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匡胤為何採取「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為何又遭後人質疑?
五代後期地圖 面對這種情況,趙匡胤夜不能寐,憂心不已,他最大的苦惱就是不知道該先徵討南方,還是先對付北漢、甚至收復幽雲十六州。還是應該先消滅南方的政權,回過頭來再滅北漢,這樣才更容易,即「必先取巴蜀,次及江南、廣南……河東與契丹接境,若取之,則契丹禍之,我當之也。姑存之,以為屏翰,俟我富實,則取之」。趙匡胤基本上聽取了趙普的意見,此後趙匡胤又反反覆覆地徵求張永德等其他臣僚們的意見,最終明確了「先南後北」 「先易後難」的戰略。
-
趙匡胤能統一中原,為什麼不能收回燕雲十六州
五代之後晉燕雲十六州的收復開始與北宋建立那麼燕雲十六州的收復工程是從何時開始的呢?中原的統一與燕雲十六州的續文不論是哪個中原王朝,燕雲十六州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北宋建立前,後周世宗柴榮就已經打下了一片大好局勢,雖然說北宋是新王朝,但卻完全是繼承後周的,再加上趙匡胤的能力也不弱,當時禁軍實力也相當強悍,可是趙匡胤為什麼沒有率軍北上接著收復回剩下的燕雲地區,一舉統一全國?
-
燕雲十六州兩宋319年束手無策,為何朱元璋北伐一年就收復了?
那麼為何兩宋319年束手無策的燕雲十六州,到了元末,朱元璋只用一年就將其收復了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而兒皇帝石敬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割了燕雲十六州,可以說在這個亂世,留下的問題太多了。雖然北宋最終結束了五代十國亂世,但是距離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已經四十多年了,契丹在此經營日久,根深蒂固,根本不是那麼好收復的。
-
柴榮制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卻為何突然決定北伐契丹?
周世宗柴榮曾經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正月北伐,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他的這次出徵十分順利:僅僅用了42天時間便收復了三州十七縣。正當柴榮準備攻打北方重鎮幽州之時,他卻不幸身患重病,只得班師回朝。
-
趙匡胤即位之後,先徵南而不北伐
宋太祖趙匡胤憑藉自己在後周積累的力量和謀略建立北宋,對於北宋來說,擴大國土面積是最重要的事情。宋太祖和宋太宗兩個人在位的時候,將中原地區納入了北宋的版圖。北方民族強悍且驍勇善戰,北宋歷來都重文輕武,這是北宋的弊端,即使宋太祖有心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恐怕也會消耗北宋的國本。
-
古代的燕雲十六州不包括北京?
,前兩天聽有人說燕雲十六州主要指山西、河北、其中不包括北京,這種說法簡直太可笑了。您要知道,燕雲十六州,是古代十六個行政區域的合稱,也叫幽薊十六州、或幽雲十六州;而所謂燕雲(幽雲),指的是幽州和雲州,幽州是北京古稱,雲州呢?是今山西省大同市雲州縣,與北京之間隔著一座太行山,因山前有八州、山後有八州,因此稱為燕雲十六州、或幽雲十六州。也就是說燕雲十六州的頭一個就是北京,怎麼會不包括呢?
-
大宋永遠的遺憾:未收復燕雲十六州,卻被朱元璋1年擺平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這個地方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戰略上、政治上、國防上、經濟上等對國家發展都能起到極大發展推力。提起燕雲十六州最遺憾的要數大宋,當初一步錯失去燕雲十六州致使後來一直被遼國打壓。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當初反唐自立,不得已之下他以燕雲十六州作為交換條件向契丹尋求援助。
-
燕雲十六州是怎麼丟的?趙匡胤要花50萬贖回?宋徽宗武力奪取失敗
兒皇帝石敬瑭真不是亂說的,他為了坐上皇位,把燕雲十六州送給契丹佬也就算了,還要跟人家達成盟約,以後他石敬瑭就是契丹佬的孝順兒子,而契丹佬則是老爹。這一協定達成以後,契丹果然出兵幫助石敬瑭幹垮了死對頭李從珂,石敬瑭大筆一揮,這燕雲十六州是你們的了!
