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都是一樣的養,為什麼結婚時要由男方出彩禮呢?

2020-12-18 小明有道理

眾多網友都對彩禮無情嘲諷抨擊,根本原因是沒有看清楚彩禮的本質。彩禮本質是對女方權益最基本的保障。

大家都知道,法律是一條紅線,規定了人們所作所為的「最下限」:你的道德多麼高尚,行為多麼規範,我管不著;但是,一旦你踩著這條紅線,就觸犯了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彩禮也是一個道理:你嫁出去以後生活多麼幸福、多麼美滿,開豪車、住別墅我管不著(作為父母當然希望這樣);但是如果你結婚以後遭遇出軌、家庭暴力、甚至家庭破產婚姻破裂,娘家兄弟、父母,永遠是女兒最後的保障。

與印度男女結婚,女方要準備嫁妝和巨額的彩禮相比,中國由男方付彩禮是巨大的智慧,是中華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結晶。

早在西周之時期,就有婚禮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皆主人筵几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婚禮也。

結婚時男方出彩禮,顯示了對婚姻的重視,慎重,以及誠意。

《戰國策》有云:父母之愛子女,則為之計長遠。而彩禮正是父母做長遠打算的結果。

兒女都是一樣的養,為什麼兩個人結婚,非要男方拿彩禮呢?

要客觀、合理回答這個問題,不能站在新婚小夫妻的角度,而應該站在婆家和娘家的角度。這樣才更加理性。

正如開頭所說,結婚由男方拿彩禮,這是對女方權益的基本保護,這個保護只是為了預防出現最壞的情況,跟法律存在的意義相似,它屬於一個「兜底條款」。

所以有部分結婚的時候,沒有要彩禮,生活也很幸福。這樣婚姻幸福的例子,就不在這個討論範圍之內,因為我們討論的只是屬於最壞的情況。

我們從婆家和娘家的角度,從收益、風險處理兩方面分析以後就會得出,結婚由男方拿彩禮的必要性和正當性。

1,首先,從收益上來講,女方出嫁以後,娘家少了一個勞動力,婆家多了一個勞動力。

對婆家來說,女方進門以後,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結婚以後,不管是出去上班,還是在家帶孩子做家務,所創造的實際收益,全部歸婆家一方。對娘家來說,嫁出去的女兒等於潑出去的水,二十幾年的養育之恩,在出嫁的那一天,也就到了分離的時刻,雖然不是生離死別,然而一旦嫁作他人婦,眼裡都是老公、小孩,公公婆婆,親生爹娘位置就要往後稍稍了。

即便法律規定 ,子女有贍養老人的義務。然而這個義務對兒子和女兒卻不是完全一樣的。

贍養老人的義務絕大部分要落到兒子身上,而出嫁的女兒所分擔的,就要少得多。

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公公或者婆婆生了重病,兒子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往往會砸鍋賣鐵、不顧一切,兒媳即便不同意,也不可能違背丈夫的心願——自己爹娘病了都不管,那還是人嗎?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如果女方的父母病了,這個時候女方如果想拿一筆錢出來,這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公婆和老公的意願。如果公婆和女婿都不同意,女兒是很難在財力上面給父母以支援的。

從毛主席時代,就有「女子能頂半邊天」的說法,然而我們受長達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傳統影響,不管是在社會生活,還是婚姻家庭中,女性都處於弱勢地位。

由此來看,有多少娘家父母,能夠盼著出嫁的女兒來給自己看病、養老呢?如果再加上二老年邁體弱,沒有兒子,沒有可靠生活來源,拿什麼來安享晚年?

2,從風險處理來看,女方出嫁以後,萬一遭遇出軌、家暴、或者婚變,能夠站在自己這一邊的,只有自己的親生父母,丈夫和公公婆婆是靠不住的。

舉案齊眉,早生貴子,白頭到老是多少人結婚的心願?理想總是美好的,然而現實卻往往非常殘酷。婚姻生活不是只有詩和遠方,還充滿著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以及「何事秋風悲畫扇」的悽涼。

俗話說得好,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然而現實生活往往是怕什麼來什麼。多少婚前溫文爾雅的謙謙君子,婚後不久,就變成了冷戰、家暴的負心漢?

