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水畫的形成
中國山水畫的形成,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而後歷代文人墨客在以文言志的同時,也都會藉助繪畫以更加直觀的方式表露情意。可以說,中國山水畫是國人情思最為厚重的積澱。早在戰國時期,山水畫就已出現在了壁畫和絲織品上。經東晉顧愷之發展,歷南北朝至隋唐,才逐漸擺脫作為人物畫的背景,而發展成為獨立的畫科。傳隋·展子虔的《遊春圖》是現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畫真跡。畫中人物只不過是點景而已。它一變六朝墨勾色暈法為勾線填色、重彩青綠法,開青綠山水之先河。它標誌著中國山水畫的形成和進步。
展子虔:《遊春圖》
二、山水畫走向繁盛
到了唐代,由於經濟的發達,社會的安定,以及宗教繪畫的世俗化,中國山水畫走向成熟並進入了繁榮昌盛的時期,因而有各種風格競相出現的局面。總的說來,唐代山水畫開創了兩大流派:一派是青綠山水,它繼承了隋代展子虔的傳統表現技法,發展成為工細巧整、金碧輝映的風格,此即後世所稱的「北宗山水」。一派是以王維為代表,風格飄灑,重渲染,畫得比較精簡,把線擴展到面,以墨代彩,突出了墨色的作用,使表現空間等方法有了進展,行筆也有了新的變化,大大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力。這一流派,後世稱為「南宗山水」,王維則被奉為南宗畫的始祖。
唐 李昭道 明皇幸蜀圖
王維《江幹雪霽圖》(局部)
三、山水畫技法的重大變革
荊浩是五代山水畫的代表畫家,他第一個將勾填、勾染法變成了「皴法」,這是中國山水畫技法的重大變革。他的《匡廬圖》是一幅大型全景式構圖的山水畫,層次分明,皴染兼備,氣勢雄渾。滕固在《唐宋繪畫史》中說道:「盛唐以後山水畫上長時期的努力與醞釀,它的成果終於在荊浩的作品中顯現了。他是集了眾長,他是誘起宋代山水畫特別發達者之中的一人。」
荊浩《匡廬圖》
四、山水畫的完全成熟
至宋代,山水畫已達到完全的成熟,是空前興旺鼎盛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山水畫壇名家輩出,燦若群星,最有影響力的人物首推董源、巨然、李成、範寬與郭熙。在風格上,形成「北方派」和「南方派」。北方派雄強挺拔,得秦隴山水之骨法,以李成、範寬、郭熙為代表。南方派「淡墨輕嵐」,得江南山水之神氣,以董源、巨然為領袖,後世認為是南宗山水之正傳。董源、李成、範寬被歷史上並稱為「北宋三大家」。
董源 《瀟湘圖》
巨然《秋山問道圖》
範寬《雪景寒林圖》
郭熙《關山春雪圖》
到了南宋,李唐、劉松年、馬遠、夏珪崛起,號稱「南宋四家」,創水墨蒼勁的新畫風,把北派雄強挺拔的筆法與南派清潤渾厚的墨法融為一體。兩宋的山水畫猶如山花怒放,絢麗多彩,表現出畫家們極大的創造才能。山水畫的許多表現方法都創始於宋代。以皴法而言,董、巨創披麻皴,範寬創雨點皴,米芾創米點皴,李唐創大斧劈皴,均為後世所習用;以筆墨言,則幹筆、溼筆、破墨、積墨、潑墨,諸法俱備;以布局言,則全景、邊角都用。所以湯垕在《畫筌》中說:「唐畫山水,至宋始備。」山水畫的理論在宋代也十分發達。荊浩通過自己的藝術實踐,總結前人的理論,寫了《筆法記》,為水墨山水建立了完整的理論體系。郭熙的《林泉高致》、劉道醇的《山水純》,補充了荊浩理論,使之日臻完備。
李唐《萬壑松風圖》
劉松年 冬景-四景山水圖
宋 馬遠 踏歌圖
宋 夏圭 山莊暮雪圖
米芾《春山瑞松圖》
五:山水畫的重大轉變
