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諸法因緣而起,緣盡而滅,一切諸法生住異滅,念念不住

2020-12-22 紙上談兵讀史

觀幻(白居易)有起皆因滅,無睽不暫同。從歡終作感,轉苦又成空。次第花生眼,須臾竹過風。更無尋覓處,鳥跡印空中。

作者簡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的詩人、佛教居士。詩人生活的中唐時代,佛教的氛圍濃鬱。詩人作為那個時代的人物,也受此影響。詩人年輕時代,就有與禪師交往的經歷。詩人曾經師從如滿禪師學習佛法。後來詩人家庭遭遇變故,母親愛女相繼去世。

這一切對詩人的打擊很大,詩人開始向佛教尋求解脫。詩人仕途的波折,使他更加傾心佛教。詩人後來曾經在廬山建廬,參禪問道。詩人與僧人的交往,不論宗派都有往來。詩人曾經就佛理頻頻請教眾僧,與這些僧人成為方外之交。

詩人交往的僧人中涉及眾多的宗派,尤以禪宗居多。因此詩人的思想也與禪宗的主旨,相去不遠。詩人地方外摯友中,宗密神照清閒禪師等人是菏澤神會門人。惟寬智常禪師等人,是馬祖大師的門人。晚年詩人與南禪宗的聯繫更為緊密。

詩人從與佛老結緣開始,其遊覽寺廟數量,及方外摯交的數量,都是詩人中少見的。詩人自然地將佛理,融入作品中。詩人或者以為題,或者採用比喻方式講解佛理。其作品的禪意悠遠,其佛學的造詣不同凡響。詩人晚年能自淨其心,表現了對的豁達之情。詩人後來辭官隱居,專心參禪在平靜中辭世

作品賞讀

這首詩是詩人做的一首五言的律詩。詩人傾心佛老參禪悟道後,所寫的闡述佛理的詩。詩人以超越凡塵的眼光,來觀察塵世,觀察人生。詩人產生了是非成敗,水中花的感觸。還是山,還是水,到頭來終究是空無的。這是詩人參禪後自己的感悟,由內而外從心而發。

首聯中的「」,這裡是離別的意思。詩人從塵世入手起筆,認為世間的萬物有,有必有。詩人以客觀肯定的方式,直接將「」植入作品。禪宗認為:

「一切諸法都是因緣而起,緣盡而滅;一切諸法生住異滅,念念不住。」

詩人對於禪理的詮釋,用詞概括簡潔。不難看出詩人高超的禪學造詣,以及詩人出色的寫作技能。頸聯詩人開始寫自己的人生感悟。詩人一生宦海起伏不定,歷經大悲之事。這一切,使他陷入了「空苦」的境地。詩句中的「」字,表達了詩人的惋惜之意。其中的「」字,表達了詩人無可奈何的境況。這兩字是全詩的重點之處,以此展開全文。

詩人雖然深悟禪意,能以佛眼觀世界但凡心未泯。詩人能徹悟禪心佛意,但仍然被塵世所纏繞。詩人承接上文,繼續敘述禪宗世界觀人生觀。詩人用詞簡練短暫的篇幅描繪出了另一個時空。詩人將另一時空的描寫駐足於空,令人拍案叫絕。詩人以詩詞方式,來詮釋禪意。其詩文從欣賞角度來看不夠華美,但寫作技巧高超

頷聯是全詩的關鍵之一。詩人借用禪宗經典,「鬱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儘是法身」的思想來抒發禪意。詩人在此強調,「一切諸法生住異滅」的禪理。詩人的意象清新動人,意境開闊深遠,讓人耳目一新。禪的主旨就是要抓住流動的生命。從空靈飄逸灑脫的詩句來看,詩人深悟禪宗的要旨。

尾聯詩人繼續承接全詩。詩人繼續詮釋「一切諸法儘管生住異滅」的佛理。詩人認為要尋覓真如佛性,實際無處可尋。這就像在空中尋找鳥兒飛過的蹤跡一樣。詩人的比喻形象,給人印象深刻的感覺。詩人無意間表達了空有的境界。詩文的意境在空有之間,如同鳥兒的蹤跡若有若無。在不經意間與「詩題」相契合

觀幻,一詞出自《金剛經》。詩人希望透過塵世去尋找真如。詩人認為:真如無跡可尋的,看見的是幻相。如果能明白這個道理,就抓住了真如的本質。性空幻有,實相非相,無餘即有餘。全詩自然天成,格律嚴謹,不愧中的精品。