女方遭遇家暴,她能找誰說理呢?公公婆婆會出面教訓自己的兒子嗎?顯然不可能。

我同學的小姑, 出嫁以後不久,就屢屢遭到丈夫的暴力毆打,好在婆家離娘家不遠。他小姑被打以後就回娘家訴苦,然後娘家的幾個兄弟就騎著摩託車趕到婆家,把他姑父暴打一頓。如此幾個往返,他姑父再也不敢打她姑姑了。

大家還記得,山東那個23歲兒媳因未孕遭嫌棄,被老公和公婆虐待致死的新聞嗎?

根據民政部官網數據,2018年,全國登記結婚1010.8萬對,離婚380.1萬對,離婚佔結婚比率為38%;

2019年全國登記結婚,947.1萬對,離婚415.4萬對,離婚佔結婚比例達到44%!

試想一下,當婚姻走到盡頭,夫妻分道揚鑣的時候,站在女方背後的是誰?誰會幫女方爭奪權益呢?

所有人都希望男女新婚之後,能夠婚姻和諧,一輩子美滿幸福。但是大家環顧環周鄉親街坊,有多少夫妻能夠真正白頭到老呢?

所以正是由於彩禮的存在,才不至於讓嫁出去的女兒,成為潑出去的水。不管任何時候,娘家的親生爹娘都會站在自己女兒這一邊,作為女兒的忠實後盾,女兒嫁入婆家以後,婚姻生活幸福,父母固然感到欣慰;如果遇人不淑或者說婚姻破裂,那么娘家就是她唯一的依靠。

即便同樣是離婚後再婚,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女性再婚的難度,也要比男性大很多。

舉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一臺機器設備出售以後,商家的「服務」並沒有終止——以後遇到不公正對待,被傷心或者被傷害,商家是不可能坐視不理的。

由此可見,男方出彩禮的習俗,能夠傳承幾千年,顯示了我們炎黃子孫的巨大智慧。彩禮不光是男方誠意和慎重的意思表示,更是對女方和女方父母的一種保障,而且還起著一定篩選的作用,讓女兒儘量嫁給一個一豐衣足食的好人家。

儘管現在的彩禮現象愈演愈烈,天價彩禮頻頻出現,各地也出現了相對的抑制措施,打擊彩禮過高,但是也並沒有取消彩麗禮,這難道不也說明了彩禮的必要性和正當性嗎?

