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說封建社會,但是我們真的了解封建的含義嗎?一說到封建,大家總會聯想到迷信呀、落後呀、封閉呀等等。而真正去考究封建的意思之後,你會發現結果或許和我們想的或者一直認為的有些不一樣。封建,詞語源自《詩·商頌·殷武》:"命於下國,封建厥福",意思是指封邦建國。具體怎麼回事呢?且聽楠哥說予你聽,那就從周朝來切入吧。
自牧野之戰勝利之後,周人發現無比強大的商居然不堪一擊。而為了給自己造反找一個合適的理由,找來找去最終的解釋便是「天命所歸」。為什麼是這四個字呢?這來源於一種制度,這種制度確立於夏朝,在商朝得到了發展。這是什麼制度呢?那就是宗法制。所謂宗法,按照周的制度那就是周王室為最大的宗主,既大宗。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宗主之位,其他的兄弟姐妹以及子女會被派到一個地方由他們自己統治,而成為小宗,但是對於地方來說他就是大宗,也就是諸侯。然後這個地方的諸侯會分封卿大夫,以此類推。越是大宗越有統治權,越享有政治上的權力。這邊是最原始的封建宗法制。由此周人想的方法便是君權神授,周王都自稱天子,攻打商朝便是代天行事。
通過這種宗法制延伸的統治方法便是分封制。分封制就是古漢語中的封建的原始含義,古文獻中的封建即分封制。周王室推翻商朝之後,便將土地劃分給諸侯。在這種制度下,國家的土地歸諸侯所有,土地上的所有也歸諸侯,而諸侯只需向周王室進貢就可以了。理論上諸侯死了之後,土地就應該收歸周王室,但實際卻是世襲。
由此可見,封建就是封土建國。所以我們看春秋戰國時期才會有那麼多的國家。比如戰國七雄秦、楚、齊、燕、趙、魏、韓。周王室除了分封之外還制定了一套禮儀來讓人們遵守,來統一人們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是周王室根據遠古氏族制加以發展和改造,用作統治人民和鞏固貴族內部關係的一種手段。目的在於維護其宗法制度和君權神受,具有維護和加強統治的作用。這些分封的諸侯國主要作用便是拱衛周王室。
隨著社會的發展,周王室的權威也逐漸衰落,周王室建立的價值觀也開始禮崩樂壞,各諸侯表面上尊周王室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各行其是。分封制很快便被更好的郡縣制所取代。隨著秦朝的建立,秦始皇在全國範圍內實行郡縣制,分封制或者說封建實際上在中國已經徹底地消失了。秦之後的王朝皆繼承了郡縣制,同時不斷加強中央集權,逐漸形成了宗法地主專制社會。
雖然封建消失了,但是封建的禮法卻傳承了下來,一直影響著後來的諸多王朝,就連現在也沒能徹底地擺脫,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