相關焦點

  • 緣起咒,圓滿一切所願
    哪怕是將它放在油柑子大的小塔當中,今生中也能生起梵天福德。持誦一遍此咒能清淨一切罪業,平息,遣除一切違緣。。。」緣起偈頌諸法因緣生,緣盡法還滅我佛大沙門,常做如是說 緣 起 咒ong嗡 耶yē達da瑪ma.海hǎi杜dù扎zhā巴bā哇wɑ.海hǎi敦dūn黛dài.堪kān.達da他tā噶ɡa道dào.海hǎi巴bā達da.黛dài堪kān匝zā瑤yáo尼ni.繞rào達da
  • 《童蒙止觀》不可得法 則無有心 若無有心 則一切法皆無 199
    「當反觀所起之心」者。前面修體真止,是觀所觀的境界皆空,現在是要觀能觀的心,故曰「當反觀所起之心」。就是反觀這妄想心,從哪裡而來呢?若說是過去,過去已滅;現在,現在不住;未來,未來未至。怎麼有心呢?這樣三際推窮,此一念妄想心是不可得到體性的。 於此不可得法中,則無此虛妄分別的體性。此句要注意的是,妄心在於分別因緣法上的作用是有的,但此妄心的體性是沒有的。
  • 你能深入體證,就能作無上妙解,就能受無上妙用,即通達一切諸法
    「云何當得一切諸佛所贊灌頂。住於諸如來十力地中故。」如來十力非常圓滿。我們專門有一個講十力的地方,這裡就不詳說了。「一切諸佛所贊灌頂」,一切諸佛之所稱讚,稱讚到灌頂慰安的程度。那麼這個不是得一佛灌頂,也不是得未來灌頂,是「當下」「得一切諸佛所贊灌頂」。灌頂到什麼程度呢?能夠常住如來十力——如來的十種不可思議的、別人都沒有的功德力當中。「云何當得一切所想。通達一切諸法行故。」「云何當得一切所想」,我們一方面講不管想只管念,念到究竟處,就能通達一切所想。
  • 深窺心之生住異滅!
    ……卍卍卍深窺心之生住異滅!開示/海雲和上  整理/究竟依編輯小組  觀心法中「生、住、異、滅」的四個階段,可用以解析行者的一般狀態。通常,在異與滅的階段是指凡夫階段;但野性仍在的情形,是指滅的階段。滅的階段可分為意識形態及意識行為。  「意識行為」為業識身、為相續心之相,也是那些被流行操縱、被意識形態所操縱的行為;此時的行為是沒有個人自主與判斷之能力,其行為之兌現完全受福報之業力所牽引。
  • 「因緣生,轉頭空」,先明白了這句話,再去學佛
    因是事物生起的主要條件,緣是事物生起的次要條件,有因有緣,然後才必然成果。那因緣生,就是一切以因緣而生,一切以因緣所生,也就是由於各種關係的結合而產生了各種現象。比如從播種到收穫這個過程,種子是因,果實是生成的果,從整理田地,播種施肥,剷除雜草,到陽光雨露,打藥除蟲,收割晾曬等等這一切,這都是緣。
  • 佛教主張「萬法唯心所造,因緣而起」,這個命題何解?
    佛教主張「萬法唯心所造,因緣而起。」這個命題又是一般人所無法接受的。通常認為物質存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那麼怎麼說萬法都是唯心所造?大家注意這個「造」字,它不是創造的造,是什麼「造」呢?是變化,這個「造」是「變」的意思。唯識宗講諸法唯識所變。
  • 第100集 滅諦即是共相一切法空
    我們前面已經介紹所謂的一切法空,這一切法空其實是空相跟空性這兩類法的共相,因為空性跟空相之間是有關係的。因為空相是屬於我們生命的身心這個一切法的範圍,諸法的範圍這個部分它最後都會壞滅,因為它是生滅的,所以它最後是會成為一切法空了。因為一切法最後都會空、不見了,可是空性這個法,祂本身是不生不滅法,祂出生所有的生滅法,所以空性這個法祂本身是不生不滅法。
  • 法華經心得|「應四諦法」與「應十二因緣法」
    所以,對於「初善」的聲聞者,佛為他們解說「應四諦法」(與苦、集、滅、道相應的佛法),度其離生老,直到究境涅槃。為什麼選擇「應四諦法」呢?因為這類型的眾生欲求解脫。但「離苦」,得先了解「苦因」。有了「為何」而苦的基本概念,眾生才有粗淺概念,知道從何下手「了苦」。因為是針對聲聞者所說的法,所以這個層次的引渡,亦名為「聲聞乘」。
  • 佛學:遇到小人不要怕,心中默念3句話,一切都會過去!
    佛學的基本定律為因果,佛也是最講因緣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們會遇到小人,是因為我們在過去犯下惡業。因果循環,緣生緣滅,惡緣也是緣,種下什麼樣的因,就會結出什麼樣的果,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我們無法改變既定的命運。過去雖無法挽回,未來卻是能夠改變的,我們的未來如何,取決於我們現在所做的行動。
  • 因緣果報是如何成就的
    因為他們認為,一切法不能夠有一個實體法來出生。如果今天有個人主張,他可以出生一切法,那 如來說,他是錯的;譬如說他是大梵天,就換一個大自在天,如來也說錯的;或是虛空可以出生一切有情,如來也說錯的。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 如來的究竟理,而且不了解因緣果報之間到底要怎麼成就。
  • 佛說「十二因緣法」
    與此同時,他證得了「十二因緣法」,具備了佛眼通。當東方露出第一縷曙光時,他睜開蓮眼,看到蒼茫的夜空中閃爍著一顆星,心中感到豁然開朗;經過多少劫的修行,此刻終於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成為了一名佛陀。那棵菩提樹也因此而得道,它的心形樹葉也在晨風中娑娑作響,仿佛是在為菩薩的悟道成佛而歌唱。開悟後的佛陀,首先將他證得的「十二因緣法」理出了一套理論系統。
  • 佛說 緣起時起 緣盡還無
    佛說:一切有為法,儘是因緣合和,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佛說:緣是悲歡離合總無情,緣來則去,緣聚則散,緣起則生,緣落則滅。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