意主要是說苗族服飾那種全部用傳統手工製作辦法應適當改革,並非說其服飾特點、其民族特色也通通要改掉。「一個民族的服飾,是區別於他民族的外部特徵」。民族特徵在目前或今後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還應當保持的。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服飾流程現象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從「啞鈴圖式」看「衣冠王國」中國服飾的發展可以分為古代、近代、現代三大時段。這是從服飾的演變而劃分的階段,與習慣的通史分段略有不同,主要是為了照顧到服飾演變的幾個轉折點。古代服飾指有史以來到辛亥革命的服飾,其下限雖然已越過通史的近代,服飾也經歷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但大體可列為同一個系統。其中,西周根據夏、商以來的禮制而完善的服飾制度,是奴隸社會,尤其是封建社會服飾制度的基礎,是研究古代服飾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 漢服是我國古代的傳統服飾
    漢服是我國古代的傳統服飾。與日本和服相比,漢服歷史悠久。與和服的寬敞典雅相比,穿著漢服的女性更加優雅、典雅,展現了中國禮儀之鄉的魅力。那麼,漢服在不同朝代之間有什麼區別? 漢服的歷史發展 《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雲南民族服飾,它的藝術特點及服飾的意義
    雲南民族服飾它們先後創造了原始社會的圖騰藝術文化;商周的威嚴神秘藝術文化;先秦的積極理性藝術文化;楚漢的浪漫主義藝術文化;魏晉南北朝時期以人的精神為主的藝術文化風度;唐代的積極熱情因此,對於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往往是需要多種載體以不同形式來共同完成的,服飾就是其重要載體之一 。傳統服飾文化作為載體的意義服飾,在現今的狹義理解中,主要專指服飾品,也就是和服裝搭配的物品,如箱包、鞋帽、首飾等。而我們這裡所講的服飾是從廣義上來理解,它包含服裝和服飾品兩個層面的意思。人類的生存離不開吃、穿、住、用、行這五個基本方面,因此在人類還沒有形成穩定文字之前服飾文明就已經開始發展。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苗瑤語諸民族服飾類徵
    正因為「好五色衣服」 、「衣裳斑斕」是與「時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盤瓠」相照應的,所以關於「好五色衣服」 ,歷代盤瓠文化的關注者大都認為來源於對「五彩」盤瓠的具象模仿,屬於犬圖騰的文化習俗之一。但這隻說對了一半。
  • 藏族服飾藝術的文化解讀
    當然,象地處高寒高海拔地區的藏民族這樣一個古代部族,其美化自身的主要裝飾習俗更多的還是使用豐富的裝飾品,而人體裝飾品出現,是源於石質工具的製造過程中,因為「如果沒有在二百至三百萬年的生產實踐中發展起來的靈巧的手和欣賞韻律美的眼睛,裝飾品的出現是根本不可能的」。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提煉元素從各層面挖掘的元素
    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元素的分類,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的元素是豐富多彩的,我們研究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元素其實就是要從中找出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的「中國元素」。有形而具體的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元素,款式元素圓領斜襟:領口呈圓形,前身左右衣片不對稱,左衣片向右斜,搭疊於右衣片,並在右腋下系扣,在胸前形成斜襟效果。百褶裙:裙子整體為一圓擺裙造型,裙長一般及膝,最主要的特色在於裙上的褶紋肌理,這是一種純手工工藝, 通過縫褶、蒸煮定型、繡縫裝飾等工序,褶量一般多達上百條,手工工作量大,需要十分耐心。在裙褶的作用下使裙子最終呈現很強的肌理感和彈性動感。
  • 歷代傳統文化,古代的衣裝服飾,冕服的形制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古代的衣裝服飾雖然豐富多彩,但有關穿著的禮儀規定甚至服裝制度的條例,其名目在數量上也不亞於服裝款式。正由於此,我們可以說朝服的款式、色彩、飾物、紋樣是我國服飾文化中最豐富的一類。公服公服又稱 「從省服",是低一級的朝服。在使用上禮重則著朝服,禮輕則著公服,這是朝服與公服的區別。章服本指有紋章的服飾。按《考工記》:「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在唐、宋是在品官的服飾上束以金、玉帶並加佩金、銀魚袋者謂之章服。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民族服飾設計,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的時尚運用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除圖案與色彩這樣直觀的外化語言,民族傳統服飾中精美的工藝手段也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靈感啟發。傳統工藝作為靈感,目的是發現根植於生活中的手工藝帶來的美感,原始地呈現中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