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李華。 李愛平 攝
(抗疫故事)內蒙古青年志願者的抗疫「光輝歲月」:有種力量在召喚
中新網烏蘭察布5月13日電 題:內蒙古青年志願者的抗疫「光輝歲月」:有種力量在召喚
中新網記者李愛平
一個月前,在拿到共青團集寧區委員會頒發的抗擊新冠肺炎榮譽證書那一刻,31歲的李華下意識地拍了照,然後給母親閆玉蘭發了微信。
圖為李華和高佳敏拿到的榮譽證書。 李愛平 攝
她以為這一榮譽證書能夠讓母親高興一把,沒想到閆玉蘭「不以為然」。
「你不知讓我多擔心啊。」閆玉蘭用「斥責」的語氣對李華說道。但幾小時後,閆玉蘭卻將這一消息與她的好朋友一起分享。
李華是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集寧區新世紀學校的一名小學老師。疫情暴發之初,她無意間看到了當地團委招募志願者的消息。
「於是和家人商量,老公非常支持,但媽媽因患病對當志願者一事極為敏感。」李華說,母親最初通過各種方式予以阻攔,但最終我還是遵從了自己的內心。
5月12日晚間,回憶起2月29日的這一抉擇,李華形容說,「好像有一種力量在召喚,覺得自己必須去一線。」「畢竟自己是一名黨員。」
圖為志願者李華在入戶調查。受訪者供圖
與李華參加抗疫志願團隊之初面臨的「小風波」所不同,當她的同事高佳敏將當志願者的想法和家人說了後,「家裡全體成員一致稱讚。」
26歲的高佳敏是一個性格開朗的女孩,她覺得選擇當志願者是一件「讓自己開心、快樂的事,因為體現出了價值,自己是有用的人。」
李華與高佳敏在當地社區當志願者的時間各不相同,李華一共當了15天志願者,高佳敏一共當了21天志願者。
圖為志願者高佳敏在工作中。受訪者供圖
兩人的共同體驗是:「比預想中的要難很多。」李華告訴記者:「最初入戶調查,問得很詳細,居民們都嫌煩,不予配合,只能厚著臉皮堅持問。」
高佳敏的遭遇則更為「尷尬」。「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看著我們進屋,唯恐近距離接觸,幾次還被人推出門。」
圖為高佳敏。 李愛平 攝
即便在工作中不被人理解,這兩名青年教師也沒有選擇放棄。李華認為:「最重要的是要耐心地多和居民們講解防控疫情的重要性,得到認同。」
當地民眾最初的不配合、不理解,很快就成為歷史。隨後發生的事,讓兩位志願者變得「有些接受不了」。
李華說,一些居民給送來餃子、水果,以及在帳篷中取暖的碳,並告訴她們注意防護,注意休息,就像叮嚀自己的孩子。
暖心的語言讓她們感覺自己的工作很有成就感。兩人每天按照固定時間分赴各自社區。「如同上下班一樣,不敢懈怠。」
或許是因為當老師的緣故,她們每天都在認真核查每一戶的外出、體溫等事宜,最終找出社區存在的疏漏,並提出對策。
最讓這兩名志願者難忘的是,當地支援湖北的醫護人員於4月3日的返鄉現場,「我們哭得稀裡譁啦」。
在當地官方為這些醫護人員舉行的歡迎儀式現場,李華和高佳敏看到醫護人員的笑容,聯想起自己的志願者經歷。「那一瞬間,覺得防控疫情取得的成績是那麼的不容易。」「和她們比起來,我們所付出的真的不算什麼,但能為抗疫出點力,還是值得榮耀的。」
「在當志願者的那段日子中,我們可一次都沒哭過。」高佳敏說,「忙起來,把委屈、抱怨這些事都忘了。」
回顧這段經歷,李華說:「這是自己平凡生活中一次閃光的經歷。」
高佳敏則表示:「這是一次正確的選擇,這次疫情讓我們對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當地民眾閆江林對這兩名青年志願者的行為給予高度評價。他說:「疫情之下,敢於遵從自己內心去做志願者,不求回報,這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擔當,希望她們的實際行動能夠影響更多人,成為更多人的榜樣。」
集寧區新世紀學校小學部校長王一君表示:「兩名青年志願者的抗疫經歷,將成為學校開展道德教育最生動的教材。她們體現了人性最閃耀的光輝。」
「這是一段最有紀念意義的光輝歲月」「這次志願者經歷也讓我們讀懂了歲月靜好來之不易的深刻內涵。」李華、高佳敏在受訪時如是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