相關焦點

  • 結婚,媽媽堅持要30萬彩禮,不肯退步,現在男方不結了,怎麼辦?
    我是這樣認為的,要是倆孩子真心相愛,彩禮適當的要點兒就行了,婚後倆人好好的過日子比啥都強,本來倆人是真心相愛的,為了彩禮不歡而散,對誰都不好,再說男人也是人,又是買房又是買車,誰家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還是互相體諒一下好!為什麼結婚時非要男人拿彩禮作為補償,再說你養女兒不容易,人家養兒子也不容易。
  • 「花一百萬養大了你,我要點彩禮怎麼了?」:女兒我為什麼要彩禮
    張女士」蘇黎你好,最近自己比較煩惱,感覺好像在自己女兒面前自己好像惡人一樣,原因是因為,最近女兒和自己談得快5年的男朋友要結婚了,那雙方呢?在最近開始見彼此的家長,本身因為孩子都是自由戀愛的。但是明明自己把女兒從小養到到也是花費了不少錢的,而且現在問男方要點彩禮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怎麼會是無理取鬧呢?蘇黎現在自己很是困惱,不知道到底是誰的問題?自己就想問下,花將近一百萬養大的女兒,要點彩禮有錯嗎?
  • 女方要35萬彩禮給弟買房,再聯繫時,男方:對不起,我結婚了
    不知道從何時起,彩禮成為男女朋友之間最敏感的一個話題,也許前一秒還如膠似漆,後一秒卻會因為彩禮而變得爭鋒相對。甚至有的男方家庭認為娘家要彩禮等於「賣女兒」,但是其實娘家要的彩禮基本上都給女兒當嫁妝了,娘家人認為這樣女兒的生活會比較好過一點,不會受婆家欺負。
  • 在男女平等的社會環境下,為什麼男方要給女方彩禮?
    男女平等,只是一個相對美好的說法而已,到目前為止,男女之間還未真正達到地位上的平等,至少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這樣。自古以來,中國傳統文化中就有男方給女方彩禮的習俗文化,這個習俗文化的背後就有男女不平等的影子折射,我國古代是一個男尊女卑的社會,男女雙方結婚,男方家庭給女方家庭彩禮作為回饋,女孩嫁入男方家庭,為男方家庭服務,洗衣做飯,端茶倒水,當牛做馬。男女之間本身就存在差異性,這樣的差異本身就是不平等。
  • 結婚到底該不該要彩禮?聽聽這已婚女人怎麼說,結果出乎意料
    彩禮多少都要給點,這是個形式。給多給少看雙方家庭的條件。如果一分不給這就是素質的問題。不要心疼這點彩禮,你給了對方,對方嫁過來了也是你家的。要想到對方養個女兒那麼大,吃喝拉撒都是人家父母供。到女兒會賺錢會照顧父母時卻在婆家生兒養女了。女方又能給自己父母多少?幫父母多少?
  • 南昌結婚彩禮到底要多少?
    在南昌,結婚禮金要多少無所謂,重要的是心意。以我身邊見識到的例子來看,這個心意是16.8W起步。請注意,雖然大部分女方會返還以及陪嫁什麼的,但給出去的基本是這個行情。我們先來熟悉南昌結婚的必經歷的過程,才知道錢都花在哪裡,不同的人可能會有繁簡,但基本上沒什麼出入。
  • 結婚談彩禮的時候怎麼看男方有沒有誠意?
    雖然當時提出要給的彩禮在當地也不算很高,但是,還是很有誠意的,我的同事也說最起碼讓她感覺到心裡舒服。 她在當時也說道了她之前談的一個男朋友,在說道結婚的事時,男朋友就怎麼也不提彩禮的事情,最後果不其然男朋友的家人不是很願意, 男朋友還有更好的選擇。
  • 女方彩禮要了30萬,丈母娘一番話,男方難以辯駁
    這裡有一個事例,是一對男女戀人的父母在談彩禮時的一番談話,以及女孩媽媽對要彩禮的一番道理,不妨讓我們看看這些道理是對,還是不對。正文:小廖(化名)經朋友介紹,和一位戶口在外地的女孩子談了戀愛,兩個人一見傾心,難捨難離,一年不到,小廖就帶女友見了父母。
  • 法院支持這三種情況下返還彩禮,結婚一定要慎重考慮
    其中明確,當事人請求返還按照習俗給付的彩禮的,如果查明屬於以下情形,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1、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2、雙方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但確未共同生活;3、婚前給付並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適用前款第二項、第三項的規定,應當以雙方離婚為條件。
  • 高額的結婚彩禮,帥氣陽光的男孩,彩禮是傳統還是陋習
    近些年,高額的結婚彩禮層出不窮。身邊好多陽光帥氣的男孩子,因為拿不起高額的結婚彩禮,至今還打著光棍。怎樣看待結婚彩禮這件事情呢,我想應該是一分為二吧!合情合理的彩禮一分錢都不能少,它的標準應該是:男女雙方都在接受範圍內,那麼它是非常有意義的。
