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幻(白居易)有起皆因滅,無睽不暫同。從歡終作感,轉苦又成空。次第花生眼,須臾竹過風。更無尋覓處,鳥跡印空中。
作者簡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的詩人、佛教居士。詩人生活的中唐時代,佛教的氛圍濃鬱。詩人作為那個時代的人物,也受此影響。詩人年輕時代,就有與禪師交往的經歷。詩人曾經師從如滿禪師學習佛法。後來詩人家庭遭遇變故,母親與愛女相繼去世。
這一切對詩人的打擊很大,詩人開始向佛教尋求解脫。詩人仕途的波折,使他更加傾心佛教。詩人後來曾經在廬山建廬,參禪問道。詩人與僧人的交往,不論宗派都有往來。詩人曾經就佛理頻頻請教眾僧,與這些僧人成為方外之交。
詩人交往的僧人中涉及眾多的宗派,尤以禪宗居多。因此詩人的思想也與禪宗的主旨,相去不遠。詩人地方外摯友中,宗密、神照、清閒禪師等人是菏澤神會門人。惟寬、智常禪師等人,是馬祖大師的門人。晚年詩人與南禪宗的聯繫更為緊密。
詩人從與佛老結緣開始,其遊覽寺廟的數量,及方外摯交的數量,都是詩人中少見的。詩人自然地將佛理,融入作品中。詩人或者以禪為題,或者採用比喻方式講解佛理。其作品的禪意悠遠,其佛學的造詣不同凡響。詩人晚年能自淨其心,表現了對生、死的豁達之情。詩人後來辭官隱居,專心參禪在平靜中辭世。
作品賞讀
這首詩是詩人做的一首五言的律詩。詩人傾心佛老、參禪悟道後,所寫的闡述佛理的詩。詩人以超越凡塵的眼光,來觀察塵世,觀察人生。詩人產生了是非成敗,水中花的感觸。成也好,敗也罷,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到頭來終究是空無的。這是詩人參禪後自己的感悟,由內而外從心而發。
首聯中的「睽」,這裡是離別的意思。詩人從塵世入手起筆,認為世間的萬物有生有滅,有分必有合。詩人以客觀肯定的方式,直接將「禪」植入作品。禪宗認為:
「一切諸法都是因緣而起,緣盡而滅;一切諸法生住異滅,念念不住。」
詩人對於禪理的詮釋,用詞概括簡潔。不難看出詩人高超的禪學造詣,以及詩人出色的寫作技能。頸聯詩人開始寫自己的人生感悟。詩人一生宦海起伏不定,歷經大悲之事。這一切,使他陷入了「空苦」的境地。詩句中的「終」字,表達了詩人的惋惜之意。其中的「又」字,表達了詩人無可奈何的境況。這兩字是全詩的重點之處,以此展開全文。
詩人雖然深悟禪意,能以佛眼觀世界但凡心未泯。詩人能徹悟禪心佛意,但仍然被塵世所纏繞。詩人承接上文,繼續敘述禪宗的世界觀、人生觀。詩人用詞簡練,短暫的篇幅描繪出了另一個時空。詩人將另一時空的描寫駐足於空,令人拍案叫絕。詩人以詩詞方式,來詮釋禪意。其詩文從欣賞角度來看不夠華美,但寫作技巧高超。
頷聯是全詩的關鍵之一。詩人借用禪宗經典,「鬱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儘是法身」的思想來抒發禪意。詩人在此強調,「一切諸法生住異滅」的禪理。詩人的意象清新動人,意境開闊深遠,讓人耳目一新。禪的主旨就是要抓住流動的生命。從空靈、飄逸、灑脫的詩句來看,詩人深悟禪宗的要旨。
尾聯詩人繼續承接全詩。詩人繼續詮釋「一切諸法儘管生住異滅」的佛理。詩人認為要尋覓真如佛性,實際無處可尋。這就像在空中尋找鳥兒飛過的蹤跡一樣。詩人的比喻形象,給人印象深刻的感覺。詩人無意間表達了空有的境界。詩文的意境在空有之間,如同鳥兒的蹤跡若有若無。在不經意間與「詩題」相契合。
觀幻,一詞出自《金剛經》。詩人希望透過塵世去尋找真如。詩人認為:真如是無跡可尋的,看見的是幻相。如果能明白這個道理,就抓住了真如的本質。性空幻有,實相非相,無餘即有餘。全詩自然天成,格律嚴謹,不愧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