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修行的三大境界——看看你修到哪裡了

2021-01-19 宜青禪寺在線

想了解佛教,看更多佛學故事,搜索並關注:宜青禪寺在線

今天跟大家講修行,許多人都說自己會修行,但是都不知道修行是什麼,今天給大家講講修行,希望大家看後能夠對修行有一個更好的理解。

學佛的最高境界就是修出大慈悲心!

「修行」這一個詞,現在變得越來越生活化、大眾化、世俗化了,不是僅僅局限於出家修行學佛的人。我也時常聽到,作家這麼說,寫作是一種修行,美術家說,畫畫是一種修行;書法家說,書法是一種修行。對於塵世間中的每一個人來說,生活本質又何嘗不是一種修行呢?

佛教之初,修行就是說心靈的爬山涉水,每一個人都應當時時省察自己所在的境界,立志,發願,精湛,解脫。

唐代青原行思高僧說,悟佛有三重境界:悟佛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悟漸深,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開悟後,看山仍山,看水仍是水。

實際上在現實生活的人生中,學習參悟佛法也通常會歷經三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求

我們親近佛教之初,大多數是渴求從虔心上香、拜佛、供奉,護持三寶、廣種福田之中,能得到 健康、平安等多種功德福報。這一時期是有所求的,求福德智慧、求自他的淨化、求萬事的圓滿。

修行,需修煉出一顆平常心。平常心,也並不易做到,需要我們在生活中慢慢修行。碰到不合理的事情要理智、客觀地分析,不自怨自艾。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不必盲目地去反抗,要審時處地,多做換位思考。

有著一個平常心,需要我們及時性調整自身的心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透名利,多讀經典名著,提高自己的素養,修身養性,滋潤心靈,澡雪精神。

第二種境界:修

伴隨著對佛法的慢慢深入,掌握到無常、因果、業力與輪迴,我們開始覺察到生命的局限性,與此同時也眺望到了解脫的光明。由此,真正接受善知識的引領,以聞思修三慧,匡正錯亂的身口意,進入勤修戒定慧三學的實修時期。

修行,需要修行出一個包容心。不論是在公司同事們打交道,或是在家中裡和親朋好友們打交道,都需要有一個包容心。待人處事不必太追求完美,也不必太挑剔,當然,自己的內心也需要有底線,正所謂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所謂禪坐常思己過,都能夠當做自我修行的標準。

第三種境界:給

經過實修,正知正見者,肯定會從種種迷惑苦惱中擺脫出來,懂得所有的錯亂異常全部都是自心所現,是必須要看透放下的幻想。到此,修行就不會是為「我」而求了,更多的是像佛菩薩那般「不為自己求安樂,只願眾生得離苦」,歡喜地給予眾生。

修習,需要修煉出一種感恩的心。當一個人時常心存感恩,用感恩心態去看山看水、看樹看人,看世間萬物,都會是美麗的,是滿是欣悅的,也是幸福知足常樂的。

修習,需要修煉出一種拿得起、放得下的境界,例如對權對官位,例如對財寶,例如對人生艱難困苦,有多少智者可以拿得起,卻未必放得下。

修習,還需要修煉出一種樂觀豁達、明亮向上的人生觀、生活觀念。

人生隨處是修行,生活處處是寺院。我們每個人的修習隨時可見分曉。一個微小的細節,一點小小的功利,就會把一個人的素養顯露無遺。

生命的成長,本身就是一個逐步完善自己的歷程,實際上修習,就是在生活中,一點一點磨練自己,充足自己的生命,修養自己的情懷,提高自己的素養,提升自己的品性,完善自我的人格。

