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全的「辣」文化,湘辣、川辣、黔辣、秦辣大PK!

2021-02-27 龍騰旅遊資訊

中國飲食文化可謂博大精深,喜辣的省市也不少。這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貴州、陝西、四川、湖南四個省份,一起來看看它們各自獨特的辣味吧。

黔辣——中國頂級辣

據貴州的長輩說,貴州小孩呱呱落地後,族中老者取來一支鮮辣椒,用辣椒頭蘸一點白酒,放在我鼻子下面讓我嗅一嗅,又放在我嘴裡讓我舔,如同一場洗禮。這是不少貴州土著都經歷過的——剛睜眼看到這個世界就接觸了辣椒,先嘗了辣椒和酒之後才吃上奶。

民間俗語有云:「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貴州人怕不辣。」其實貴州人是全中國最能吃辣的,甚至在痛飲白酒的時候也不忘丟進嘴裡幾個辣椒。黔人食辣,講究的就是一個「純」字,沒有五花八門的作料,沒有拐彎抹角的講究,直奔主題而去。

貴陽是這樣一個地方,這裡的每一道菜都與日常生活相關,有滋味,有回味。貴陽的辣椒種類很多,用它們做成的辣椒醬也是「專款專用」。有人說,吃貴陽美食就是吃辣椒,就是吃「蘸水文化」。

山野香料,再加點時光

辣椒是一年生作物,秋後開始慢慢枯萎,貴州農人們將由青變紫、由紫轉紅的辣椒洗淨晾乾,用繡花針豎著劃開一個口,再將混合米(秈米與糯米的比例為4:6)慢炒至香脆,用石磨磨成粗粉,拌上鹽,加入青花椒之類的山野香料,填入辣椒腹中,然後逐個裝壇。之後的一步最為關鍵——在壇口塞上稻草或核桃葉,兩人抬起罈子,迅速將其反扣在配套的、加滿水的壇缽中。剩下的工作就全部交給大自然了——待其自然發酵,其中的粗粉會從壇缽中慢慢吸水,使辣椒變得滋潤、醇香,還帶一點回酸。

一個月後,將壇中的辣椒取出,蒸米飯時放在飯上一同蒸熟;在炒鍋中加少許豬油,將粘有少許粗粉的辣椒與蒜苗或蒜末一同炒香,就成了鄉村裡的高級佳餚,酸辣、香糯,味道不比大城市酒店的菜品遜色。

只要保持放置倒撲壇的位置乾燥、通風,同時保證壇缽中水不幹,這種「酢辣椒」可隨用隨取,常年不壞,且越存越香。

貴州人種辣、做辣自有一套,對辣椒的挑剔也不同尋常,對辣椒製品的要求,多取決於自家的獨門傳授和實踐。正宗的貴州土著做辣極少用味精,他們覺得味精的「工業化味道」會毀了辣椒本身的鮮味。如今各地超市都能買到各式各樣的貴州產辣椒調味品,但不少貴州人出門還是隨身帶著自製的辣椒,對他們來說,瓶裝辣椒是不合胃口的。

貴州人普遍不富裕,但極其注重享受,敢花錢,兜裡只要有10 塊錢,就寧願打車而絕不走路;吃菜的時候,應該享受9 分辣度,便絕不屈就於8 分的滋味。這樣挑剔的舌頭,也使得貴州廚師很重視「窩工」,即不急於求成,而是耐心地將辣椒滋味烹製到極致——比如炒菜時都會先用小火慢煸幹辣椒,這樣即使隨後的烹飪中辣椒遇到富含水分的菜餚,也能長時間保持爽脆口感。對於貴州的菜館來說,且不論菜式如何,如果大廚烹飪的辣椒味道不正,關門大吉的日子就不遠了。進了黔菜館,不管菜單上有沒有寫,開口點一個「辣椒炒辣椒」,服務員和廚師立即會把你當成家人一般對待。

秦辣——黃土高原上那股幹硬的大風

碗裡沒有了油潑辣子,再長再寬的扯麵吃起來也不香。

隨著辣香沁入肺腑,熟悉的關中平原的景象撲面而來。八百裡秦川田地連片,種麥子種玉米種蘋果也種辣椒。關中平原的黃土深厚,生長的辣椒又細又長又紅又亮,鄉黨們呼之為「七寸王」,甭看它細瘦,卻是肉厚味道也厚,辣而濃香。這就是秦椒,生於秦地,秦人喜食,頓頓不離嘴。

