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小企業共克時艱,知易行難。就金融機構自身而言,可能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和損失;然而,抵禦各方壓力、成功化解困局之後,給中小企業帶來的或是重生。
12月16日,重慶信託與重慶渝江壓鑄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渝江壓鑄」)籤署協議,將渝江壓鑄及其實際控制人因重慶潤山置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潤山置業」)破產清算所需負擔的擔保債務由24億元降低至2.5億元。
一筆未清償的擔保債務得到減免,也為渝江壓鑄下一步上市掃清了障礙;重慶信託在把控風險的同時,通過資產處置及讓渡經濟利益等方式,扶持生產製造企業保就業、求發展,以實際行動紓困實體民營企業。
無獨有偶,12月17日,安通控股重整成功暨財產和營業事務交接儀式在福建泉州舉行。安通控股成功重整,其中也有信託公司的身影,招商局集團與中航資本旗下的中航信託聯合調動多方資源,打造了央企支持民營上市公司渡過難關的成功案例。
2020年,信託通道業務持續收縮,支持實體經濟力度不減。中國銀保監會信託部主任賴秀福近日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專訪時透露,截至2020年10月末,全行業受託管理信託資產餘額20.74萬億元,其中,事務管理類信託資產餘額9.16萬億元,比年初減少1.49萬億元,行業粗放式增長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多層嵌套、資金空轉現象明顯減少。與此同時,全行業直接投入實體經濟(不含房地產業)信託資產餘額15.68萬億元,佔全部信託資產餘額63.24%,佔比較年初提高2.51個百分點。投向小微企業的信託資產餘額2.36萬億元,為金融服務小微、民營企業發展體系提供了有效補充。
紓困民企 支持實體
渝江壓鑄董事長周道學在給重慶信託的感謝信中說:「貴公司用實際行動持續服務實體經濟和民營企業,為大力支持民營企業上市發展作出卓越努力和貢獻,是負責任、有擔當的金融企業的典範!」
據了解,渝江壓鑄是重慶市汽車、摩託車配件製造行業的重點支柱企業之一。但一次不成功的投資,卻使渝江壓鑄的發展陷入困境。
「渝江壓鑄為解決擔保債務問題四處奔走、努力籌措。2018年年末,重慶信託綜合考量渝江壓鑄經營情況和誠信情況,將其擔保債務由24億元大幅減少至5億元,使企業卸下歷史包袱,生產經營再獲新生。」重慶信託相關負責人告訴《金融時報》記者,今年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重慶信託再次為渝江壓鑄免除2.5億元的債務,渝江壓鑄也表示,將盡最大努力儘快償還所欠債務。
信託公司與實體企業攜手,共克時艱,尤其是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間,信託行業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作為金融機構的使命與擔當。2020年1月,中國信託業協會關於成立「中國信託業抗擊新型肺炎慈善信託」的倡議發布後,信託業迅速行動,2020年1月26日至1月27日短短兩天時間內,前兩期募集資金達2210萬元;疫情發生以來,信託公司踴躍設立慈善信託,精準支持疫情防控,今年一季度,全國共設立抗擊疫情慈善信託66單,主要用於支持關愛醫護人員、援助醫院抗疫、支持社區工作者等;為支持中小企業復工復產,信託業穩步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資金投入,工商企業在資金投向中始終佔據首位。從全行業看,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剔除投向房地產領域的資金,信託全行業直接投入實體經濟領域的信託資產餘額為13.25萬億元,佔全部信託資產餘額的60.24%。
防控風險 堅定轉型
事實上,信託業落實「六穩」「六保」工作要求,幫扶實體經濟,自身也面臨穩健發展、轉型以及防控風險的壓力。近年來,還有部分信託公司由於偏離信託本源、合規意識淡薄、風險管控不足,尤其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之時,風險加速暴露,少數信託公司已劣變為高風險機構。
2020年12月22日,四川銀保監局發布消息,為進一步推進四川信託風險處置,四川銀保監局將聯合地方政府派出工作組,加強對四川信託的管控,督促其儘快改組董事會,委託專業機構提供經營管理服務,防止風險敞口擴大,積極採取風險處置措施,切實保護信託當事人和公司債權人合法權益,維護金融秩序和社會穩定。
此前,新華信託、新時代信託於2020年7月17日起被接管,接管期限為一年。相關信息顯示,如接管工作未達到預期效果,接管期限依法延長。
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0》提出,信託業強監管、嚴排查使行業風險暴露更為充分。截至2019年年末,信託資產風險率2.67%,較上年同期大幅上升1.69個百分點。其中,信託公司承擔風險管理責任的主動管理類信託資產風險率3.04%,同比上升1.75個百分點,相關風險可能跨行業、跨市場、跨區域傳染;由其他金融機構等委託人承擔風險管理責任的事務管理類信託資產風險率2.29%,同比上升1.53個百分點。
2020年,隨著去通道、去嵌套深入推進,信託通道委託方的風險進一步顯性化。賴秀福表示,當前,在經濟下行壓力、疫情蔓延衝擊和堅定推動轉型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個別信託公司前期積累的風險爆發,經營狀況持續惡化,引起了社會和媒體的廣泛關注。但這類信託公司仍屬少數,屬於單體機構個案風險,不會影響整個信託業的穩健發展態勢,當前信託行業風險整體可控。
可以看到,相關監管部門在摸清風險底數、充分暴露風險的基礎上,督促信託公司及其股東承擔主體責任,積極處置風險,增強風險抵補能力。據了解,2019年至今年7月,有9家信託公司增資262.67億元,行業資本實力得到增強。各信託公司建立風險資產處置常態化工作機制,加快化解存量風險資產。
「這一年,信託公司大力弘揚和建設信託文化,融資類業務壓降付諸實際;資金信託新規徵求意見,信託私募性質、投向非標資產比例受限已成定局;信託行業非標轉標、回歸服務本源形成共識;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更促使信託行業加速尋求科技賦能、創新轉型業務的新增長點。」清華大學法學院法律與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邢成告訴《金融時報》記者,「2020年,各信託公司不再觀望,積極尋求業務轉型,通過充分挖掘信託制度的靈活性優勢,創新性地設計各類信託產品,以求在行業洗牌加速時期,實現自身的彎道超車。」
回歸本源 強化受託人文化
2020年,信託公司積極擁抱轉型,回歸本源成為必然選擇。作為回歸本源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服務信託成為一個重要的方向。
從產品類型來看,目前市場上常見的服務信託包括資產證券化、企業年金信託、家族信託等。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共有36家信託公司參與到資產證券化業務,參與的項目規模約為10296.76億元,佔總規模的51.36%;企業年金信託方面,目前只有中信信託等兩家信託公司獲得受託人資質,預計未來隨著信託公司管理能力的不斷提升,將有更多信託公司參與到該市場中;此外,家族信託成信託公司轉型重點布局,而且資產正多元化,從單一的現金類財產演變成以現金為主,兼有保單、股權、股票、不動產、藝術品等多品類財產,產品創新不斷加快,服務領域不斷拓寬。
2020年12月召開的中國信託業年會上,監管部門強調夯實受託人定位根基,強調做精做細信託主業,是信託業的根本出路,也是實現信託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業內人士認為,相信轉型後的信託業發展將更為健康,能夠在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和積極支持實體經濟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賴秀福表示,下一步將從完善制度體系建設、加強治理機制建設以及優化配套機制建設等方面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引導信託行業發展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