元代,是山水畫的重大轉變期。從中國山水畫的發展來看,表現形式由五代以前色彩為主,經過兩宋色彩、水墨交相輝映時期,至元代則水墨佔了畫壇的統治地位。元初的趙孟頫強調書法入畫,趨向於以單純的墨色體現色彩的效果。這一提倡,大大豐富了山水畫的筆意,使山水畫向文人畫的方向更前進了一步。代表元代山水畫的「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從實踐中體現和發展了當時文人中普遍出現的重法輕意的美學思想,提倡作畫以意為上、形為次,輕視理法,重視意趣,強調借繪畫抒發個人的情懷,從師造化到法心源,這樣就從思想理論上衝擊了兩宋以來相沿成風的舊畫壇。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
元 王蒙 《春山讀書圖軸》
倪瓚《幽澗寒松圖》
元 吳鎮 漁隱圖
六:趨向摹古
明代,山水畫從形式上看風格多樣,出現複雜紛繁的流派,顯示出山水畫壇的興旺;但從內容上看,卻日益空泛,畫家趨向於摹仿古人筆墨,因襲成風,有創造性的不多。明代前期,以戴進為代表的浙派勢力最大,繼承的是南宋馬遠、夏珪畫風而無所創新;明代中期,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明四家」為代表的吳門畫派統領山水畫壇,上師董源、巨然,下接「元四家」的衣缽,所畫姑蘇山水,一派古風,特別到了明代晚期,經董其昌等人從理論到實踐系統地提倡復古,以臨摹前人為能事,中國山水畫藝術陷入步履古人的圈子而少有創造。
沈周《廬山高圖》
明 文徵明 《千嶽競秀圖》
明 唐寅 《滄浪圖 》
明 仇英 《程門立雪圖》
影響所及,直到清初的四王(王翬、王時敏、王鑑、王原祁)。在摹古之中,畫家也總結了前人在筆墨方面的不少經驗心得,對於繪畫遺產的整理與研究,不能說是毫無貢獻。
王翬 《溪堂詩思圖》
清 王時敏 《仙山樓閣圖》
清 王鑑 《臨溪山居圖》
清 王原祁《秋林遠黛圖》
七、新的高峰與走向近代
清初以「四畫僧」弘仁、髡殘、八大山人、石濤為代表的在野派畫家。他們以新安江流域和黃山為根據地,一掃臨古之風,而開創寫生之新徑。他們不拘一格的畫風使清代山水又出現新的高峰.他們強烈的個性及其精深理論,對近代畫壇影響極大。特別是石濤,既採前人之長,又寫生活之真,畫了許多與眾不同的山水畫。他在所著的《石濤畫語錄》中,提出「太古無法」、「筆墨當隨時代」、「借古開今」、「一畫」說、「搜盡奇峰打草稿」等一系列創見,有力地衝擊了幾百年山水畫壇的沉悶氣氛,別開一條新路。
髡殘 《層巒疊翠》
清 八大山人 《溪山獨釣圖》
清 石濤 《橫塘漁艇圖》
時至今日,山水風景仍然是中國畫的主要表現對象。山水畫在中國藝術中依然佔據著重要地位。
康明義 《萬裡雄風千山青》
長城意味龍脈,掛在客廳沙發後邊或辦公桌背後意味有靠山,根基深,基業永固,也有巨龍之守護,人坐在前邊有氣勢,品味十足,穩固子孫運勢!魯迅說畫長城山水畫用筆要遒勁,墨色清雅,畫面中長城、雲層和山脈的細節刻畫及構圖布局,青蔥的長城山水畫要張顯生命力,要具朝氣和活力!,掛在家中能鎮宅安神,大山靠,祥雲繞,水為財,迎客不老松為長壽及生命力,是旺事業運的好風水,能夠讓自己長運永固,基業永存。——康明義隨解
所謂山水畫,有濃淡、深淺、遠近、高低、起伏、明暗等種種的色調與伏筆;透過色彩濃淡的鋪陳,才能盡得出山水畫的意境:有時千山萬水,層巒疊翠;有時風強雨急,枯枝敗葉,這不都像是人生的寫照嗎?
一幅山水畫,有時候看去:春暖花開,萬紫千紅;畫中鳥語花香,鶯飛草長的美感,躍然紙上。讓人看了這一幅山水畫,意氣飛揚,歡欣鼓舞,這樣的人生,美不勝收!