八百裡秦川埋的皇帝多了,好像什麼物事都要和皇帝攀扯上,比如秦椒的命名,也能連帶上秦始皇。傳說,秦王嬴政做了皇帝之後,覺得御廚做的菜清淡寡味而屢殺廚師,一位廚師為師弟所害,被薦到御廚房給秦始皇掌勺,整日提心弔膽;一次,他在菜園溜達,無意中瞅見草秧上結著一種細長紅彤的果實,順手摘來放進嘴裡一嚼,辛辣如火,料是毒藥,便想不如毒死暴君,說不定自己還有一條生路,於是在菜和湯裡放足了這種「毒藥」;不料秦始皇吃了之後大喊過癮,叫過廚師問清來路,說我秦地有這麼美妙的東西,不如就叫秦椒吧。這當然是無可稽考的傳說。其實名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從此關中漢們一日三餐碗裡便多了辣汪汪的景象。

陝西人血管裡流淌著辣椒的汁液

湖南人、四川人吃辣椒吃得名滿天下,這讓陝西人不服氣,其實陝西人吃辣椒並不遜於川人、湘人。陝西人是沒有辣椒不吃飯,而陝西的辣就像黃土高原幹硬幹硬的大風,直來直去,透著那麼一股痛快勁兒。男人們端一碗長面、半碗辣子,蹴在柴門前的碌碡上,低著頭吃得狼吞虎咽地動山搖,兩碗面下肚,滿臉通紅,大汗淋漓,喝了湯敲著碗打著嗝,渾身上下都舒坦,直呼痛快過癮。婆娘小媳婦吃辣椒也不讓男人,村鎮逢集,一街兩行的涼皮米粉攤子便是女人的吃場,碗裡的涼皮子泡在辣子油裡,眼睛還瞅著辣子盆,一碗吃完,滿嘴流著紅豔豔的辣椒油,兩坨臉蛋子也火辣辣地紅起來。會跑的娃娃們是沒有套籠頭的毛驢,吃飯時找不著人影子,灶火涼了,鍋冰了,倒像貓一樣跑回來說肚子餓了,大人們吼一聲:饃在房梁上的竹籠裡吊著呢,就扛著鋤頭下地去了。孩子就搬來一條大凳子,上邊再架一條小凳子,爬上去從饃籠裡掏出兩截槓子饃,一掰兩半,開了辣子罐罐,兩勺辣子夾一截子饃,夾好兩個饃,辣子罐罐也底朝天了,於是一手一個饃,飛出院子。

關中男人身板魁梧、脾氣倔強火爆,女人身材瓷實、性格潑辣,孩子們晚上睡涼炕、白天胡打仗,全是辣椒吃出來的。陝西人血管裡流淌著辣椒的汁液,身軀裡充盈的便是辣椒的脾性了。不信你到臨潼看看兵馬俑坑裡站著的秦俑們,那挺立的身姿與暴突的筋骨,不就是有股子火辣的力量?抗日戰爭時期,3萬吃了辣椒的「陝西冷娃」開進黃河北岸的中條山,與日軍10萬兵力鏖戰三年,拒阻日軍於潼關之外,守著關中大門,不使日寇邁進西北一步,3萬人有2萬多倒在中條山下的黃河岸邊。「6·6 」血戰中,陝軍新兵團一千多士兵被鬼子包圍,最後有800人被逼到黃河岸邊的懸崖絕壁上,800士兵掉頭跳下黃河。

涼醋熱油,潑出嗆辣誘惑

陝西人不只把吃辣椒當做自己的最愛,待客也離不開辣椒。待客時沒有肉沒有酒能說得過去,沒有辣椒會被客人腹誹嗇皮,碰上那些生硬冷嶒的客人,說不定會把飯碗放在地上轉身走人。