  • 作為女性,結婚什麼都沒撈到,都是男方的,心裡特別不爽
    我要談婚論嫁了,房的首付,車都是我對象家裡出,理所當然的不寫我的名字,我的彩禮是包括三金,上車,下車,改口一共13W,我們這裡本地都是彩禮20W。我就突然覺得作為男人真好,雖然結婚之後壓力大,但是有老婆可以一起分擔,男的,女的,其實都會壓力徒增,但是最後不管是房還是車,或者是孩子,什麼都是男的名字,就突然覺得女的好吃虧,啥都落不到。從婚姻關係裡看社會,這其實還是一個男權的社會。
  • 湖南婁底一對新人結婚,女方陪嫁給16萬,男方不用給彩禮
    然而,就在這樣的社會現狀之下,在湖南婁底卻有著不一樣的事情,這裡有一對新人結婚,男方不用給彩禮,女方陪嫁給16萬。這對新人在結婚時,並不像平常大家所見到的婚禮習俗,一般來結婚男方要準備彩禮,女方要準備嫁妝。
  • 如何辯證地看待「彩禮要的不是錢,而是男方的一個態度。」
    彩禮要的不是錢,而是南方的一個態度,你們認同嗎?這是我最近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個問題。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給大家捋一捋什麼是彩禮及彩禮的由來。一、什麼是彩禮?彩禮是中國古代婚嫁習俗之一,又稱定親彩禮、聘禮、聘財等。中國舊時婚姻的締結,有在婚姻約定初步達成時互相贈送聘金、聘禮的習俗,這種聘金、聘禮俗稱「彩禮。
  • 年輕人結婚都要準備彩禮和三金?是重男輕女的結果嗎?
    我是2016年結婚的,當時都不知道有彩禮、三金這回事。不知道是我消息不靈通還是怎麼回事,在我生活的地方,我從0歲活到結婚的25歲,沒有聽說過彩禮跟三金這回事,也沒有聽說過因為這些東西結婚不成功的。我跟老公結婚時,請假1個小時,去民政局領取了結婚證(在之前已經進行了婚檢以及準備好了結婚需要的證件)。
  • 古代人結婚的彩禮是什麼?三媒六聘都是什麼?
    古人結婚的時候彩禮有兩種含義,聘禮跟聘金兩種,這種婚俗是從西周的時候開始的,在不同的朝代內,它有不同的特點,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彩禮貴,其實古代的彩禮更多,因為厚重的彩禮對婚姻發展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影響,因此就形成了三媒六聘。
  • 古人結婚的流程是怎樣的?也要送彩禮嗎?要送多少錢?
    自古以來,婚姻都是人生頭等大事。今天,社會推崇自由戀愛,結婚的流程已經大大簡化,男女雙方兩情相悅,在民政局領完證,就算是合法夫妻了。那麼,古人結婚的流程是怎樣的呢?古代結婚,是否也像今天這樣,需要支付彩禮?又究竟要花多少錢?古人結婚,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擁有一套繁瑣的禮儀。
  • 女方拿到彩禮之後該如何處置?男方:你的就是我的!
    雖說隨著時代的進步,青年男女的婚姻早已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變為今天的自由戀愛,可是聘禮這一習俗卻仍然未變,或許是因為大家都有諸多顧慮吧。聘禮又叫彩禮,官方對其解釋為:中國舊時婚姻的締結,有在婚姻約定初步達成時互相贈送聘金、聘禮的習俗,這種聘金、聘禮便被稱為彩禮。
  • 訂婚後,男方後悔了,彩禮還能要回來嗎?
    常理上,訂婚並不是結婚的必經程序。而在老百姓的風俗習慣中,訂婚就意味著還沒有結婚,只是男女雙方就是否締結婚姻的問題達成了一致意見。所以依照情理應該退還。我們國家現行法律認為:訂婚時候給付的彩禮在一方反悔不願結婚的前提下,應當退還。彩禮一般是在辦理結婚登記之前給付。
  • 娶親攻略:河南豫東農村結婚彩禮要多少錢,風俗習慣注意哪些?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如今男女比例失調明顯,特別是80後90後,大齡單身青年逐漸增多,最主要的原因是高額的彩禮或者是男孩子兄弟多,全國各地的彩禮都不一樣,我的家鄉在豫東農村,把豫東農村的相親、定親、結婚的一些習俗與單身的青年們和關心兒女婚姻的父母們,做個豫東娶親攻略。
  • 德國娶媳婦要不要彩禮?婚禮要花多少錢?
    當然跟每個人的消費情況預算標準都不太一樣,大概就是這個價錢,然後這筆費用一般都是夫妻雙方一人一半。當然家長有的時候可能比如說他們家有錢的話,就可能還會少量的給一些資助,但大體上這些費用都是由夫妻兩個人自己付的,家人可能給一些組織籌劃方面的幫助,經濟上確實比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