但也有的山水畫,景致疏淡,荒煙蔓草,小屋炊煙,雞鴨數隻,顯得家貧無物。好一幕平淡蕭颯的景象,這也意味著一些升鬥小民,村夫百姓,不勝負荷的人生。
山水畫裡,有時候看去:斷崖絕壁,千山萬壑,山峰高聳,插入雲宵,猶如人生身居高位,遠於顛峰,卻又不免令人興起高處不勝寒的唏噓!
也有的山水畫裡,峭壁小徑,前途無路,就好像人生的艱辛,找不到出路。有時,山光雲影,水天一色,雲淡風輕,碧波萬頃,浩浩蕩蕩,又感到人生的前途遠大,還是可以奮發飛揚,勇往前進。
有的時候,山水畫裡,枝葉扶疏,茅屋數椽,老圃黃花,秋山紅葉,又像隱士,逍遙自在的安渡人生!
有的山水畫,環山抱水,波光粼粼,金碧耀眼,就像是浮宦世家,豪門貴府,好一幅氣象萬千,氣勢磅礴的豪邁景象。
有的人生來一路順暢,就像色彩鮮明的山水畫;也有的人生不逢時,一生當中,這裡挫折,那裡阻撓,就像山水畫裡的「山窮水盡」。
但是,有的人雖然遇到橫逆阻絕,但卻越發激勵鬥志,他相信人生會有「柳暗花明」的時候,所以山水畫裡,雖是高山峻巔,坎坷崎嶇,他也能翻越飛騰,勇猛前進。
人生,生活在山水之間,有的時候感到水送山迎,天地有情;有時候高山阻斷去路,水波茫茫,不知前途何在?
一幅山水畫,是藝術家的創作!
畫中的布局,是近是遠?是山是水?是曲折是平直?都在於我們自己的執筆。我們如何來彩繪我們人生的山水畫呢?就看各人的人生取向而定了!
古人有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禪意·山水」康明義書畫作品世界巡展之一花絮
「禪意·山水」康明義書畫作品世界巡展之一花絮
「禪意·山水」康明義書畫作品世界巡展之一花絮
「禪意·山水」康明義書畫作品世界巡展之一花絮
「禪意·山水」康明義書畫作品世界巡展之一花絮
「禪意·山水」康明義書畫作品世界巡展之一花絮
家中有字畫,才叫有文化!
興趣是書畫收藏的原動力。在六千萬收藏的大軍中,除極少數的投資者,大多數的人玩收藏,都是源於自己興趣愛好。興趣使他們犧牲了休息時間,整天泡在書畫藏市四處尋寶;興趣使他們不辭辛苦,上山下鄉到處去淘寶;興趣使他們去省吃儉用,卻為了自己的心愛的藏品一擲千金無怨無悔。
現實生活壓力,使大多數的人必須面對職場的浮沉,人事的交際。工作外,找些自己感興趣事情,緩解工作的壓力,又磨練下心智,洗盡鉛華,開闊視野,修身養性。收藏,究其本源,是古往今來人們的一種心靈活動,有人快樂似仙,有人被執念所困,有人成名致富,有人傾家蕩產。"物因人貴,人因物雅",下面談談為什麼手裡一定要有幾幅字畫?
