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潛水旅遊:誘惑有多大
潛水遊作為一個新興的旅遊項目近年來廣受歡迎,但由此引發的安全事故也時有發生。怎樣才能讓潛水遊更為安全?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一年200萬中國遊客體驗潛水遊
每年消費潛水旅遊項目的中國遊客有多少?相關數據顯示,2012年世界範圍內體驗潛水的遊客人數超過5000萬人次,其中,中國參加體驗潛水的遊客超過200萬人次。
馬來西亞沙巴旅遊局的相關負責人曾對外發布一個數據:2010年,到沙巴潛水的中國遊客是2075人次,到了2012年,這一數據已經增長到20462人次。中國成為赴沙巴潛水旅遊人次最多的國家。
事實上,國外的潛水旅遊花樣繁多,很多機構通過各種渠道積極向中國市場進行推介。
一位廣州旅行社市場部的經理向記者介紹,斐濟就推介過一個更刺激的「鯊魚潛」,遊客要潛到水下20多米的地方,然後爬在珊瑚面上觀看教練餵鯊魚。該經理表示:「玩這個項目不需要潛水證,也挺安全的。話說回來,哪個項目沒點風險?」
在一家網際網路公司上班的孫磊,前段時間在菲律賓長灘島首次體驗了海下潛水。孫磊向記者興致勃勃地描述「首潛」感受,剛開始入水還好,潛到中段,耳朵突然疼痛起來,腦袋有點發炸的感覺,心裡也慌起來。「幸虧教練之前教給我們一些『吞咽』的技巧,挺管用的。玩到最後,捨不得上岸。」
經營不規範導致遊客溺亡
近幾年,中國遊客在潛水時遇難的事故不少。去年5月,一名27歲的中國男遊客在泰國皇帝島潛水時溺亡,而此前一個月,剛有一名中國女遊客在塞班島潛水時遇難。
記者梳理了近幾年的遇難事件發現,事故原因主要集中在氧氣瓶、救生衣、獨自行動等方面,發生地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國家,例如泰國、印尼等。
駱峰是《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也是一位資深「潛友」。他認為,東南亞一些國家部分開展潛水旅遊項目的公司並不規範。「一些小的俱樂部沒有認真勘查水域,帶些剛會吸氧的遊客就敢下去。這太危險了,探險不等於冒險。」
駱峰說,以吸氧為例,潛水前對遊客的心理疏導很重要。「同樣是一罐氧氣瓶,別人能吸一個半小時,有的人一緊張,呼吸急促起來,半個小時就消耗掉了。」
幾年前,駱峰就獲得了國際專業潛水教練協會的開放水域潛水證。他告訴記者,考這個證需要理論課程、泳池課程、開放水域課程。有了它就可以潛到18米,下海不再需要教練,但即使這樣,整個團隊也要配一個潛水嚮導。
駱峰解釋,對於一般遊客而言,如果就潛一兩次,確實不需要考潛水證。潛水俱樂部有一些「速成」的課程,「這種類型的體驗者,潛水深度最好在10米以內,否則耳壓會受不了。」
記者注意到,針對潛水等高風險旅遊項目,國家旅遊局曾作過提示:各旅行社安排的旅遊行程中,若涉及高空、高速、水上、潛水、探險等高風險旅遊項目,應充分評估項目風險,確保經營者具備相關資質和安全保障能力,並就項目風險對遊客做出明確提示。旅遊法也對高風險旅遊項目作出了明確規定:旅遊經營者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
顯而易見的是,「提示」和法律條文直接指向了旅行社和相關經營者,明確了相關責任方的義務。
市場需求大監管要加強
近些年,國內的一些沿海地區陸續開展潛水旅遊項目,而且勢頭越來越強勁。
駱峰很看好中國的潛水旅遊市場,特別是在南方。「廣東、海南那邊有些年輕人過周末就是去泰國、菲律賓潛水,乘飛機就2個小時,很方便。這就相當於北方人冬天去滑雪一樣。」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國內要緊緊抓住這塊市場,充分發揮好「後發優勢」,別搞得不倫不類,多學學先進的開發設計、管理理念和經營模式,例如夏威夷的魔鬼漁村、貝里斯的大藍洞、哥斯大黎加的椰子島等就值得關注。「國內這一塊市場慢慢在成型,還需要大的提升。海南、廣東的一些小島做得還不錯。」
廣東省放雞島北京辦事處營銷總監馬德說,潛水與旅遊的結合,市場需求越來越大。去年放雞島住島遊客有10萬人次,其中70%—80%都參加了潛水旅遊。「我們還會做一些『私人定製』的項目,比如海底探險、夜潛之類。」
馬德強調,對於潛水區域,他們經過了周密水下勘探,獲得了大量的數據後,劃分出淺水區、深水區、探險區三塊。「我們海底的能見度是8米,海底觀賞資源也很豐富。我們不會做『涮鍋式』潛水,5分鐘一個,質量和安全都沒法保證。」
前述不願具名人士也表示了自己的擔憂,國內有一些地方,明明水域條件不行,也要硬上潛水項目,這就太冒險了。「我就參加過一個項目的前期論證,那個地方水下能見度很低,而且還有很強的洋流,國家對這塊要加強監管。」
對於未來,駱峰更憧憬能在西沙、南沙潛水。「對於潛水愛好者來說,那個地方太有誘惑力了。不過,安全肯定還是要放到第一位的。」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王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