八月辣椒滿枝紅。辣椒讓關中平原上的秋天最先變得鮮豔起來。某一天早晨起來,辣椒地裡還是青綠青綠的,太陽剛曬了半晌,到午後,一大片一大片的辣椒像著了火似的,一行一行地燃燒在大地之上。不出三五天,那一地的紅辣椒就被用粗線編串成辮,一串一串紅彤彤地掛在屋簷下,或是庭院的柿子樹上,空蕩的庭院裡眼看著就紅火起來。婆婆們抱著個肉圪蛋娃娃,出東家的門進西家的門,比量著辣椒的角長膘厚,順手揪半截放在嘴裡,品得有滋有味。小媳婦把門口樹下丟遺的辣椒撿了半簸箕,剪成手指關節長的小段,把鐵鍋燒熱,把辣椒段倒進熱鍋焙炒。辣椒一熱,辣味直溜溜地往鼻子和眼窩鑽,一把鼻涕一把淚,嘴裡罵著自己給自己找罪,一手往灶膛裡添柴煽火,一手拿著鏟子不停地攪。火旺了,辣子焙炒成黑鬼,吃到嘴裡一包灰;火欠了,辣子皮成死鬼,搗不碎咬不斷,男人罵碎娃怨;攪拌不勻,炒成的辣椒是陰陽臉,吃一半撂一半,還不敢讓外人看見。要是哪家剛嫁過來的媳婦把辣椒焙炒成了陰陽臉,倒在後院讓人看見了,會說她娘家人真是少教,沒有教會女子炒辣子就嫁出來,丟人現眼。

鐵鍋焙辣椒,成色全憑感覺,出鍋後紅而不黑,脆而不焦,才是本事。若是成色不好,不敢放到村中央的石碾上碾,只好放在門背後的石頭姜窩子裡慢慢搗,累出一身汗還不敢大聲出氣。若是焙炒出的辣椒亮紅乾脆,放在大石碾子上,套上跑得歡勢的毛驢,辣皮碾細,辣籽碾碎,辣油滲出,碾盤碌碡都紅辣辣的,碾盤跟前圍了一圈婆娘娃娃,抿著嘴伸著鼻子吸辣香。

陝西有名的油潑辣子面,最關鍵的是油潑。油是新榨的菜籽油,大火熱油油冒煙,油熟了,但不能馬上就潑辣子面,此時的油太熱太燙,潑出的辣椒麵會焦糊發黑。滅了火,讓油在鐵鍋裡稍稍冷卻,但也不能太涼,否則潑不出辣子的香味。待油煙剛消,一手舀油潑倒在辣椒麵上,一手攪拌,讓油澆透。最後,往熱汪汪的辣椒麵中滴幾滴自家做的香醋,涼醋熱油,「呲啦」一聲,辣沫泛起,辣香醋香撲鼻而來,引惹得一家老少都在咂嘴。

關中黃土地上,小麥、玉米是主要農作物,房前屋後地頭田畔種那麼幾片辣椒本來是自己吃。但如今吃辣椒讓陝西人吃出了大事業,八百裡秦川辣椒地成片,幹辣椒走州過府、甚至出口到了國外。

吃辣椒也讓陝西人吃出了精神,吃了辣椒的關中漢,身上的汗毛孔都向外滲著辣味,脾氣躁,性子烈,說話硬碰硬,幹活不要命;聽聽三千萬冷娃亂吼秦腔,劃破曠野的聲音中激揚著辣椒的味道。風裡有辣椒的味道,太陽裡有辣椒的味道,田野裡有辣椒的味道,歌聲裡有辣椒的味道,呼吸裡有辣椒的味道,血液裡有辣椒的味道……陝西辣椒的剛烈火暴,正應和了這片帝王之地的氣象。

川辣——一場世紀豔遇的結果

單論吃辣椒,四川人其實也算不得厲害的。但一說起辣椒,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四川。一是因為川菜走紅全國;二是因為有了花椒為伴,使得川式「麻辣」獨步天下;三是四川人烹製辣椒的手法豐富,將辣椒的魅力呈現得淋漓盡致。

花椒與辣椒的愛情

儘管現代川菜的出現和成型只有短短一百多年,在中國八大菜系中只是一個新秀,但是,川人對辛辣食物的喜愛卻有極深的歷史淵源,兩千多年前的《華陽國志》裡就有「蜀人好滋味,尚辛香」的說法,六個字,概括了川菜的基本品質。辛辣鮮香,是川菜的風格和特色;而對菜餚味道與口感的痴迷,則是川菜一脈相承的靈魂。