一、字畫收藏自古就是高雅盛事
字畫收藏是高雅的一項收藏藝術,通常比較文藝的人才會去收藏字畫。
收藏市場中的每一個分類都有很大的收藏群體,當然出於熱愛會主動去收藏字畫,也有不少人是因為字畫收藏的價值高才去收藏,還有極少一部分人是附庸風雅。
書畫作品的價值在鑑賞家的眼裡,是取決於畫家的思想境界與人生境界的,因為他們認為,書畫是內外兼修的,透過字畫,可以觀其性,觀其行,還能了解他在文學上的修養。當然這些都是比較高深的東西,需要的鑑賞力不是一般的高,感覺通過這幅畫,鑑賞家可以和畫的作者進行對話。
二、襯託主人的優雅與內涵
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怎麼才能讓"室"雅起來呢?在牆上掛幅字畫,主人在欣賞並享受藝術美的同時以求修身明理。
例如山水畫,忙碌心靈的棲息地,經常閱讀,不僅可以參悟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而且可以提高家中主人的人生品味和自身修養。山,高大厚重、胸懷寬廣,滋生並包容了花草樹木、飛禽走獸,仰望高山,人何其渺小!水,柔韌低調、化育萬物,處眾人之所惡而不爭,靜觀澗水,人何其醜陋!山水畫是自然美景的藝術寫照,是高與低、大與小、剛與柔等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組合體,人僅僅只是大自然中微不足道,甚至可以忽略的一個小點點,所以,人要融入自然,敬畏自然。
比如花鳥畫,所具有的"怡人"特質、純情氛圍與浪漫情懷,會讓人滌蕩心靈,忘卻凡俗,還原天真與樂觀。
又比如一幅漂亮的毛筆書法作品,會給人一種古樸、典雅、端莊的感覺,古典詩詞、中外名篇有的催人奮進,有的教人廉潔。閒暇時坐下來細細欣賞,無不令人心曠神怡。
三、提振家居氣色,調節家庭風水
其實看似無生命力的書畫,同樣具有五行之氣,是有一定氣場的,更能起到一定的風水補償作用。比如山水畫五行屬水,五行缺水之人在家裡掛一幅山水畫,定是不錯的選擇。古人云山管人丁水管財;又雲仁者愛山智者樂水;大山有靠,流水進財。這些在冥冥中也會發揮助推福運、改善風水的作用。
比如將寓意吉祥與美好祝願的書法,以及象徵榮華富貴的牡丹花畫作為家裡的中堂,懸掛於客廳,以求錦上添花,旺上加旺,是良好家居的布局方法之一。例:家居南方擺放牡丹圖,此布局在近二十年中會催旺風水上的九紫財星。
四、送字畫,送文化
經調查顯示,在過年過節送禮不知道送什麼合適的人數超過8成以上,在過節過年走親訪友或拜訪領導,送一幅禮物是很常見的一件事情,過節送禮送什麼好呢?沒錯,送禮,送字畫,送文化。
字畫,從古至今,受到人的追捧,不僅有很好地裝飾作用,還有著收藏的價值。既飽含文化修養又顯品位高雅,既容易讓受禮者接受,又不像物質禮品般世俗老套。朋友結婚可以送字畫,過壽過節可以送字畫,送領導、客戶等等都可以送字畫,平常見的東西多了,送字畫不僅覺得新鮮,最重要的是可以同時表現出生活的品位。
如何欣賞中國山水畫
中國山水畫的欣賞是一個複雜的綜合的過程,是一個人的文化藝術素養與生活閱歷的集中體現。以下從欣賞山水畫的幾個要點來分別闡述。
一、山水畫的文化背景
山水畫就是中國的風景畫,但又不是簡單的描摹自然的風光,而是畫家的精神的訴求與流露,是畫家人生態度的表達,是畫家人生追求的體現。山水畫的產生與中國的道家思想是密不可分的,道家思想追求的是自然無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能「觀天地,府萬物」「能勝物而不傷」。道家思想追求素樸自然,簡淡肅靜的藝術精神,所以山水畫多以水墨表現為主,以色為輔。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玄學興盛的時期,玄學的代表思想就是道家的思想,這一時期政治動蕩,民不聊生,許多文人名士為了躲避政治上的傾軋選擇歸隱,像陶淵明、嵇康、阮籍等,他們隱居山林,吟詩作賦,山水詩於是大盛,山水畫也應運而生。這都與道家思想在人們生活中的影響密不可分。儒家思想對繪畫的影響多體現在早期的人物畫上,明勸戒,著沉浮,建立社會禮教,所以儒家思想是以入世為主的,而山水畫多體現出世,禪宗思想對繪畫的影響也比較深,但不如儒家、道家來得分明,影響更多的是後來的花鳥畫。當然這樣絕對的劃分是不嚴謹的,沒有這樣的必然,只能說是大致如此。儒、道、釋思想後來逐漸融合,共同作用於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山水畫的發展也受到其他思想的影響,但總的看來主要的還是道家思想。
二、山水畫的意境
