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白巖松在《新聞周刊》節目中
探討了近期頻繁上熱搜的「家長群」話題
其中提到六安發生的這段溫暖故事
堪稱家長群裡良性溝通的「典範」
六安市毛坦廠中學實驗學校6歲的美琪同學,今年9月剛剛就讀小學一年級。因為先天發育的問題,她的左手仍然像個小肉球。同班的小朋友們經常問她手怎麼了?這引起她很大的困擾。
為此美琪媽媽在在家長群裡詳細介紹了女兒的情況。她想請其他家長幫忙,不要讓孩子過度關注美琪的左手。看到美琪媽媽發自肺腑的留言,很多家長當天就對孩子做了善意的引導、教育。第二天,班裡就沒有小朋友再去對美琪的左手好奇議論,反而很多小朋友主動向美琪伸出援手。
看到這裡,小編情不自禁地想
給美琪的同學、同學的家長們點個讚
但是「家長群」這個話題
刷爆網絡的起因卻不那麼愉快
不久前,一個被逼到崩潰邊緣的家長,
發出視頻說: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
感同身受的家長們,看完視頻一陣舒爽
仿佛自己也發出了靈魂的怒吼
然而回到現實
「退群」一時爽,後續咋收場?
在另外一則新聞裡
有一位爸爸,因為無法及時回復家長的信息
家長會被老師當場點名,突然情緒失控
當著全班家長的面,哭了
一個大男人,飽經「生活的毒打」都能淡然處之
卻在這一刻崩潰痛哭,叫人不勝唏噓
但事件的另一方,老師們也覺著特別委屈
有老師就在相關新聞下留言表示:
「看到網上一邊倒的評論,我真的很委屈。一天要上半天的課,還有半天時間要備課改作業開會……很晚了我才剛開完會,晚上回家還要改作業。」
孩子,是為人父母者心底最深的柔軟
無法觸碰,不可言說
老師,是用心血澆灌孩子成長的園丁
春蠶到死,蠟炬成灰
本都是同心協力的天然隊友
組成一個群後,為何卻矛盾不斷?
網友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教書的職責應該由老師承擔,育人的職責可以由老師與家長共同承擔。
家長不能把培養孩子行為習慣等監管責任一味推向學校,學校也不能無視家長的時間精力,甚至教育能力的欠缺,把批改作業等教學任務簡單粗暴地甩鍋給家長。
對於普遍存在的家長群亂象,更應督促各個群內樹立規矩,履行職責,從主管部門到學校,從老師到家長,都應該反躬自省,積極改變,不要一邊放聲吐槽,一邊苟於現狀。
白巖松在節目中
引用了美琪小朋友的例子
並表示
白巖松:「家長群」本身並沒有錯,不能因為有了矛盾,就否定它的作用。這種家校溝通的形式,其實一直都有,只不過隨著技術的變化,形式不同。往前數10年,可能是電話,再往前數10年,又可能只是學生帶回家的一張通知單。你會發現,隨著時代的變化,學校和家長的聯繫,越來越密切了,這本來應該更有利於我們教育孩子。已經不止一個教育家曾經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
家長群自有存在的價值,家長群變味絕不是家長群出了問題,而是相應的制度設計沒能發揮作用。比討論存廢更為關鍵的內容是,如何確保家長群內部的健康管理。
好消息是,近兩年來,已有至少十個省份教育部門出臺相關文件「叫停」家長批改學生作業。這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家長群對家長施加的壓力。
小編認為:家長需要關注和配合學校教育,但不能過度參與、監督和代勞,學校也不能撇開責任。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哪些是老師的分內工作,哪些又是家長應當做到的?只有明確家校雙方的行事邊界,在教育互動中擔負起各自責任,不缺位、不越位,才能溶解橫亙在家校之間的溝通堅冰,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環境。
對於「家長群」,
你有哪些意見和建議呢?
你認為家長和老師之間
怎樣的溝通方式才是「健康」的呢?
歡迎留言交流
來源|央視新聞、中央政法委長安劍
點分享
點點讚
原標題:《毛坦廠中學實驗學校出現了這一幕……》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