在辣椒傳入中國之前,川人所喜歡的辛辣味道,主要來自於茱萸、芥子、生薑之類。而花椒這種香氣濃烈、紅豔多籽的果實,從商周時期就是敬神和祭祀祖先的食物。在《詩經》和屈原的詩中,曾經有過許多歌詠花椒的詩句。漢朝時,後宮的女人用花椒和泥塗牆,除了驅蟲闢邪,更是討花椒「多籽」的寓意,西漢未央宮皇后所居的宮殿就叫椒房殿。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也不知究竟是什麼原因,花椒樹從中國的很多地方消失了,花椒也從中國很多地方的餐桌上消失了。有人猜測,元朝時,蒙古人入主中原,因為信奉佛教,蒙古人禁葷腥、戒辛辣,花椒作為奪情蕩神的辛香刺激之物,自然也在禁戒之中,於是,這曾經風姿綽約的花魁,只能卸妝退隱,藏身於巴山蜀水的崇山峻岭深處。也許是四川的花椒太好,川人捨不得;也許是四川人太嗜好辛香,確實丟不掉;總之,花椒這個歷經數千年日月雨露的香物,頑強地存留在四川人的飲食中。不過,這種堅持,如同風燭殘年的老婦,讓人感覺時日無多。

就在這個時候,辣椒來了。辣椒這種早在兩三千年前就生長在美洲的植物悄然來到中國,先在福建登陸,之後,隨著清初長達150 多年的「湖廣填四川」大移民進入四川。在入川之前,辣椒因果實紅亮、形態別致,只是被作為一種觀賞植物。到了幾千年來一直酷愛辛辣的四川,一場激動人心的奇蹟發生了,那是一場食物的世紀豔遇。花椒,這個在東方大地上存在了數千年的辛香之物,與辣椒,這個在美洲大地上同樣存在了數千年的辛香之物,曾經相距萬裡之遙,各自孤獨地、堅韌地生長繁衍,忽然有一天,它們像被上天註定的一對情侶一樣相遇,一相逢,永相守;一相守,開萬世。這場豔遇開花結果,創生了一個菜系獨領風騷的魅力。偏安在巴蜀民間的川菜,因為花椒和辣椒的結合,從中華博大精深的飲食王國中脫穎而出,開始演繹一段綿延一百多年的麻辣傳奇。

鍋裡的魔幻現實主義

川人嗜辣,多數人認為是四川多雨潮溼,需要辣椒驅寒祛溼。這自然有些道理。然而,兩廣和江南同樣氣候陰溼、水霧氤氳,當地人卻不愛辣椒,而在乾燥的陝西,人們卻常吃辣子,這又如何解釋呢?我以為,四川人身體中可能缺少一些微量元素,而這些元素恰恰在辛辣之物——特別是辣椒——中存在,這就是川人千年以來崇尚辛香的秘密。其實身體遠比我們的思想更加敏感,身體的需要則往往直接變成了口舌之愛。

川人都偏愛自己家鄉的辣椒。川東北的人性子猛烈一些,所以要辣勁十足的朝天椒;川西北的人,受成都平原和都江堰的滋養,性情相對溫和,鍾愛微辣濃香的二荊條。兩千多年前李冰父子開築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後,天府之國富閒天下,巴蜀先民的剛猛慢慢蟄伏下來。 川人平日溫暾細膩,而在危亡之際,骨子裡的硬氣便會噴薄而出。20 世紀30 年代,日軍侵華,山河破碎,幾十萬川軍穿著草鞋,兜裡揣著幹辣椒,悲壯出徵,血戰萬裡,最後回到家鄉的寥寥可數。這就是川人的血性,也是川人融入身心裡的「辣椒精神」。

辣椒在和花椒相輔相成的過程中,味道鮮明而不張揚,刺激卻不放縱,一如川人秉承的賢聖的中庸調和之道,辣而不燥。同時,川人還承襲了祖先的飲食精髓,痴迷食物的滋味,追求口感的豐富,這讓辣椒的形態與層次在烹飪中生出無窮變化,精彩之後還有更精彩。世界上,有比四川人更愛吃辣椒的,也有比四川人吃得更辣的,但是,鮮少有人能像四川人一樣,把辣椒吃得如此多姿多彩,在鍋中成就了另一種「魔幻現實主義」藝術。

新辣椒裡的老日子

七八月份是辣椒上市的時節。要在過去,家家戶戶早都忙乎起來了,做辣椒醬,泡紅辣椒,一年的辣滋味,都要在這時備下。

如今城裡人大多不再在意這些,菜市場上還會有一兩家商販,為戀舊的人家現碎一些辣椒醬,可惜做法和選料都不那麼地道了。但是到了縣城或者鄉下,在許多人家裡、房頂上依然能看到紅紅辣辣的一片,人們在新辣椒的火熱色彩中,享受著老日子的一點溫暖。

