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長而薄,且肥瘦相間的肉片,在國外以「煎制」為主,煎熟後刷上黃油,再搭配煎蛋、西紅柿片夾在麵包中,屬於早餐肉、午餐肉一類。
在國內的麻辣燙、麻辣香鍋、自助餐廳等場所,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做法也是得到了開發,例如炒飯、炒麵、煎餅、卷土豆、卷金針菇等。
妥妥地入鄉隨俗,即便拿來熗鍋爆炒,也絲毫沒有違和感。
價格方面也是非常親民,相信很多朋友也都吃過,但若要被問吃的什麼肉,大部分人只知道其名為「培根」,具體是何物卻很難答上來。
國外的「鹹燻豬肉片」
其實「培根」是由英文「Bacon」音譯過來的,本質上只是一種鹹味豬肉,通常是用五花肉在鹽水中醃製,再進行風乾、煮製或者燻烤而熟。
就像是國內的「臘肉」一樣,說直白一些,也可以將其稱之為「鹹燻豬肉片」,甚至有朋友調侃:聽到這個名字後,「英文範兒」沒了,感覺檔次都降低了不少。
玩笑歸玩笑,但若論出身,培根與「臘肉」確實相似度極高,它們最開始的目的都是為了「長期儲存」。
最早的「培根」出現在芬蘭,原料也是「鹿肉」,當地人將吃不完的鹿肉切塊,用海水浸泡過之後,再燃燒樹枝將其燻幹,目的就是提高儲存時間。
後來這種方法傳遍了歐美大陸,市場需求量大,原材料也變成了常見的「豬肉」,一直到今天,培根也是泛指「豬肉」。
消費者與商家的「信息不對稱」
市面上的「培根」質量可謂是良莠不齊,有「純豬肉」、「純雞鴨肉」、「豬鴨混合肉」等區別,造價成本也是各不相同。
雖然「培根」在國內已是常見之物,但畢竟不像「滷豬臉」一樣深入生活,就目前而言,大家對它的概念,也並不是非常清晰。
許多在製造過程中加入了雞鴨肉,並且還光明正大地標註在「配料表」上,這並非是不可以,因為培根本來就沒有固定的材料與製作標準。
但話又說回來了,他們確實是利用消費者的「信息不對稱」,來輕鬆賺取到了利益。
因為大部分人覺得,只要它是肉片、有煙燻味那就足夠了。
並且較為諷刺的是,縱然從理論上講,「純豬肉培根」的質量最好,但它的銷量卻並不是很高,如果非要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價格「不接地氣」吧。
但無論如何,還是建議大家在購買「培根」時,儘量選擇大型的超市與商場,並且將「配料表」看仔細一些。
因為商家們會如實告知,您將要買回家的這一袋培根,是用什麼肉做的。
它的製作工藝(醃製與煙燻)擺在這裡,畢竟是高鹽高脂肪的食物,就我個人而言,還是比較偏向於「新鮮肉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