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中提到:孔子所嘆,並稱夷吾,民受其恩。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所說出來的一些智慧之語,其實可以極大程度上幫助當朝統治者以及百姓們受到恩惠,這是對於孔子極高的評價。
如果將眼光放在當代社會中,大家會發現還有很多老師在現代課堂授課時,依然會講到孔子的一些經典語錄。除了《論語》中那些吾日三省吾身、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見賢思齊焉...這些經典短語之外,還有這樣一句類似於髒話的短語,現在已經成為了很多老師的口頭用語。
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去世於公元前479年,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公元前537年,孔子就立誓要努力做學問,對外宣稱自己的年齡已經成年。在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親離世。孔子一門心事做學問,最終於公元前532年步入仕途,將自己的才能全面施展開來。
孔子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後代學生們對於孔子的尊敬程度非常高,後來將孔子所說出來的一些經典用語彙集成了一本書叫做《論語》,現在人們在語文教材書中依然可以讀到孔子及其弟子的經典用語。
人們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可以通過閱讀和理解的方式,從中學習到一些能幫助自己成長的經驗來。比如孔子曾經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雖然現在這句話有很大的爭議性,但孔子當時在講這句智慧用語時,主要還是指那些大家都不喜歡的東西,就不要去強加在別人身上了。因為人們要換位思考,要感同身受,這是仁和義的一種處世態度。
孔子開闢了我國教育內容中的私塾先河,作為老師,孔子在面對不同的學生時也提出了因材施教這種教育方針。但是有一些調皮搗蛋的孩子們,孔子有時候也會遇到耐心耗盡的時候,於是就會在這樣的情況下說出一些類似於髒話一般的短語,其中孔子經常就將:「朽木不可雕也」這句話放在嘴邊。
雖然已經過去了2500年之久,但是孔子的這句口頭語,現在已經變成了很多老師在課堂中經常會提到的一句話。相信大多數80後和90後的學生們,曾都在課堂中或多或少聽到過自己的老師講過這句口頭語。
在現代生活中,教育課堂已經變得更加智能化、科技化。而老師們在和學生們溝通的時候也越來越自由化,現在已經實現了網絡教課,能口語化溝通的機會也在不斷減少。雖然很多80後、90後的學生們可能在課堂中聽到過老師經常將「朽木不可雕也」這樣的話放在嘴邊。但是相信在未來生活中,會有更多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注重人性化要求。對於孩子們的心理變化也會更加看重,像「朽木不可雕也」這樣的口頭語,也許出現的頻率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