做辣椒醬,一定要新鮮硬錚的二荊條,成都平原東部丘陵所產的最好。要紅得鮮亮的,洗淨晾乾後,用剁刀在木桶裡慢慢剁碎,加上鹽和生菜油,講究的還要放幾顆大料,當然花椒也是必不可少的,然後密封在罈子裡,十天半月後就可以吃了。當下飯的小菜也可,做蘸水佐料也可,作為炒菜的調料也可。有這麼一壇辣椒醬的人家,是有口福的。

有一種名揚天下的辣椒豆瓣醬,被譽為川菜之魂,這就是郫縣豆瓣。郫縣位於成都西北,岷江穿過大山,剛剛到達平原,水的冰骨融化在溫潤的空氣中,水質清涼而滑軟;暖溼氣流在這裡形成獨特的小氣候,溫度與溼度恰到好處。取成都東山一帶的新鮮二荊條,加上雲南產的出黴的蠶豆瓣,和從萬古雪山中奔流而來的江水,歷經一年的發酵,醬色棕紅,醬香厚烈,川菜的「調料大帝」就此君臨。這是四川人調和萬物的傑出作品之一。沒有郫縣豆瓣,川菜中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菜品如回鍋肉、麻婆豆腐、豆瓣魚、水煮牛肉、夫妻肺片……會頓失風味。

泡辣椒也要用二荊條,要色澤醬紅的,還要是當天採摘的。四川泡菜與韓國泡菜、歐洲泡菜並稱世界三大泡菜系列,若是從二次發酵和益生乳酸菌含量這兩個角度來看,四川泡菜是獨一無二的。在四川泡菜中,泡辣椒毫無疑問是壇中之王,不僅是佐酒下飯的美味,川菜中的泡椒系列菜品,更是靠它才能有滋有味;泡辣椒還製造出川菜獨有的魚香味,離開它,菜中就不會無魚卻有魚香,所以,泡辣椒又叫魚辣子。

湘辣——高明的平民智慧

湖南的辣味裡,透著那麼一股子令人讚嘆的平民智慧。湘菜菜式豐富,但多是用些簡單易得的原料烹製,製作上也沒有太複雜的工藝,口味有點重,但充分尊重著食材本身的味道,僅這一點,就與那些以辣遮蓋一切的菜式分出了高低。

湖南菜鮮辣鹹香,相比於黔辣的簡單純粹、川菜的麻辣多變,辣椒在湖南菜中的面目,更像是個有節制的尊者,和食材本身的味道相互襯託、相得益彰。湘菜的辣,主要是鮮辣,蓋味而不搶味,清、濃、輕、重,層次分明。鹹辣、鮮辣、酸辣、甜辣等,無一不是味在先、辣在後,加上湘廚巧妙的製作、細緻的調味,便有了以辣為主體的各種鮮美滋味。初看,湘菜辣味重重,細品之下,食材的本味俱在。加之湖南辣椒種類繁多,滋味各有不同,量的多寡又有區分,湖南人對辣椒有著充分的認識和理解,之後巧妙利用了辣味之於味蕾和身體的不同作用,輕舒緩急之間,成就萬千滋味。這大概就是湘菜的精髓吧。

辣是一種感覺

在湖南人看來,酸甜苦辣鹹五味之中,辣更多不是一種味道,而是一種感覺,辣作用於口腔舌尖,是一種痛感。吃辣椒找疼痛感,無論怎樣說都是一種帶有自虐意味的行為,這卻在湖南人的飲食習慣中有著多重表現,灼熱的疼痛之後胃口大開的酣暢淋漓,是嗜辣之人在飲食中尋求的一種痛快,長久下來卻也形成了一種習慣、一種風味特點,奠定了湘菜的基本特點。

湘辣菜品的民間色彩極其濃厚,無論粥粉面飯,還是炒菜做湯,多是用些簡單易得的原料烹製,製作上也沒有太複雜的工藝,很家常。一盤剁椒魚頭上桌,魚肉的嫩白,剁椒的火紅,湯汁的鮮美,無論是觀感還是味道,都能為自家的餐桌增加幾許色彩,再配上一把手擀麵,飯菜兼有,省時美味。我的妻子是廣州人,對於空心菜她只喜歡吃嫩莖、嫩葉,上邊那一段比較粗碩的菜杆基本就丟棄了,有次我靈機一動利用這些粗碩的菜杆為她做了一道「驚豔」的湘辣小菜—尖椒豆豉空心菜杆。粗杆洗淨切細圈,用鹽稍微醃一下,控去水分,尖椒切碎丁;熱鍋放油,爆香大蒜粒、黑豆豉,把尖椒丁、菜杆圈放進去爆炒一下,加鹽調味。菜杆脆艮,豉香濃鬱,微辣鹹香,開胃下飯—這個菜如今成為我家餐桌的保留菜式之一了。

