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衛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東南亞和大洋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泰國此輪反政府示威起於7月18日。10月14日是1973年泰國學生運動致軍政府垮臺事件的周年紀念日。當天,在「民團2020」等學聯團體的組織下,以大學生為主體的兩萬名青年人在曼谷民主紀念碑附近舉行抗議集會,重申「巴育下臺、修改憲法、限制王權」三大訴求。晚上,集會隊伍衝破警方防線,遊行至總理府前示威,並就地紮營過夜。鑑於局勢高度緊張,政府於15日凌晨宣布實施國家緊急狀態,禁止在曼谷舉行五人以上集會,禁止發布可能危害國家安全的新聞或信息。防暴警察依據禁令逮捕主要示威領袖及數十名抗議人士,驅散抗議人群,清除相關設施。此後數日,抗議人群不顧禁令繼續走上街頭,造成曼谷交通癱瘓,示威活動也逐步蔓延到全國。
此輪反政府示威不同以往
一是矛頭首次直指泰王。示威者明確提出 「取消國王軍事力量」「廢除冒犯君主罪」「不為軍事政變正名」等十項改革訴求。此次示威主要組織者「自由人民」不久前改名為「民團2020」,意在向1932年發動革命、推翻絕對君主制的「民團」致敬。示威者表示,將持續鬥爭,直至「民團」爭取建立的君主立憲制真正實現。14日下午,國王車隊途徑民主紀念碑,部分示威者不惜「驚擾聖駕」,向其行象徵反獨裁的「三指禮」,引發泰國社會軒然大波。二是脫離了十多年來的他信派與反他信派對抗的政治邏輯。2006年前總理他信遭政變下臺以來,他信支持者「紅衫軍」與保王派「黃衫軍」輪番舉行反政府示威。此次示威集會的主力和領袖多是未曾從政的學生和青年人。他信派政黨「為泰黨」領導人此前明確表示,該黨不會動員支持者參加14日的集會。14日下午,身著黑衣的示威者與黃衫軍針鋒相對,雙方一度發生肢體衝突,「黑黃對峙」取代了「紅黃大戰」。三是學習亂港分子經驗。受香港暴徒啟發,泰國示威者充分運用「像水一樣」的戰術,發揮社交媒體的組織與宣傳作用,令警方疲於奔命、事倍功半。
新一輪反政府示威何以至此
一是民眾反對軍方獨裁統治的延續。泰國部分民眾一直對2014年時任陸軍總司令巴育通過政變長期擔任總理抱有怨言。2019年大選,年輕選民本以為能通過選票擺脫軍方統治,不料,巴育政府憑藉2017年憲法中有利於軍方的條款獲得連任。今年2月,深受青年人歡迎的眾議院反對黨——新未來黨被泰國當局下令解散後,泰國法政大學等高校大學生紛紛在校園發起集會示威,發誓要升級抗議活動,直到巴育政府被推翻為止。隨著新冠疫情來臨,反政府示威被迫暫停。今年6月,一位流亡柬埔寨的泰國知名異見人士被不明團夥綁架並失蹤至今,民眾要求泰國政府徹查無果,對政府的不滿情緒再次升溫。而此時,泰國疫情明顯趨緩,青年團體順勢發起此輪反政府示威。二是泰王「獨善其身」,不顧民間疾苦。2016年繼位以來,新國王哇集拉隆功強化王權,對政局影響力攀升。2017年,國王獲權決定是否設立攝政王,王令不須政府官員副署;國王獲權直接負責王室事務和王宮安全,全權掌控數百億王室資產;2019年10月,曼谷兩支精銳步兵團交由國王直轄,兩團在歷次政變中發揮關鍵作用,軍方高官也多出自此。更有甚至,國王在疫情之下仍不改「風流不羈」本性,在泰國經濟蕭條、社交受限、人民困苦之際,他卻長期攜眾妃在德國度假,直到前國王逝世四周年紀念日(10月13日)前夕才歸國。泰國青年人普遍質疑國王的存在價值,認為君主制不符合民主制度,改革呼聲日益高漲。一些人甚至公開支持共和制。
泰國政局不確定性上升
一是王室地位受衝擊,但短期內難以撼動。泰王已強化「王室-軍方」聯盟中的優勢地位,必要時可動用軍隊力量。今年10月初就職的陸軍總司令、軍隊實權領導人納隆攀曾任御林軍司令,是國王的親信。「反王」議題爭議極大,引發反政府陣營分化,為泰黨等政府反對派與本次示威者保持距離。泰國政經精英均已習慣王室存在,且多與其有利益交集,擔心改革王室會引發社會動蕩、衝擊自身利益。
二是巴育政府面臨下臺壓力增大。示威者要價過高,巴育恐難讓步。巴育政府已承諾修憲、與示威者對話,但無法滿足示威者要求其下臺、限制王權等訴求。雙方矛盾尚無破解之策,此輪抗議有可能愈演愈烈。(責任編輯: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