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蕭
從早些年的「少生優生,幸福一生」,到現在的「一胎少二胎好,小有伴老有靠」。從這些標語的變化上,不難看出我國生育政策的變化。現如今,無論是繁華的大城市,還是廣袤的農村地區,年輕夫妻組成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的現象,那就是不願意多生孩子。雖然早在2016年的時候,國家就全面放開了二孩政策,但老百姓依然不願意多生孩子。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7年,也就是放開二孩政策的第二年,我國的新生兒數量為1723萬人。到了2018年,新生兒數量只有1523萬人了。到2019年,這一數字又下降到了1465萬人。原本,很多專家和學者都認為,放開二孩政策以後,我國的人口出生率將會大幅提升,然而結果卻並不像他們原本預想的那樣樂觀。出生人口不僅沒有上漲,反而還在逐年下降。
可以說,我國的「人口警報」已經拉響。面對這種情況,很多專家也是紛紛出謀劃策,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議。例如恆大研究院的任澤平就建議,應該在「十四五」期間放開三孩政策。在任澤平看來,此前全面放開二孩,生育效果並沒有達到預期。因此,應該放開三孩,這樣做不僅符合民意,還可以給予家庭更大的生育自主權。
事實上,任澤平這個提議的出發點是好的,他這項建議的本質,就是給予家庭更大的生育自主權。什麼意思呢?簡單點來說,就是以後你想生孩子就生,不用被生育政策所束縛。因為有很多家庭,原本可能想多要幾個孩子,但一想到政策的限制,可能就打消了原本的生育計劃。放開三孩以後,老百姓在生孩子方面的顧慮就會減少很多。
不過,在大多數人看來,開放三孩政策恐怕也不會起到太好的效果。因為很多家庭在生孩子方面的顧慮並非來自政策壓力,而是經濟壓力。當下,養育孩子的成本不僅不低,反而非常高。
相關數據顯示,房子其實並不是中國家庭最大的開支,中國家庭最大的開支是育兒費用。而房子,只排在第二位。由此可見,多生孩子,就意味著要承受更大的財務壓力。而當下的人們,最缺的應該就是錢了,所以不願意去承受這種壓力,或者說承受不起這種壓力。
大家都知道,現在都講究「素質教育」,每個家長都會盡最大努力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長環境和教育環境。而不是像老一輩那樣,只負責把孩子養大成人就可以了。事實上,如果只負責把孩子餵養大,那麼別說2—3個孩子,就是十幾個孩子,按照現在的收入標準,也完全可以養得起。只不過,這是在不考慮孩子生活質量和教育質量的前提下。顯然,這種做法是不負責任的。
看到這裡,相信不少朋友心中都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麼要催老百姓生孩子?按理說,生不生孩子這件事情,是每個家庭的自由,為什麼專家要幹預呢?其實,專家的擔心,主要是新生兒出生人數太少,會導致我國的勞動力急劇減少。因為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的老年人口越來越多,馬上就要步入「老齡社會」。但年輕一代,又得不到及時補充。長此以往下去,社會上就沒有足夠的青壯年勞動力了。
眾所周知,社會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人口,特別是青壯年人口。所以,為了我國社會經濟的長遠發展考慮,專家們開始著急了。不過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如果不能解決大部分家庭在經濟和精神方面的壓力,就算放開三孩政策,效果也不會太理想。原因很簡單,老百姓二孩都不願意生,更別說三孩了。
當下,大部分家庭的經濟壓力,主要來源於房子。以很多年輕夫妻為例,結婚肯定是要買房子的。但由於房價太高,很多家庭只好掏空積蓄付個首付款,然後慢慢還月供。試想,手裡沒什麼存款,每個月還要準時還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房貸。在這種情況下,哪還有足夠的金錢去養育更多的孩子。
另外,為了還房貸,夫妻兩人都必須出去掙錢,不然家庭財務就會捉襟見肘。問題在於,夫妻雙方都出去工作了,孩子誰來照顧?假如就一個孩子,還能給奶奶帶幾天,姥姥帶幾天。如果是3個孩子,恐怕老人家也看不過來。因此,很多家庭乾脆就不生。
本文由柒零財經觀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