這就是湘辣,你從農貿市場裡隨便揀上幾樣原料,配上剁椒、醬椒、豆豉、臘肉等原料,就能做出幾個像模像樣的美味小炒。

湘辣紮根在湘人生活的細枝末節裡,這也和湖南人性格中勇猛剛烈、堅韌執拗的特點相關。當年曾國藩帶領湘勇徵戰圍剿太平天國,永豐辣醬隨著湘軍的腳步走向各地。幹辣濃辛的辣椒醬,既是湘軍的下飯菜,又是緩解湘軍思鄉之苦的良藥,這也是湖南風味走出三湘大地的初始。湘軍「 耐得煩、吃得苦、霸得蠻、捨得死」 的拼命精神,折射到飲食上,便是湖南人對辣椒的態度。

辣椒的疼痛感激發了男兒的血性,激揚的血性成就了三湘子弟的威名。翻開中國近代史,曾國藩、左宗棠書生帶兵,扎硬寨打死仗,這是辣的剛毅;戊戌六君子中「我以我血祭軒轅」的譚嗣同慷慨赴義,血灑北京菜市口,這是辣的爆烈;蔡鍔討袁,黃興和宋教仁投身辛亥革命,表現出了辣的威猛;毛澤東更乾脆,直接就是「不吃辣椒不革命」。他一生嗜辣,在延安時,更是用自己在楊家嶺種植的辣椒作為禮物送給史達林,表達對中國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念。這就是湘辣,讓湘人嘴上呼著氣、喊著辣,卻永遠不會因此停下筷子。一辣託百味,美味伴隨著辣不斷升發……

★龍騰公司介紹及版權申明

 回復【微站】--查詢往期資料

 【人工服務】陳功18374449111

 龍騰公司服務湖南旅遊業十多年。

 龍騰公司合作夥伴遍布長、韶、張、鳳。

 選擇平臺,只要看他的客戶有多少以及是誰。

 《龍騰簡訊》所推送的一切非原創內容均轉載自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保證在第一時間撤銷或刪除。