山水畫的意境就是山水畫所創造的境界,主張以意為主,強調表現,意造境生,營造「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境界,山水畫創造的意境不光是優美的景色、山川的風光,更多的是畫家理想境界的追求,是超脫於煩瑣與庸俗社會的心靈居所,山水畫的境界給人的是可觀、可行、可遊、可居的神遊場所,不論是北宗山水還是南宗山水,所表現的意境與功能無不如此,或是仙境一般的縹緲神奇,或是悠閒農夫漁樵的隱居之所。文人山水畫多表現的是逸居山林的情趣、素樸自然的水墨風光;宮廷畫家的界畫多表現樓宇宮殿是人間的繁華,也是超脫於人間的世外桃源。不同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心靈居所。這也是畫家與觀者的心靈溝通。
三、山水畫的章法
章法就是畫面的布局,即構圖法,顧愷之稱作置陳布勢,謝赫稱作經營位置。中國畫講究立意定景,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並巧妙地運用畫面的空白,使無畫處皆成妙境。中國畫有著「細細看,面面觀,看地透,窺其穿」的要求,即能從山前看到山後,從山下看到山上,從房內看到房外,這種要求是為了滿足「飽覽臥遊」的需要,使咫尺千裡的美景盡在眼前。山水畫的構圖法,在長時間的實踐中形成了「三遠法」,即康明義所謂的平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而謂之,如康明義的《萬裡雄風千裡青》;高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如《看泉聽風圖》;深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如《松山煙嵐》。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山水畫的透視法也不同於西洋繪畫的定點透視法,而是無焦點的無點透視,但山水畫的視點推移的法則正好能滿足中國人欣賞山水畫的需求。
四、山水畫的筆墨
中國畫筆墨是重要的審美要素之一,用筆用墨是自然融注在繪畫當中的,一幅好的繪畫不光題材、內容、型、構圖等要好,用筆用墨的功夫也是極其重要的,若筆墨不佳,則此畫必不佳,但筆墨是為繪畫服務的,不能為了筆墨而筆墨,不顧一切的追求筆墨只會脫離實際,從而成為玩弄筆墨的形式主義。筆墨的問題,歷來論述較多,用筆講究點,勾、皴、擦之法和下筆的輕重、疾徐、偏正、曲直,側筆、圓筆、中鋒、偏鋒、逆鋒等。用墨講究淡墨,濃墨、潑墨、積墨、焦墨以及破墨、飛墨諸法,此外還有「五墨」「六彩」之說。用筆與用墨的變化既是不同繪畫的需求,也是不同畫家的修養與繪畫風格的體現,最高的境界應是心手合一,筆隨心運,水墨淋漓,自然天成,而不是矯情做作,故弄玄虛。對山水畫筆墨的欣賞,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也是書畫鑑定的一個重要方面。
五、山水畫的設色
中國畫又叫丹青,可見色彩在中國畫中的運用較為廣泛,像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早期的墓室壁畫及敦煌的壁畫,康明義的青綠山水,黃筌父子的花鳥,都是鮮豔奪目,重色而不重墨的。但隨著道家思想的影響逐漸加深,崇尚素樸自然的追求影響著色與墨的運用,特別是山水畫,更是道家思想的最好體現,用墨也就逐漸超過並取代用色,特別是文人畫更是極少用色。山水畫的設色是「隨類賦彩」「以色貌色」的,強調對象的固有顏色,但也並不是很客觀地描摹自然,主觀的賦色的情況也很多,像金碧山水、青綠山水。淺絳山水的設色也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可見山水畫的設色是很慎重的,好的設色能更好地體現畫面效果,但更多的還是在墨色上來體現。當代有些畫家在創作雪景山水中,常以紅色的春聯燈籠、紅衣人物作點景之物,冷暖對比鮮明,點點紅暖烘託畫幅白雪皚皚冬景的清寒蕭瑟,可謂匠心獨運。
六、山水畫的詩畫、書畫、題款及印章
詩與畫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蘇軾稱王維的畫與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張舜民則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與畫既有表面的結合,又有內在的結合,表面的結合體現在依詩作畫與為畫題詩上,內在的結合體現在詩畫意境上的結合,結合得好,相得益彰。書法與繪畫的關係則更為密切,自古就有「書畫同源」的說法,以書法入畫,以書意入畫則更常見,一幅畫的題詩,題字與落款的好壞也絕好地體現了書法與繪畫的關係,題得好,就有畫龍點睛之妙,題得不好,免不了有佛頭著糞的缺點。落款的形式多種多樣,也是畫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可以抒發情感,又可以增加山水畫的形式美感。印章也和題跋一樣是書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好的印章能為畫面添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