總而言之,修行就是心靈的爬山涉水,每一個人都應當時時省察自己所在的境界,立志,發願,精湛,解脫。

關注:宜青禪寺在線,分享佛學故事心得,每天修行一點點。

相關焦點

  • 學佛修行要做到五點:以解脫痛苦煩惱,達到一個清靜心態的境界
    「佛教選擇的是中道」:佛教是外來宗教,它選擇的是「中道」,不提倡享樂,也不提倡苦修,中道即不是唯心主義,也非唯物主義,而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結合,心物達到完美融合的境界,也符合「不生不滅」的佛教理念。「學佛修行」:學佛者通過修行的過程能解除人生在世的煩惱,當你進入佛學世界,它給予你的好處,你在修行過程中自會慢慢領悟。
  • 學佛如何快速修行到菩薩境界品第
    最好是發願利益眾生,《發願守戒,發願吃素,這都不屬於菩提願,入地的菩薩戒律400條起步,就算你沒有受戒你平常也要按照戒律修行,這個時候的戒就是很多違反戒律的事說不能去想,想想就是破戒了。如果受不了,那你就勤修行爭取往生。》記住,怎麼發願,日後就要這麼去做。發的願必須是菩提願。
  • 來看看學佛人的目標
    來看看學佛人的目標文:太橋旦曾堪布生命的原始狀態是一個超越了二元對立的世界。主觀和客觀完全是一體的,沒有快樂與痛苦的分別,沒有好與壞的分別,也沒有生與死的分別,更沒有輪迴與涅槃的分別。而現在的我們,因為有了「我」和「你」的分別,「好」與「壞」的執著,所以就有了對親人的貪愛,對仇人的憎恨,就有了一系列輪迴的二元對立,樂與苦、美與醜、好與壞、生與死;因為有了二元對立,就有了我們這些數不清楚的無明、煩惱、分別、妄想、迷惑、苦惱、顛倒和執著。學佛的目的是要讓我們回歸到人的原始狀態。那麼,人的原始狀態是什麼呢?
  • 佛教:學佛的人,有這三大特徵,恭喜你,你走對了路!
    如果你只是一味的求佛,最後只會一無所得,反而會變得更加的愚痴,切記切記學佛以後,會出現許多的狀態,其中正確的狀態,都是積極的,陽光的。有些人不明白學佛究竟怎樣才算是走對了路,下面,就與大家分享一下,如果你學佛,有這三大特徵,恭喜你,你走對了路!一、學佛以後,感覺自己充滿了智慧。作為學佛的人,誦經念咒是必修之課,不論是哪一宗哪一派,都有相應的佛經來進行指導。
  • 【蓮悟人生】紅塵中修行——如何處理學佛與世間法
    這些年遇到很多自稱走在修行路上的朋友,辭了工作,離了婚,家裡爭吵不斷。我自己做了些小小總結,不一定全面哦:判斷一個人修行有沒有修偏,可以三個方面看:1、她修行之後有沒有更加健康了?2、她修行之後事業有沒有更加順利了,家庭有沒有更加和美了?還是事業越來越不好,家庭也越來越不幸福。3、她修行之後有沒有朋友更多了,人際關係更好了?還是身邊人都慢慢遠離了她,她也越來越獨來獨往。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習氣,越修越圓融。佛法是一面鏡子,但是用來照自己,而不是用來照別人的。
  • 丈夫觸碰了我的「學佛底線」,我的憤怒已不在修行中
    雖很用心準備一家人的三餐美食,但我又是學佛多年的佛弟子,「戒殺生」是我的基本準則。因此,我的家人們不論學不學佛,信不信佛,都別想在家吃到現殺的雞鴨活魚活蝦的。我也不容許家裡有任何殺生的行為,不容許家人在外點殺活物帶回。這是我多年來與家人生活的一個「學佛底線」。
  • 佛教 學佛修行,懺悔先行。懺悔的功德真的是不可思議啊!
    明明想讓自己的狗回家,卻笨兮兮的拿著一根棒子滿世界追著自己家的狗,一邊攆一邊口裡還念念有詞:我讓你不回家,回去我打斷你的狗腿!你都要廢狗狗的腿了,它還會跟你回去嗎?有的時候,眼珠一轉,計上心來。真的不如買塊肉「引誘」著狗狗回家。畢竟,關門打狗才是上策嘛!我們學佛修行也是一樣。有時候明明是自己的問題,卻死活不承認。
  • 佛教:這些修行「弊端」你有麼?學佛是為了指責他人?
    但是對於某些修行人來說,他們根本不去想自己的不足,別人對他們有一點點不好,馬上就不高興,這就是「學佛不修」的結果。修行的人,需要做到徹徹底底認識自己,優點、缺點都要認識到。如果你把讀到每一句佛法,都當成 教育自己的方法來接受,你會進步很大;如果把學到的戒律、道理都當成衡量 他人的標準,還不如不學佛!!「有些人學佛而成就,有些人學佛而墮落」並不是說我們一學佛,就一切搞定了,保證沒有問題了。
  • 很多同修感到修行的功夫不得力,什麼原因?
    那是你迷惑顛倒,你果然見到了,那魔都害不了你,就是因為你不認識他,你把他當好人,所以他才障礙你。這個魔就是折磨,阻撓你修行,讓你念佛不能得三昧,念佛不能得一心,這都是它在障礙。如果沒有這些魔來擾亂,那我們這個地方學佛應當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差別。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很容易為什麼?沒有魔障,這是一定要清楚。【行人正見稍失。便陷魔網。】
  • 【住真實慧】【1】為什麼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念佛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