相關焦點

  • 中國最能吃辣的省份,最後一名竟然是它?
    民間流傳著一句話:四川人吃菜不怕辣,湖南人吃菜怕不辣,江西人吃菜不覺辣。
  • 中國最愛吃辣的十個省份,個個風格不一、其中一個被稱為「中國辣」
    在外地人眼裡,貴州最具代表性的名菜是「辣椒炒辣椒」;最常騙人的謊言是:「你吃嘛,這個不辣!」:重慶火鍋「重慶火鍋」是「重慶十大文化符號」之首,重慶火鍋的最大特點就是熱辣。……第四、湖南點評:「辣食界」的山東大嫚,堅守辣椒的淳樸特點:鹹辣?香辣?
  • 為何「四川人不怕辣,重慶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
    如果你來自「川、渝、湘」地區的盆友,指著一道菜對你講,「放心吃嘛,這個不辣」,那你一定要小心,也許下一秒就會被辣的眼淚、鼻涕齊飛~~!
  • 最新的吃辣城市排行榜出爐了,武漢超過重慶排第四!
    附:十大最能吃辣城市分別是成都、長沙、貴陽、武漢、重慶、南昌、北京、桂林、太原、西安。可同樣是吃辣,但是各地區吃辣又有哪些不同呢?貴州:貴州人吃辣講究的就是一個「純」字,沒有五花八門的作料,沒有拐彎抹角的講究,直奔主題而去。湖南:相比於黔辣的簡單純粹、川菜的麻辣多變,湘辣可以說是鮮辣鹹香,鹹辣、鮮辣、酸辣都是味在先、辣在後,這也是湘菜的最大特點。陝西:陝西人家裡一般常備辣椒粉和幹辣椒,辣椒常和五香粉搭配在一起炒菜,口味香辣。
  • 跟四川和湖南不同,貴州人吃辣講究一個純,不是不怕辣而是怕不辣
    民間俗語有云:「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貴州人怕不辣。」其實貴州人是全中國最能吃辣的,因為黔人食辣, 講究的就是一個「純」字,沒有五花八門的作料,沒有拐彎抹角的講究,直奔辣椒而去,甚至在痛飲白酒的時候也不忘丟進嘴裡幾個辣椒。
  • 中國哪裡人最能吃辣
    「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貴州人怕不辣」的說法準確嗎?中國哪裡人吃掉的辣椒最多?品種最辣?中國辣椒種植面積 133 萬公頃,僅次於白菜,佔世界辣椒種植面積 35%;總產量 2800 萬噸,佔世界辣椒總產量的 46%,其中大部分供給本國消費,食辣人群佔總人口比例超過 40%。在全世界,最能吃辣的當然是中國人,那麼在中國,哪裡人最能吃辣呢?
  • 號稱中國最辣的幾種辣椒,雲南涮涮辣上榜
    中國是一個吃辣比較普遍的國家,大部分地區的餐桌上都少不了辣椒的蹤影,尤其以南方地區為重。故流傳著「四川人不怕辣,貴州人辣不怕,湖南人人怕不辣」的俗語。雖然辣椒並不是中國的本土作物,但辣椒從十五到十六世紀流入中國後,就迅速在餐桌上佔據了重要位置。
  • 李永志:無辣不歡的「中國辣王」,現如今卻開始戒辣
    神州大陸無奇不有,中國不僅有獨特的地理環境,豐富的資源,還有許多懷有獨特技藝的奇人,現有中國大胃王浪胃仙,密子君,後有打破吉尼斯記錄的辣王李永志。 來自鄭州的李永志被稱作為"中國辣王",按照常理,出生於中原地帶的人民,大多數是吃麵食為主,大多數人雖然重口味,但與巴蜀之地喜愛辣椒的重口截然相反,那麼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原人,又是怎麼做到成為"中國辣王",並且獲得吉尼斯記錄的呢?
  • 哪個省最能吃辣?雲南憑藉「涮涮辣」,在辣界佔有舉足輕重地位
    要問中國哪裡人最能吃辣?貴州人說:我們怕不辣。湖南人說:我們辣不怕。每個人都說:我們不怕辣。但是雲南有一種辣椒叫做「象鼻涮涮辣」,如果你是吃辣椒的高手,那麼來嘗嘗我們的「象鼻涮涮辣」。要說哪個城市辣椒用量是最大的呢?我們來稍稍統計一下啊,但是不是官方意見啊,就是我們自己鬧著玩。
  • 中國最能吃辣的地方,究竟在哪?
    江西人炒辣椒就可以被稱之為一道極受歡迎的菜。在這個基礎上將中國的飲食口味劃分為三個辛辣口味層次地區:長江中遊辛辣重區,其中包含江西西南部,辛辣指數151至25左右;北方微辣區,屬於中間層次辛辣指數在26到5之間;東南沿海淡味區,辛辣指數在17至8之間。據另一組數據顯示,江西是目前全國種植辣椒大省,年產量過百萬噸,為中國八大辣椒主產地之一。
  • 吃辣的性隱喻
    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國,辣椒還和性隱喻有關。第一個百年,辣椒只作觀賞,不作食用。第二、三個百年,辣椒在中國擴散,形成了現在我們認知的「傳統食辣區域」,第四個百年至今,全國迎來了吃辣大流行。麻辣小魚、辣豆乾、泡椒鳳爪、辣鴨脖……辣條成為了最流行的零食之一。