-
柴榮和趙匡胤誰更厲害?從一件事情上高下立判
趙匡胤在文治武功方面的成就也同樣非常出色。他在位期間對宋朝的政治、經濟、軍事都做出了諸多改革,革除了五代時期的許多弊政,使國家呈現出和平、安定的局面。與此同時,他採取「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使國家逐步走向統一。
-
遺恨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
以石敬瑭的兵力是根本無法與後唐大軍對抗的,情勢看起來十分危急。但石敬瑭並沒有驚慌,他是提前想好了應對之策才撕破臉皮的,而且他的計劃還不只是抵禦後唐的進攻,他要滅唐自立——當然不是靠自身的力量,而是靠契丹的幫助。 計劃順利實現,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御駕親徵,不但為石敬瑭解了太原之圍,而且幫助他一舉平滅後唐,建立後晉,自己做上了皇帝。
-
柴榮主張先解決契丹,為何趙匡胤不跟隨柴榮的步伐,而是先南後北
周世宗柴榮也是一個如此可惜的人,他採納了王樸的《平邊策》並放出豪言:「十年平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他在位期間北挫契丹奪取十六州其中三州,往南又進一步打擊南唐的勢力,可以說趙匡胤之後的一切也是在柴榮的基礎上打造的。
-
北宋為什麼會滅亡,是因為燕雲十六州,還是靖康之難?趙匡胤才是根源
失去燕雲十六州,北宋失去北部屏障 因此,北宋的建立其實還是建立在一個危機四伏的情形下。而也有史學家認為:「北宋的覆滅其實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君王思想才是王朝覆滅的根源。」北宋建立時,帝國已經失去了幽雲屏障,而對於奪回這塊戰略要地,北宋表面表現強硬,實際上卻十分疲軟。
-
燕雲十六州的來歷
燕雲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
-
【中國地情】漂泊442年燕雲十六州幾經易手,從遼到金再到元,歸來已成王者
原本盤踞在大北方的契丹人,一下子全部南下,佔領了燕雲十六州各個地方。這對中原王朝來說是致命的打擊。時間到了後晉末年,因為新上臺的石崇貴不願意繼續依附於契丹,所以契丹人大軍南下,索性就把後晉給滅了。一個後晉被滅了這算不了什麼,中原王朝的另外一路諸侯劉知遠很快建立了後漢政權。不過後漢政權相對於後梁和後唐來說,就比較弱小了,所以他們根本就沒實力收復燕雲十六州。
-
燕雲十六州指的是哪裡?史學界為什麼會誤用
可見,上面提到的十六州並沒有「燕雲」這個稱呼,一直到五代終了也沒有出現。筆者仔細查閱了《新五代史》和《舊五代史》,書中統稱後晉石敬瑭割讓給遼朝的是「雁門以北及幽州之地」,沒有提及此地是「燕雲十六州」。在這之前的歷史書中,也沒有發現這種說法。那麼「燕雲十六州」之名又是怎麼來的呢?對於這個問題,在翻閱《遼史》時,發現了關於「燕雲十六州」中「燕」的出處。
-
「幽雲十六州」到底是什麼地方?為何讓中原王朝糾結數百年?
幽雲十六州,又稱燕雲十六州,乃是中原北部的一道重要屏障,正所謂「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幽雲十六州一旦丟失,整個華北平原將完全暴露於北方遊牧民族的鐵蹄之下,進而直接威脅中原腹地。而從後晉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讓再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回中原王朝之手,幽雲十六州足足被非漢族的統治者統治了455年。
-
遼國是得到燕雲十六州才強大,還是足夠強大才守住燕雲十六州?
東漢初年,盧芳佔據邊境幾個州,彭寵也曾割據幽州,他們也都匈奴求救過,不過匈奴也絲毫不能阻止東漢大軍收復失地。這個時段,燕雲十六州重要嗎?並不重要,就是送給當時匈奴,匈奴也守不住。大家實力懸殊。如果北周末年到唐初,某個內戰失敗者或者軍閥首領向突厥獻上燕雲十六州,結果會如何?突厥不會要。
-
【史海】石敬瑭出賣的燕雲十六州在哪裡 為何中原因此弱勢數百年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幽薊十六州或燕雲之地,即今天的北京、天津海河以北,以及山西、河北北部。 【石敬瑭出賣燕雲十六州及影響】 中原王朝丟失十六州,丟失於後晉皇帝石敬瑭之手。 石敬瑭原為後唐河東節度使,他於公元936年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扶植他建立後晉,作為酬勞,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
-
幽雲十六州到底是什麼地方,北宋為什麼一直想要收復這個地方?
幽雲十六州也叫燕雲十六州,取自其中的燕州和雲州(燕州就是現在的北京地區),包括現在的天津和河北省北部,西止山西省地區,在山西省境內的有應州、朔州、寰州、雲州,幽雲十六州自古就是中原王朝抵抗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戰略地位重大,失去了幽雲十六州的中原王朝完全打開了北部的大門,失去了保護,常年受到遊牧民族的侵擾
-
北宋國運一戰,卻毀在第一良將之手,從此再難收回燕雲十六州!
,為了獲得東北契丹(遼)國的援助,石敬瑭無恥的認比自己小十幾歲的遼國皇帝耶律德光為父,並且割讓燕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以太行山為界,分山前和山後,如同一把利劍懸在河北平原之上。燕雲十六州的割讓,使得中原王朝失去了唯一的屏障,遼國騎兵可以長驅直入河北平原,突擊無險可守的開封。因此,滅亡北漢後,志在成為千古一帝的宋太宗趙光義開始著手收復燕雲十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