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領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就要對我國現代化的基本格局有一個基本把握
主持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那麼,如何理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張智(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走向現代化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是人類文明的恢宏篇章。但由於不同國家國情民情不同、歷史文化傳統不同,走向現代化的時機選擇、道路選擇和制度安排也不一樣。在世界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屬於後來者。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70多年的艱辛探索,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出了一條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路,創造了現代化的中國路徑和中國奇蹟,形成了現代化的中國經驗和中國話語,貢獻了現代化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胡偉(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理論創新工程首席專家):深入領會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需要我們對我國現代化的基本格局有一個基本把握。新中國成立後至改革開放初,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成果,集中體現為「四個現代化」範式——工業、農業、國防、科技的現代化。這一範式本質上屬於物質文明的一維現代化,或者說是「器物現代化」。改革開放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為全黨的工作重點,在理論和實踐上獲得重大發展,先後形成了「四大概念」,也構成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四個階段——小康社會、全面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全面實現現代化,時間節點分別是2000年、2020年、2035年、2050年。
中國成功開闢的現代化道路具有社會主義屬性、體現中國特色、符合時代潮流、適合中國人生存和發展實際
主持人:實現現代化,可以說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共同夢想和追求,是我們黨和國家的百年奮鬥目標。我們黨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張智:從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進程來看,社會主義是中國的唯一出路,現代化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通過社會主義道路走向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艱辛探索的正確抉擇和偉大創造。「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中國告別前現代社會而邁向現代社會的一次莊嚴誓師。
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啟了古老中國現代化的新紀元,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以及由它所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為中國的現代化確定了性質和方向。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明確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綱領,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明確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的偉大目標,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戰略。
主持人:在追求現代化的道路上,我們都做了哪些努力,取得過哪些成就?
張智: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的現代化從人出發、以人為本、在人落腳,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不斷深化和升級,以人為價值原點,倡行人民民主,維護公平正義,追求共同富裕,推動人的全面發展。70多年間,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物質財富迅速積累,精神文明全面提升,廣大人民群眾有著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從經濟實力看,2019年我國經濟總量突破近百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大關,穩居世界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從人類發展指數看,1990年至2018年,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從0.501躍升到0.758,已進入「高人類發展水平」國家之列。
從脫貧攻堅看,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7.7億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551萬人,今年即將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目標,對全球減貧貢獻超過70%。
這些數據是社會主義中國建設中追求人的現代化的積極後果和確切證明,雄辯地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成功開闢的現代化道路是具有社會主義屬性、體現中國特色、符合時代潮流、適合中國人生存和發展實際的「中國道路」。
在我國現代化的長徵路上,除了「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還先後形成了「兩步走」戰略、「三步走」戰略等多個戰略安排
主持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現代化的奮進路程上,都提出過哪些戰略安排?
胡偉:實現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為實現民族復興而夢寐以求的美好嚮往,也是中國共產黨跨越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歷史階段一以貫之的追求和信念,凝聚著黨的歷代領導集體的心血和智慧。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現代化的長徵路上,除了「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還先後形成了「兩步走」戰略、「三步走」戰略以及「兩個十五年」戰略安排。
1964年,黨中央提出「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強國」的奮鬥目標和「兩步走」戰略設計:第一步,在1980年以前,用15年時間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在20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1975年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總理重申了這一戰略目標。
1987年,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構想,黨的十三大對這一構想進行了確認:「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到了新世紀之交,「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目標即將實現之際,如何對第三步長達50年的現代化進程進行分步驟的戰略設計,成為一個亟待破解的新課題。為此,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將「三步走」戰略中的第三步細化為:「展望下世紀,我們的目標是,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由此,十五大提出了新的「三步走」戰略,將2010年、2020年和2050年作為三個關鍵的時間節點,並形成了「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概括。
進入新時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即將完成之際,如何根據新的歷史背景進行新的戰略部署成為新的時代課題。為此,黨的十九大形成了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兩個十五年」戰略安排:第一個階段,從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二○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小康社會、全面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全面實現現代化四個階段的演進,體現了中國現代化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深刻變化
主持人:從提出現代化目標,到具體細化為小康社會、全面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全面實現現代化的目標,我國現代化的演進歷程說明了什麼?
胡偉:小康社會、全面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全面實現現代化,這四個階段現代化的演進,不是單純經濟體量上的擴張,而是從物質文明向社會全面進步的轉變,體現了中國現代化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深刻變化。
主持人:這一深刻變化,最初體現在哪裡?
胡偉:這一變化,最初體現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提出上。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綜觀全局,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根據十五大提出的到二〇一〇年、建黨一百年和新中國成立一百年的發展目標,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六個更加」意味著在現代化建設的理念上,不再只關注經濟增長的單一目標,而是現代化的全面進步。
2012年黨的十八大進一步確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這一總體布局的重大意義,在於它不僅是中國現代化建設從「一維」到「五維」量的增加,而且是對中國現代化道路進行了質的規定。黨的十八大報告把「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正式提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範疇。這五個方面,體現了中國發展與進步的現代化方向和性質。
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十四五」規劃建議和2035年現代化遠景目標,拉開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大幕。
中國現代化大格局的精髓,在於全面性、系統性和綜合性
主持人:歷經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現代化的基本格局怎樣了?