  • 中國人很能吃辣,各地吃辣都有什麼特點呢?
    中國辣椒現在種植面積超過2000萬畝,佔世界辣椒種植面積的35%。從種植面積分布來看,全國有28個省份種植辣椒,形成了貴州、湖南、江西、四川、陝西、河北、河南、吉林等16個重點辣椒產區,種植面積超過100萬畝的省份有貴州、江西、湖南、海南、四川、河北、陝西和湖北等8個省。
  • 談吃辣:長沙菜什麼東西都要放辣椒,最辣的還是海南的黃金椒
    俗話說四川人不怕辣,江西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在長沙,貌似什麼東西都要放辣椒,在長沙開會,眼見著一桌子天南海北各媒體的老師們被辣得齜牙咧嘴,牢騷不斷。三個還是四個來自烏魯木齊的姑娘一人揪一塊,吭哧吭哧大嚼。對面兩個來自呼和浩特的爺們乾瞪眼,他們沒有做準備。幸好服務員端來一盤白饅頭,一爺們立刻伸出手,半道上又縮回去了,回頭問身邊的爺們:會不會是辣的?剛才上來一罐排骨海帶湯,該爺們伸勺子就舀,舀了就喝,喝了就叫,排骨海帶湯也是辣的。
  • 吃辣
    ·你要是和朋友一起出去吃飯,說你不吃辣,那點菜可就費事兒了,點菜的人需得小心翼翼才能繞過你的雷區。 其實吃辣這件事情,是可以學可以練的,也定會受周圍人的影響,除非你辣椒過敏。當然,後果就是你學會了吃辣,它就會上癮。 小時候的我,也是不吃辣的,家裡人都不吃辣,我也沒有吃過什麼辣的東西,辣味好像並不存在於我的味蕾書中。
  • 不怕辣!辣不怕!最佳解辣「神器」——雪域真情冰酸乳
    不怕辣!辣不怕!,不僅解辣還能調理腸胃,給消費者在重口味之後帶來清新享受,傳遞健康飲食新方式!為了能更深刻地品嘗這種美味又不至於辣出香腸嘴,除了在點單時勾上「微辣」選項之外,還得事先準備好一些能解辣的飲料充當「解藥」最科學快速的解辣方式:冰酸乳4步解辣法曾幾何時,還未有神器能降得住麻辣火鍋的辣,人們只能靠冰冷的飲料暫時麻木辣意,殊不知,解辣護胃拼實力,火鍋CP還是冰酸乳最強! 冰酸乳為什麼是最科學快速的解辣方式呢?
  • 四川人不怕辣 湖南人辣不怕 貴州人怕不辣
    無辣不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GUIZHOU一,地理和氣候因素:中國素有北鹹,東南甜,西辣的說法。氣候乾燥食為鹹、氣候溼熱食為甜、氣候潮溼食為辣。三,黔菜烹飪的習慣因素:黔味菜餚烹飪特別講究」色」 、」香」 、」味」.辣椒既是人們喜愛的蔬菜,又是不可缺少的調味品。
  • 小喜年|產茶大省的「吃辣」PK名場面(下)
    接著上一篇文章的盤點:產茶大省的「吃辣」PK名場面,廣東、福建人看得瑟瑟發抖(上)下面這些產茶省份必須擁有姓名湖南與雲南、福建這些產茶大省相比其中祁門紅茶曾是英國伊莉莎白女王的寵兒被稱為「紅茶皇后」和「群芳最」在眾多產茶的省份中安徽是個集辣、甜、鹹為一體的省份都沒有特別突出
  • 在中國的吃辣地圖裡,雲南最野!
    好在,除了雪,值得他們炫耀的,還有辣!▲ 落在屋頂的雪你也許見過多次,但曬在屋頂的辣,能得幾回聞?圖/視覺中國大塔又名千尋塔,當地群眾稱其為「文筆塔」。圖/視覺中國在當地白族人的語言中,「辣」與「親」發音相似,辣也自然成了很多喜慶場合的必要元素。
  • 1.7億人圍觀,中國哪道菜最辣?答案能把你辣哭了!
    既然誰都不服誰,今天我們就說1篇——不同省份人民吃辣的大PK,大家說說哪個才是真正的隱藏大佬?在湖南住過的朋友都知道,一到飯點,家家戶戶的油煙機排出的全是有濃濃辣味的煙霧。雲南人吃辣不厲害,但云南擁有一個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雲南德宏擁有世界上最辣的辣椒品種——涮涮辣,辣度是朝天椒的20-30倍!
  • 辣鬥辣,辣妹子不怕辣!
    火鍋搜多了,然後咕嚕作響的火鍋霸屏了選了離家最近的這家辣鬥辣,約了朋友一起吃藍色的led燈光真是腰氣逼人啊,仿佛沉浸在音樂酒吧我們點了中辣的全紅鍋底๑ 我覺得點重辣也完全OK必點的應該是外婆酥肉!餐前先填個肚子,吃前搖一搖,很酥脆很好吃!但是千萬別下鍋,會肥膩。然後滷腦花,點它!處理得很乾淨,嫩口入味!蔬菜隨便點,幹貢菜乾筍在火鍋裡也不會出錯。風暴可樂 我覺得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