    最高的享受唯有學佛才能得到,因為學佛能使我們廣大眾生都能得到純淨純善的自性之中,無量的壽命福報、智慧德能,無量的善好快樂、稱心如意,而且永遠不會失去。所以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如果人人都明白這個道理該有多好啊!念佛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 佛法:學佛人請正確認識佛教,你眼中的世界和你的業力相關!
    在佛教中,修行的最終目的是涅槃,涅槃分有餘和無餘兩種。有餘涅槃是指活著的時候就證到涅槃的境界,雖達到涅槃但肉身還在;無餘涅槃則是在圓寂時證到了涅槃境界,達到涅槃的同時肉身也沒有了。學佛之人要正確認識佛教,學佛不僅是打坐、念經,更要深入理解佛學的教義與理念。佛教並非一神教,沒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也沒有一個至高無上的教主。佛陀並沒有說他講的東西一定是世間至理,也不希望別人尊他為主。
  • 學佛修行之人,光靠念佛就能有好運?這件事情不做,修多少漏多少
    其實努力按照佛的教誨來修行,努力精進,是可以改變自己外部境界的。人的主觀能動性不可小視。但也有很多人非常努力的念佛修行,自己的境況卻沒有絲毫的轉變,有的甚至越來越糟,這又是為何呢?首先知道自己的錯誤在哪裡,再進而勇敢的改正錯誤。我們與聖賢人比一比,看他們每天在想什麼,我們每天在想什麼,知道了差距才能跟上。現代人不是去了解聖賢人想什麼,而是覺得聖賢人要與我想的一樣。這種錯誤的想法真的很嚴重,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 什麼是「修行」?「修行」是什麼意思?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六祖慧能佛教常說「修行」,可是到底什麼是修行呢?修行是不是就誦經、念佛或者打坐。?這些的確是修行的一些方法,但修行不等於就是這些。那修行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103歲的高僧夢參老和尚珍貴開示:我們學佛修行究竟有沒有竅門?
    夢參老和尚曾經開示過學佛修行的竅門問題。夢參老和尚開示說,我們很多人在學佛修行之後,總是感覺到自己所學習的佛法不夠。自己所了解的佛學知識、修行竅門不夠透徹。佛教經典看得不夠多。我們以念經來說吧,有的人以為念一部經太少了,可是如果念兩部經呢,又嫌太長了,很是苦惱。後來呢,又聽人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最圓滿的一部佛經,於是就專門只念《大方廣佛華嚴經》。
  • 修行必破「五蓋」,不清楚的快看看
    我們從無始以來 一直到現在都在不斷地造惡業 而惡業只會對學修佛法的事製造障礙 貪慾 貪慾,是五根對所接觸的境界生起貪愛。修定的人,他的心必須要遠離五根接觸境界的貪愛,不生貪慾喜歡,心就能定下來。
  • 修行的最高境界——無我
    修行達到佛果可以說是人性的「目的」,因為還是有相的著落,只要有目的就不會徹底解脫,無論怎麼解釋這種佛性是「自由」的,是空性的,是解脫的,還是讓修行的過程帶有一絲的「功利性」,哪怕只有一絲,也達不到另一種徹底「無我」的狀態,無我才是一種自性最高的自由。
  • 學佛不如法,就是盲修瞎練,現在知道還不晚
    或者憑自己的所想,去持戒、吃素、給自己定點功課,就認為自己學佛了。能忍、能讓、去布施就感覺自己得道了,這樣都是不如法的。當然,這些行為能夠錘鍊你的因緣果報,但是離真正的佛果還相差甚遠。《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中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 學佛修行也要靈活運用
    學佛修行也要靈活運用不管你修密,修禪,修淨都是好的,都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釋迦牟尼佛說了八萬四種法是針對眾生的八萬四千種病,根據個人的根器對症下藥,末法眾生業重修淨土是最合適的,但有根器利的同修,他們適合修密,修禪,只要你對所修的有信心,修起來很順就是最好的,佛法是平等的,佛法要精修,專修,要一門深入
  • 以這種求法的方式來修行,常常在修佛之前就先修成了魔性
    摘自《生命的覺醒》導語:任何修行都是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如果學佛只是「邀請國王來掃帚地」,最終目的還是執著於世間的享樂,這是不如法的。真正的佛教徒,都清楚學佛的目的,是為了從輪迴的痛苦中解脫出來。印度歷史上有過三次滅佛災難,佛教僧團裡守律的僧眾愈來愈少。
  • 你的學佛方法正確嗎?求證到了明心見性嗎?明心見性是這樣的境界
    佛法傳遞的是一種,覺醒之人開悟後的境界,是要觀自在,也就是說觀自己所在,去發現真正的你,發現後,一一將障礙你本心的五蘊剝除,從而獲得空性,在定在這個境界上,便明心見性了。  實際上現社會,說法的人多了,但為何還稱為末法時代,就是因為,很多講法之人,自己並沒有體悟到佛的真諦,也就是說並沒有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那他所講的法也都是書面文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