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婚姻#
都說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歡,但是婆媳矛盾卻一直是一個永遠繞不開的難題。好像也從沒有任何一個詞可以代替「婆媳」這兩個字。婆媳之間像是陷入永遠都不會有媽媽和女兒的親切,卻又不得不以母女關係相處半生的尷尬境地。成為一家人為什麼會出現婆媳矛盾,為什麼有的婆婆總是看不順眼自己的兒媳婦呢?
仔細想想,處於兩個時代的婆婆和兒媳,因為共同擁有同一個人作為自己的兒子和丈夫而生活到了一起,相處起來好像確實不太容易。本來生活背景就不同,加上地域的一些民風民俗對人根深蒂固的喜好、性格影響,突然生活在同一屋簷下,難免會有摩擦。比如年輕人生活上的一些「鋪張浪費」的習慣可能就會讓婆婆非常地看不慣,再加年齡的代溝,這邊婆婆覺得媳婦浪費,媳婦也會覺得婆婆過得糙、不講究。一旦溝通得不好,或者一方太固執,估計就得火星撞地球,打響婆媳戰爭了。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會委屈,因為自己盡心盡力對婆婆好,但是自己為這個家奉獻多少,婆婆根本不會領會,也不會在意你為這個家做多少事情。
後臺有位叫周芳的女士跟我說:「我那個夾生婆婆,同樣的飯菜兒女端就高興,對她再好養不熟,我把婆婆當媽,我婆婆用實力詮釋了,對她再好,外人就是外人」
周芳一直因為婆婆對她的「隔外」態度苦惱,以至於後來愈演愈烈成憤怒。在一次交談中,周芳也將近日婆婆對她的所作所為和我訴說了一番。
矛盾是從前段時間婆婆生病住院開始的,家裡沒有正常工作的只有自己,於是周芳基本上就負責每天白天的看護。每天詢問婆婆想吃什麼,或者要求婆婆做什麼她不願意做的事情,會照例收穫婆婆的一記白眼,然後就是相對無言。
周芳和我說,當時想著生病的人都病懨懨的,精神不好,就沒有太計較什麼,只是有點看不慣婆婆不講究衛生。那段時間婆婆經常咳痰,周芳每次都把紙巾攤開,婆婆堅決不肯,硬是要吐到垃圾桶裡。可是醫院的垃圾桶有多髒,根本不能放到床上。哪想到,婆婆直接對準垃圾桶,來了個「遠距離」投射,嘴裡還念念有詞:「每次痰還要用紙巾包著,多費紙巾啊,哪有那麼多錢?」
晚上,小叔子下了班來醫院看婆婆,說:「醫生說了一天不要喝超過1000ml的水,要不然心臟受不了。」這句話一說,婆婆來了精神:「我就說不喝水,她還老讓我喝,喝多了又要上廁所,我腿沒有力氣,來來回回累的很,還總是要麻煩你們扶著我。」「這句話是說給我聽的。」周芳和我說,那段時間自己老是逼著老太太喝水,但是自己讓她喝水的時候,只是搖頭,壓根就沒有說這麼多理由,說得好像自己不願照顧婆婆一樣。但是小叔子當時只是說了句:「你心臟不好不能喝太多,但是老是這麼咳對肺不好,還是要適當喝一點。」老太太就順勢地喝了幾口水。
周芳說婆婆對自己的區別對待已經很久了,自從她住院以來,對自己的臉色就沒有好過,但是一直安慰自己「丈夫不在家,要替他盡孝道」。「可是有時候不知道是婆婆不願意麻煩我,還是看不慣我、不想理我。」周芳說。
婆婆在周芳家養了些精神,就開始下床走路,想洗個澡,周芳見婆婆站立還有些不穩當,便主動要幫忙。「不不不,不要不要,我自己來」婆婆連聲拒絕。周芳拗不過婆婆,但也時刻關注著浴室的動靜。最後,果然摔了。這一摔對於婆婆的身體倒是不怎麼打緊,結果就是,小姑子隔三岔五地來給老太太洗澡。「你說,這樣一來顯得我多不願意伺候婆婆似的。」周芳很無奈地和我說。
「那就好好給婆婆做飯吧,我每天都問婆婆午飯想吃什麼?晚飯想吃什麼?明天早上想吃什麼?」可婆婆的回答每次只有一句話:「你們吃什麼我吃什麼。」周芳只能按著自己想的,老人戴假牙吃東西不方便,那就飯燒得軟一點,菜燒得爛一點、清淡一點,每天再燉點湯幫助下飯。婆婆每頓飯吃得不多,怕婆婆時不時就餓了,還沒事做點麵包、蛋糕或者包子、餃子。「我自認為已經做得很周到了,畢竟對於自己親爸媽也沒有這麼用心過。結果所做的一切在婆婆眼裡,全變了樣。」
看著被剪成一小塊一小塊的菜堆在碗裡面,婆婆皺著眉頭,用勺子一邊翻著菜一邊問:「這是什麼?這又是什麼?」周芳看著婆婆的表情心裡很難受,但還是解釋了:「你不是咽不下去,又不好嚼嗎?這樣你會好吃一點。」一開始幾天,婆婆的飯量都還好,後來每天都要剩一點飯。周芳以為婆婆吃膩了,就偶爾做點麵食,周芳說自己是北方人,做這些很順手,但是婆婆也只是嘗個鮮,認為自己不正兒八經做飯吃。「我每次看到她不想吃了,都問她想吃點什麼?她每次都說你們吃什麼我吃什麼。一直是個死循環。」 周芳說著說著就嘆氣。