胡偉:如果說現代化建設的四個階段構成了我國現代化的「歷時性」,那麼「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則構成了我國現代化的「共時性」,兩者一起塑造了中國現代化的大格局,其精髓就在於全面性、系統性和綜合性。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就指出:「為了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任務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種任務之間又有相互依存的關係,如像經濟與教育、科學,經濟與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關係,不能顧此失彼。」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同志進一步強調:「要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協調發展。」尤其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中國現代化的新標杆,使新徵程上的現代化具有了更深刻的內涵。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十四五」規劃建議和2035年現代化遠景目標,就充分展現了這種系統性和深刻性,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方方面面,體現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全面進步,反映了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
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基本脈絡由「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與「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共同構成
主持人: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轉向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我們的現代化戰略目標如何有序銜接?如何進一步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一新的戰略目標的實現?
胡偉: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並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這個戰略布局,既有戰略目標,也有戰略舉措,每一個「全面」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簡言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概括起來就是「一個戰略目標、三大戰略舉措」。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新一階段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擘畫了宏偉藍圖,發出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強音。
這新一階段的「四個全面」,其戰略目標有變化,第一個階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二個階段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兩個階段的戰略目標分別導向「兩個一百年」的戰略願景。
雖然兩個階段戰略布局的具體目標不同,但基本架構是相同的,戰略舉措是相同的,而且都服從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與「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共同構成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基本脈絡,兩者相輔相成,體現了戰略全局與戰略重點的有機統一,加上在兩大布局架構下的新發展理念,是「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重要遵循。
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義就在於全面性,不能以偏概全,而是要相互貫通、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緊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一新的戰略目標,提出「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聚焦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並面向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同時突出強調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等,都體現了戰略布局的內在要求。
實現人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核心目標和任務
主持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當務之急是什麼?
張智:人是現代化的實踐主體、價值主體和終極目的,現代化不僅「化物」,更要「化人」。推進和實現人的現代化,既是世界現代化發展的題中之義,也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當務之急。所謂人的現代化主要是指人的價值觀念、需求動機、素質能力、行為選擇、權利責任和社會關係等由「傳統」向「現代」發生轉型的過程。人的現代化並不是一種內涵單純和結構定型的「實體」,而是表徵現實的人的傳統性不斷削弱和現代性不斷增強、限制性不斷降低和自由性不斷提升、片面性不斷摒棄和全面性不斷張揚的「過程」。
人的現代化是現代化的本質,是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如英格爾斯所說:「人的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並不是現代化過程結束後的副產品,而是現代化制度和經濟賴以長期發展並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一個國家,只有它的人民獲得與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的現代性,才可以真正稱為現代化國家。
主持人:人的現代化與社會制度、意識形態有多大關聯?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有哪些優勢?
張智:人的現代化與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密切相關。籠統地講,以現代化道路為標準,實現人的現代化的路徑可以分為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下的人的現代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下的人的現代化。社會主義作為一種超越資本主義的先進思想和制度,它所追求的消滅剝削壓迫,實現社會平等,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實現人類的徹底解放等理念和價值,永遠佔領著人類道義的制高點。
實現人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核心目標和任務。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在屬性和動力之源。回首新中國曆程,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我們看到,最深刻的變化在於人,最根本的實惠歸於人,最強大的動力依靠人。人民是中國現代化的根基。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成功開闢,是人民力量的碩果;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是人民智慧的結晶。同時,中國現代化道路,也向世界證明,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是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法寶。
14億中國人民的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最大機遇、最好資本、最強動力
主持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可以如期實現,我們距離實現現代化目標又近了一步。作為後發現代化國家,我國如何快速實現現代化?
胡偉: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標以及2035年遠景目標,突出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作用,提出一批具有標誌性的重大戰略,實施富有前瞻性、全局性、基礎性、針對性的重大舉措。這標誌著我國現代化從第一個百年目標向第二個百年目標接續奮鬥的新起點,也是開啟現代化新徵程的大戰略、大手筆。
張智:站在新時代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十字路口,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清醒地認識到人的現代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中國的現代化是要「推動實現物的不斷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作為一個後發追趕型現代化國家,時間壓縮、空間疊加,中國通往現代化的路途已經沒有早期先發國家的有利條件。但是,中國的現代化實踐已表明,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不斷促進人的發展,不斷開發人力資源、釋放人才紅利,現代化才能獲得不竭的動力,才能實現新的歷史飛躍。
《建議》明確提出,展望2035,「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就是讓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讓每個人都能更有尊嚴地發展自我和奉獻社會。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4億中國人民的現代化將是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最大的機遇、最好的資本、最強的動力。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將在新時代中國人民的現代化徵程中全面推進,更加美好的未來必將屬於每一個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全面發展的中國人。
(主持人:張記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