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粵語主播反映自己在抖音平臺直播時使用粵語後遭到停播,甚至一度被關閉帳號。
針對這個問題,根據一份非官方的『抖音直播行為規範』中,其中一條是禁止方言直播,包括長時間使用少數民族語言、地方方言、外語、特殊語種。
對此,官方給出的修改建議是,在直播中盡可能地用普通話,如果實在要用粵語,可以嘗試用「說粵語的時候夾雜幾句普通話」的形式,就能避免在直播時遭到停播。
平臺的用意,大概是為了審核省事,所以採取了這種「一刀切」的做法。但這種做法似乎顯得不尊重方言,同時也讓人覺得是在有意無意將方言邊緣化。
清代廣東著名學者陳澧在《廣州音說》一書裡面說過『蓋千餘年來中原之人徙居廣中,今之廣音實隋唐時中原之音』。粵語聲調中保留了古漢語中的平、上、去、入之外,還衍生出中入調,一共有九個聲調,是古漢語入聲保留最完整的語言。
這也是為什麼在很多TVB的古裝劇中,演員用粵語讀古詩詞時,往往聽起來比用普通話念古詩詞更押韻順耳的原因。
圖片來源:網絡
粵語中的很多文法、用詞,不單保留了古詞古義,有助我們閱讀和理解古文。同樣在通俗方面也創造了很多經典俚俗語言。
傳承粵語是一件值得重視的事,同時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保留、傳承古代文化。
但就目前現狀來講,粵語在國內似乎有式微的跡象。
有部香港電影叫《十年》,這部電影在2016年時獲得了香港第35屆金像獎,裡面講了五個故事,其中一個是,在十年後的香港,普通話成為了官方語言,所有人都要學好普通話,如果講廣東話甚至可能會被歧視,而且如果的士司機沒有普通話的相關證書,就不能在中環等商業區接客。
當然,這個故事放在香港說,可能有些人會覺得過於誇張了,因為以香港目前的粵語使用程度來看,暫時還不太可能。
但這些情節,其實已經在廣東的某些地區可見。如今廣東地區的『粵語代際斷層』已經出現,比如說廣州。
照理說,廣州人說粵語,應該是合情合理合乎想像,畢竟廣東話本來就是廣州人的母語。
圖片來源:立場新聞
但你現在去廣州,會發現很多廣州人已經漸漸地都不說粵語了。你跟一些廣州的小朋友說完粵語後,他們只會用普通話來對答。甚至你去到有些地方買東西,服務員可能不會講廣東話,當你用粵語嘗試溝通後,對方反而會義正嚴辭地要求你「請說普通話」。
本是廣州人母語的粵語,現在卻似乎淪為了邊緣語言。
有廣州的朋友提到,以前為了推普,學校會要求學生在學校裡只能說普通話,否則就會扣『德育考核分』。
學校只能說普通話,讓不少廣州讀書的小朋友慢慢開始不使用粵語,甚至從以前只是在學校不說粵語,到現在即使在家也是用普通話對答。連基本的日常問答都是『識聽唔識講』,就更不用說去理解粵語中還有許多有趣的俚語文化了。
作為中國的官方語言,推普固然重要,但是推廣普通話是否需要用到擠壓當地語言生存空間的方式呢?
在中國各大城市中,廣州多年來以開放、包容著稱,近年,廣州戶口政策也對外來人口進一步打開大門。
2010年,廣東成為全國首個實行「積分落戶」政策的省份,讓外地務工人員按入戶條件累積分數,達規定分值可申請廣州市戶籍。隨後更加擴大了積分入戶適用對象範圍,由「在粵務工的農業戶籍勞動力」改為「所有在粵務工城鄉勞動者」。
作為一線城市,廣州利用寬鬆政策吸引人才無可厚非。但這裡也延伸到另外一個問題,來的人是否應該入鄉隨俗去學習當地的語言呢?
圖片來源:網絡
有一些外地到廣州工作的人會在生活了一段時間後得出廣州是個「排外」的城市的結論,因為他們各自述說在生活中有過一些因為說普通話而被「歧視」的經歷。
我詢問過當地人是否真的存在這種「歧視」行為,他們大多表示沒有萌生過這種想法,反而是在遇到別人只聽懂普通話的時候主動切換成普通話模式與對方交流,即使知道自己的粵普聽起來特別好笑。
我不敢輕易斷言那些被控訴的「歧視」是否是存心以及惡意的。但有可能這些只是誤解,而這些誤解更多是由於溝通的不充分造成的。
這種溝通不充分的現象其實在香港也存在。
很多在香港工作或者唸書的「港漂」即使待了很久也還是一直講普通話,第一是覺得香港人也聽得懂,第二個可能是覺得既然能溝通就沒必要學。
這也導致過不少關於語言方面引發矛盾的事情發生。雙方都覺得無法融入對方的圈子,隔閡也越來越大。
一種語言實際上也是代表著一種文化,很多時候我們對一個地方的認同感和共鳴都是來自於我們說著同一種的語言。
去學習一個地方的語言,其實不僅僅是學習多一種溝通工具,更是潛移默化地學習對方文化、理解對方思想、價值觀的一種重要方式。
圖片來源:網絡
俗語說入鄉隨俗,旅遊的時候我們都會盡可能地去了解目的地的文化和語言。那麼,到一個地方工作或者長期居住,去了解當地的文化和學習當地的語言,盡可能融入當地的生活,不應該是了解對方、拉近彼此、消除誤解更好的方式嗎?
可惜很多「漂一族」,可能就真的把自己定義成來這個地方「漂」,只將其作為工作、讀書的一個「工具」地點,所以覺得沒有必要去紮根更多、了解更多。
中國是多語言文化的國家,不單單是粵語,還有潮州話、客家話、上海話等等方言,每一種語言背後都蘊含著不同文化,值得我們去好好保護和傳承。
但據統計,根據瀕危語言的判定標準,中國目前現存的120多種語言中,有近一半處於衰退狀態,甚至有20多種處於瀕危狀態。由此可見,保護方言,不讓方言式微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