「我本來以為婆婆確實是胃口不好,誰知道是不想和我說。」周芳說她聽到了小叔子和婆婆的談話。小叔子問:「媽,聽嫂子說你這幾天胃口不好,覺得身體哪不舒服嗎?」婆婆就抱怨了:「沒有,就是天天乾飯、排骨湯,吃怕了。菜太淡了不下飯,湯又有點鹹。」「那你想吃什麼和嫂子說啊,你有沒有想吃的零嘴,我下次來帶給你。」婆婆又說「就是不想嚼東西,喝點麵湯啊、白粥就很舒服,她天天忙得很,進廚房就出不來了,都沒有時間到房間裡來。」
周芳說聽到這真的很生氣,自己不是剛過門的媳婦,婆婆居然還跟自己客氣,客氣就算了,在小兒子面前又是一副受了委屈的樣子。「他們倆講著家鄉話,我聽不全,也不想再聽,就在手機上和老公抱怨,可他也只是一個勁兒地讓我不要和婆婆計較。」周芳和我說,自己一心對婆婆好,但是婆婆一次兩次地讓自己真心錯付。
有一天家裡來了親戚,他們對周芳做得紅燒肉一頓誇,婆婆難得地對周芳說:「我就想吃紅燒肉,你夾一塊來。」周芳就把一整盤肉端來讓婆婆自己挑,結果婆婆看了一眼就說:「算了,不想吃了。」因為受到了和婆婆同輩人的認可,周芳覺得自己的紅燒肉是合婆婆口味的,然而不管怎麼勸說,婆婆就是不肯嘗一口,又說紅燒肉切得太小,又說紅燒肉顏色不對,又說自己小兒子做的最好吃。「端走吧,端走吧,不吃了。」「那你中午都沒吃什麼嗎,晚上我用排骨湯下麵給你吃?」「不用專門下麵條,你們吃什麼我吃什麼。明天不要燉排骨湯了,把他們帶來的老母雞切一半燉湯,要把油都弄掉,太多油不好吃。」
「我沒聽她的,晚上依舊下了麵條,第二天也乖乖按著她說得燉了老母雞湯,在午飯前給她盛了半碗湯和一個雞腿。」周芳和我說。婆婆一個人默默吃完,把碗放在廚房後,拿勺子在湯裡攪了攪,嘆了口氣走了,周芳看著婆婆這樣就知道這又是不滿意了。小叔子也剛好掐著飯點過來的,帶著婆婆心心念念的紅燒肉,用剪刀把一大塊剪碎了餵給老母親。「終於吃到有點鹹頭的東西了,剛才喝雞湯,雞肉淡得不得了,湯也寡寡的,一點油水也沒有。」「這句話一點也不避著我。」周芳說,她當時就頂了回去:「你不是說不要油,我都把油撇掉了,還沒倒,你覺得寡淡我再給你倒進去。」「哎呀,肉也淡,有點醬油蘸一蘸也好。」「那你和我說啊,你不說我怎麼知道。」周芳說自己當時很崩潰。
她說當時看了一眼碗裡被剪成一小塊一小塊、色澤紅潤的紅燒肉,轉身就去廚房洗碗了,借著洗碗免不了的乒呤哐啷聲,把所有的怒氣、怨氣都撒在了鍋碗瓢盆上。自己對待婆婆真是問心無愧了,雖然自己不夠細心,但是對比自己的親爸媽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有什麼不可以直接說的呢,一定要口是心非,在兒子女兒面前抱怨起來倒是很順口,把自己放在怎樣一個尷尬的境地?說到底還是把自己當外人。想想自己的一片真心被人不以為然,周芳就一陣委屈。
其實周芳對於婆婆不冷不淡的態度可以說一忍再忍,也盡力地去照顧和滿足婆婆的需求。從周芳的傾訴中就可以看到,婆婆一旦有什麼明確的要求,周芳都是照做不誤的,比如說鴨湯、紅燒肉。可是婆婆在周芳面前都是一副很隨意的樣子,只有在自家兒女面前才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一方面可能是婆婆真的怕麻煩周芳,所以寧願自己委屈一點,但在親身兒女面前就可以表達自己的訴求;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周芳之前和婆婆相處不多,對於婆婆平時的喜好、語言表達的方式不熟悉,所以不能猜出婆婆言後之意。然而不管是哪一方面的原因,都反映出婆媳之間無法像正常母女一樣相處。至少在周芳婆婆眼中,周芳依舊是一個外人,不能講心裡話、怕麻煩她,這對於一心把婆婆當親媽照顧的周芳而言,顯然是很寒心的。其次是婆媳之間缺乏溝通,雙方都只是在自己心裡想好了所有事情,而沒有去在意對方的看法。
一般這種情況可以讓丈夫去協調,因為只有他是婆媳之間的橋梁,也是同時了解婆媳脾性的人,倘若這個時候他可以出面調解,並且婆媳雙方都是比較講道理的人,那這種問題相信可以得到解決。然而,周芳的丈夫顯然並沒有起到一個良好的溝通作用,一再讓自己媳婦忍讓會讓媳婦在婆家有被孤立的感覺,反而會加深對婆婆的反感。其實可以由丈夫提出來一些對於婆婆的要求、對於媳婦的要求,會讓雙方都更好地接受。
當然,也不一定所有的矛盾都要剷平,我們總希望婆婆可以和親媽一樣對自己好,但是親媽可以打你、罵你,生完氣第二天就沒事了,可是婆婆就不能隨意地說教兒媳婦。所以,也許婆婆和親媽本就是不一樣的,我們不否認要平等地對待兩家的老人,但是對於本就存在的年齡、文化、生活方式等的隔閡,一昧地尋求融合反而事與願違。就像周芳和婆婆,其實在婆婆生病住在她家之前,倆人之間並沒有那麼大的矛盾,有時候距離產生美。和婆家保持一個彼此都舒適的距離,也許會讓婆媳之間的關係有所舒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